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所有制革命的胜利,在慈溪这个为产棉而划设的农业县,建立一个大规模的、工艺先进的机器榨油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慈溪机榨油厂正大门(2007年)
慈溪机榨油厂生产区一角,在浒山江西侧(2007年)
慈溪机榨油厂食堂,在浒山江东侧(2007年)
1956年4月慈溪县委、人委根据本县丰富的油源和机榨油业的前景,决定在浒山筹建年产精棉油3200吨和浸出精棉油3600吨生产能力的机榨油厂,并确定在浒山南门外剑山路浒山江东西两侧的田野上征地约50亩建新厂。旋即慈溪县浸出油厂筹备处挂牌,负责人是曾任泗门区委副书记的荣国南。
其实在1956年,机榨油厂已不再稀罕。据载,浙江第一家机器榨油厂是宁波通利源机榨油厂,早在1905年已经开业。然而慈溪县委、人委领导踌躇满志、心存高远,慈溪油厂的目标是生产浸出精棉油,就是前文所说的第三阶段——最高阶段的“现代浸出法制油”,这已大大超越宁波通利源机榨油厂。
木车手工榨油和机械化榨油虽然分别是食油制油业发展的第一、第二阶段,但它们本质上同属于压榨油。
压榨油和浸出油的区别主要是加工方法的不同。压榨油是油料籽仁经过破碎、轧胚、蒸炒、压榨,将油料中含的油脂挤压出来的产品,属于一种机械物理的制油方法。而浸出油则是油料籽仁经过破碎、轧胚、蒸炒、使用食用级溶剂(正己烷)将油料中的油脂抽提出来的产品,它属于化学萃取的制油方法。显然压榨油和浸出油的前三道工序是相同的。浸出法革除的是最落后、最累人的压榨工序。从这一点说,这才是制油业中一场真正的革命。
目前压榨法仍有沿用,它主要用于要求保留油的特有风味的油料(如香味花生油、芝麻油等)加工,出油率较低,饼(渣)中残油较高。浸出法主要用于低含油原料(如大豆、米糠、棉籽等)和非风味油的制取,出油率高,饼中残油少,处理量大,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环境优化,故为当今国内外制油普遍采用的先进方法。
压榨法和浸出法制取的油脂统称为毛油,要成为可供食用的成品油,对毛油还必须进行精炼。要求保留特有风味和一定色泽的压榨油,一般要经过过滤、水化脱胶、碱炼、脱酸、水洗除皂、真空脱水等步骤,颜色超过规定标准的还要使用活性白土脱色。浸出法制取的油脂除经过上述工序外,还要经过真空脱溴,除去油中固有的气味和残留的挥发性物质,即浸出法后期工序更多。有的油脂(如米糠油、葵花籽油)还要增加脱蜡工序;色拉油还要增加冬化脱脂工序。不同的油脂、不同的食用要求,决定了油脂精炼的不同工艺深度。发展到现代的食油制油术已成为一门科学,而不是一种苦力。(www.daowen.com)
但好事总是多磨,1956年8月1日慈溪遭受一场特大台风。台风在象山港登陆,慈溪境内风力也达11级,同时潮位异常。这场风暴,造成惨重灾情: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死7人,重伤31人,轻伤230人,海塘出险8处、冲坏11.8公里,塌房子3130间,倒草舍8497间,同时棉地旺发角斑病。台风、病害遭致损失粮食3250吨,棉花19600吨。棉花大幅度减产。(摘自1992年版《慈溪县志》)
可怕的台风导致筹建工程拖延。1958年初根据省工业厅“浸出技术无把握,先建机榨油厂”的指示,当年6月改名为国营慈溪县机榨油厂筹备处。拖延两年的工程终于开工了!
为了了解初创之艰,我在俞白桦的引见下,采访了当年筹备处5个工作人员之一的徐志德。徐老1927年出生于长河高王,年轻时当兵15年,1956年转业到采购局,1957年抽调到机榨油厂筹备处。之后长期担任慈溪县机榨油厂生产科科长。
那时油厂的基建水泥构件用得很少,需要大量木材,油厂首批刚到位的工人,就去武义县的深山背木头。70个人住在山脚下村民家,每天自己烧饭,五点出发上山背树,一天一来回扛一根树木下山,一口气背了两个多月。这种举动于现在的工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而他们却圆满完成任务——让十来栋仓库、五六个车间矗立在慈溪大地上。真可谓筚路蓝缕、可歌可泣啊!
到1958年底大部分车间和仓库土建基本完工,并落实了部分机械设备。不巧,1959年中国进入了国人难忘的“三年特别困难时期”,竣工的厂房没能立即投产,而是歇业,全体工人下放,剩下6位工人留守管厂。据说这次歇业其中还有当时苏联刁难的原因。
慈溪人历来是不屈不挠的。他们顶着“暂时困难”,歇一歇再上。1960年初千方百计订购到了2台先进的200型榨油机(工人亲切地称它为“大红车”);与上海几家油厂技术协作,并得到了他们的技术援助和对工人的培训;采用迂回的策略,“大红车”生产尚未完善,21台木榨油车重新装配,榔头再敲起来,作为过渡;接着又采取“先机后木”的办法,即前几道工序用机器解决,后道工序用木车完成;还续订“大红车”和其他先进设备。投产!投产!刻不容缓!
1960年6月“大红车”试机成功,工人们欢呼雀跃,县委书记黄建英亲自前来剪彩,以示祝贺。1961年宗汉油厂并入,增强了力量。1962年“大红车”增加到5台,木车完成使命开始撤出。经过6年努力,一个名副其实的机榨油厂才真正建立。这时她日可机榨棉籽12万—14万斤、菜籽8万—10万斤,生产能力让世人刮目相看。
1963年该厂固定资产为90万元,是慈溪粮食系统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粮油工厂,也是慈溪县首家机器榨油厂和全县最早的国营工厂之一。
至20世纪90年代,慈溪市有3个国营油厂:东为观城油厂、中有慈溪机榨油厂、西为周巷油厂,形成了一体两翼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