我们先来简略回顾世界生产化肥的历史: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尿素,但直到50多年后,合成尿素才作为化肥投放市场。1838年,英国乡绅劳斯用硫酸处理磷矿石制成磷肥,成为世界上第一种化肥。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学上的应用》—书,为化肥的发明与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后来他还发明了钾肥。1850年前后,劳斯又发明出最早的氮肥。1909年,德国化学家哈伯与博施合作创立了“哈伯-博施”氨合成法,解决了氮肥大规模生产的技术问题。
一百多年后的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化肥厂衢州化工厂合成氨分厂才建立。又过了19年,慈溪化肥厂才姗姗来迟。
为何我们这么迟缓?这里有两个常识需要理解,一是化肥厂是管道堆起来的工厂,要建造必须有强大的钢铁工业支持。有些还必须是耐高压的优质钢材,当时中国没有这么多外汇去进口这些优质钢材。这就是所谓“能造大炮、潜艇的国家,才能搞现代化肥厂”的说法的由来。二是化肥厂是属高能耗的工业,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撑,包括煤、电和天然气等,这需要强大的能源工业配套。这就回答了为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的化肥厂又小又少的问题。
慈溪化肥厂建成投产十周年庆祝大会(1983年)
慈溪化肥厂生产的是属于氮肥的碳酸氢铵(简称碳铵),它的基本原料是煤,日耗煤炭约50吨,这要全部外购。慈溪化肥厂要消耗将近全县1/4的电量,慈溪用电本来就不宽裕。冷却和化学反应都要靠水,慈溪化肥厂用水量是每小时300吨,慈溪不是富水区,办厂顶困难的还是水。因此只有解决了煤、电、水三个问题,慈溪化肥厂才能冒烟。(www.daowen.com)
慈溪人从来不会知难而退。首先是慎选厂址,先预定在东埠头,但通过探测仍找不到地下水。最后确定在用水和交通较方便的金山村担山庙跟,利用浒山酒厂的厂址,再补征一些土地,扩充而成。浒山酒厂则并入慈溪食品厂。在慈溪燃料公司支持下,保证车队运煤。建立35000伏的输电专用线,直供化肥厂。打深井取水,打了200口试探井,最后在白沙八字桥完成了2口深井,轮流取水,再加上取大塘河的水作补充。
碳化车间职代会代表与厂领导合影(1983年)
既要开源又要节流。最可贵的是,慈溪化肥厂采用了卓有成效的节能降耗措施。慈溪化肥厂原设计能力为年产碳铵3000吨。投产后,为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扩大产能,又先后投资210万元,对造气、压缩、变换、碳化、精炼5个生产工段进行了有效的技改,使碳铵的年产量提高到8500吨,是原设计能力的约2倍,开始扭亏转盈。
1979年4月国家化工部孙敬文部长来慈溪化肥厂考察后,在全国的电话会议上作了《谁说小氮肥不能扭亏转盈》的讲话。这使慈溪化肥厂在全国同行业中出了名。1979年该厂已不再用国家的政策补贴了——这可是全国第一个不需国家补贴、扭亏为盈的小氮肥企业!1980年慈溪化肥厂荣获化学工业部“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称号。1984年慈溪化肥厂每吨合成氨的煤电耗分别降到1331公斤和1126度,连续6年获得“节能先进企业”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