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兄弟们都明白“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道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民一般用家肥和土杂肥壅田施肥。主要的肥种有人粪、河泥、草木灰、畜肥、绿肥、厩肥、堆肥等等。
这些肥料的来源往往是两方面:一是靠自己日常累积和制取的,如被慈溪人称为“料”的人粪、“捉(拾取)”来或堆积的猪牛羊鸡鸭等畜粪、烧柴火后积成的草木灰、掘取或罱来的河泥、堆烧秸秆垃圾而成的“焦泥”等,这些肥料不花钱,全凭勤劳而获。二是花钱而得到的商品肥料,如走家串户“兑料”得来的人粪、“兑灰”得来的草木灰,还有向作坊买来的豆饼、菜饼、棉饼或牛骨、酱渣等残渣。
当然还有一种不可漏写的绿肥,就是慈溪人称为“芘焕”的紫云英(也叫红花草子)、称为“草子”的苜蓿(也叫黄花草子)。春耕时把它们犁入田中,以作基肥。过去家乡还有罱“蕰草”、种田菁作为绿肥的。这些都是真正肥田培土的作料,现在尤其觉得好,可惜少见了。
罱河泥、打蕴草、捉猪屙、拾牛粪、媚焦泥、堆沤肥、翻厩草、葬草子、种田菁……为了积这些农家肥,慈溪老农民汗水没有少流!
与农家肥相对应是化学肥料,简称化肥,是指用化学方法制造或者开采矿石,经过加工制成的肥料,也称无机肥料,是一种商品肥。它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肥、复合肥料等,它们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成分单纯,养分含量高,肥效快,肥劲猛;某些肥料有酸碱反应;一般不含有机质,无改土培壤的作用。
慈溪农民何时开始使用化肥,一时找不到明确的记载。现简摘1991年版《慈溪农业志》中的一段话:
民国18年(1929)6月浙江省政府在《二年来浙江建设概况》中记述:“近因舶来品之人造肥料充斥市场,品质优劣不一,农人以其施用之便与见效之速,轻以购用,贪图近利,不顾远害。”可见当时化肥已进入农村。民国22年(1933),外商来甬推销化学肥料,其种类有硫酸铵……氮磷钾混合肥料。因使用方便,农民有争相购买的,也有不敢使用的,当时政府采取免费发放或贷放,促进了使用。民国36年(1947),慈溪县政府工作报告记述:“农林部配发本县免费化学肥料20吨,北区产棉区12吨,西南区5吨,东区3吨,并协助农民银行贷放有价化学肥料9万余斤,查以上各种化学肥料试用后,颇著成效,获配社员均各得益匪浅。”(www.daowen.com)
慈溪化肥厂一角(1981年)
上段文字告诉我们:慈溪于1947年试用过化肥,但分配到现境的慈溪(即北区产棉区)仅仅是杯水车薪的12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人民政府贯彻的是“农家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的方针,说明那时化肥仍未广泛使用。我想,慈溪广泛使用化肥,应该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是笔者于1969年去五洞闸支农时亲身感受到的。
慈溪农民使用化肥的历史,充其量不过六七十年,这与几千年使用农家肥的历史相比太短暂了。
碳化车间反应塔即将安装(1986年)
慈溪化肥厂的最终产品碳酸氢铵(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