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变水泥紧缺的局面,只有扩大生产,因此先来简要回顾水泥生产的历史:
1796年,英国人J.帕克用泥灰岩烧制出一种水泥,外观很像古罗马时代的石灰和火山灰混合物,故名为罗马水泥。
1824年,英国建筑工人约瑟夫·阿斯谱丁发明了水泥,并取得了专利权。他用石灰石和黏土为原料,按一定配比,在窑内煅烧成熟料后,再经磨细制成水泥,并命名为波特兰水泥。它具有优良的建筑性能,在水泥生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1871年,日本开始建造水泥厂。
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启新公司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的诞生。“启新”也因此被誉为我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启新的“马牌”洋灰质量好,价格实惠,很快被全国重大建筑工程所使用。启新公司垄断中国的洋灰市场达14年之久,销量达全国总销量的92%以上。启新公司的生产不仅改变了中国过去洋灰全依赖进口的局面,还于1912年销往美国旧金山,开创了中国水泥出口的历史。
到1949年,全国只有14家水泥厂,年生产能力不足300万吨。1950—1952年,新中国的水泥工业通过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等一系列工作,使1952年全国水泥年产量达到286万吨。
1952年中国还制订了水泥生产的第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确定水泥生产以多品种多标号为原则,并按其所含的主要矿物成分,将波特兰水泥改称为硅酸盐水泥。
1954年,毛泽东视察启新水泥厂,对水泥工业的发展寄予厚望。这极大地鼓舞了广大水泥工业职工的爱国奉献热情。1957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685万吨,比1952年增加了400万吨。但这685万吨水泥对幅员辽阔、百废待兴的中国而言仍是杯水车薪。
1958年5月,党中央正式确定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提出中央工业与地方工业、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号召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更短时间内,在钢铁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超英国。接着,在各行各业“大办工业”热潮下,在“钢帅升帐”的带动中,各地的水泥厂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
慈溪当然也不例外,1958年一下子兴办了慈溪炼钢厂、慈溪水泥厂等12个地方国营工厂。慈溪生产水泥没有任何有利条件,既毫无工业基础,又不产丁点水泥原料,只是凭着“一间草舍一口锅,操起铲子就开工”的干劲和“人有多大的胆、地有多高的产”的精神。没有技术人员就去各单位抽调有些文化的职工,没有工人就去农民中招募,所谓“丢下锄头就拿榔头”——慈溪水泥厂就这样匆匆上马了。据说那时水泥厂厂址在金山南侧的后横江一带。(www.daowen.com)
不知是历时太短,工厂存在不过2年,还是距今太久,事隔将近一甲子,采访第一个慈溪水泥厂变得非常困难,出足全力但见微功:
去年慈溪市土管局原副局长陈红捷为我提供了首个慈溪水泥厂的工人合影。这张清晰的合照上面标题是:“地方国营慈溪水泥厂全体工作人员留念”,落款日期为“59.5.31”,被摄者共为21人,厂长陈平坐在前排正中。背景只是几间无法辨认地点的小屋。
1959年5月31日慈溪水泥厂全体人员合影,第一排中间是厂长陈平
陈平(1918—2002),陈红捷父,早在1950年就任鸣鹤区委组织委员,后来曾任慈溪县人民委员会人事科科长、机关党委书记、慈溪水泥厂厂长、慈溪县医药公司副经理等职。除陈平厂长以外,合照上的其他20人究竟是谁,我花了大量精力寻询,均没能被识别。这张难得的集体照,依然无法成为我打开第一个慈溪水泥厂尘封历史的缺口。
生于1927年的郑家增是老浒山西门的秤匠,他原有文化程度虽仅初小,但能钻研、勤动笔且多艺多才。1996年他写了一份简单的个人追忆录,其中写道:1958年秋,全面掀起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开展大办工业。当时浒山供销部要办水泥厂,没头没脑地开始搞试验。当时有位镇领导做主,把我借去供销部搞水泥,并派我去奉化学习参观。我们三四个人不土不洋地搞了几个月,还是没搞出适用的水泥。后来“小水泥”停止了。又叫我去搞化工厂……
郑老说的浒山供销部水泥厂可能就是第一个慈溪水泥厂,但无从考证、轶而难载。
与其他厂一样,1959年下半年慈溪水泥厂就很快下马了,头尾不足2年。
紧接着的是1961年,国家开始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工业和一些基建项目进行了调整压缩,对未下马的其他工厂也作了压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