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草帽编织业也获得了新生。1950年5月,在浒山、周巷设立手工业改进所,以扶植金丝草帽生产(见《慈溪县志·大事记》)。1954年3月,在长河承福庵原坤和帽行所在地,正式成立“余姚县供销合作社草帽经营管理部”;同年10月随慈溪县境变动,改称为“慈溪县供销合作社草帽经营部”。1955年7月这个“草帽经营部”改名为“慈溪县长河金丝草帽厂”;这一年该厂收购金丝草帽270180顶,虽然远低于历史记录,但比上年增长了2倍多;发放编帽报酬337732元,相当于慈溪全县一年下放农业贷款总额的54%强。这对改善农民生活、增强农业生产后劲起到了重要作用。
余姚私立草帽业小学(长河草帽业小学)
更不应忘记的是,1956年8月初慈溪遭受特大台风袭击后,县委提出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的口号,长河一带也相应采取了“生产自救,节约度荒,金丝草帽帮忙”的措施。当时金丝草帽生产对民生的作用可见一斑。
1956年在浒山收发站和长河、天元、周巷3个草帽社的基础上,新增逍林、泗门、观城收发站和8个流动点,并在多地举办编帽训练班,为以后生产奠定良好基础。1957年5月“慈溪长河金丝草帽厂”改称为“慈溪县手工业联社草帽加工厂”。1957年金丝草帽产量达到71.2万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最高值,但仍仅占早年年产量的近60%。据《浙江沿海各县草帽业》(民国20年)载:以长河为主的余姚金丝草帽“年产120万顶,占全省总产量的70.14%。玻璃草帽年产4万顶,占全省总产量的10%。麻草帽年产4万顶,占全省总产量的1.32%”。
1959年5月其改名为“慈溪金丝草帽加工厂”,系县属国营企业,草帽也逐渐由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独家出口。1979年1月其又更名为“地方国营慈溪金丝草帽厂”,此名沿用至最后。塑着“慈溪金丝草帽厂”大字的高大烟囱现在仍耸立在长河老东街南侧,成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者。
1980年金丝草帽厂获慈溪县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
1993年金丝草帽厂被评为出口创汇明星企业
进入20世纪70年代,菲律宾等地金丝草料供应不足,以致金丝草帽产量出现波动和衰减,1970年仅生产了0.9万顶。但后有回升。1981年慈溪金丝草帽厂生产的“天坛牌”金丝草帽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以后连续7年保持了这一荣誉;1983年“天坛牌”金丝草帽荣获经贸部优良产品奖。1987年金丝草帽产量为3.73万顶,又达到了小高峰。1990年该厂草帽(含其他草帽)生产规模为浙江省首位,居全国第11位,出口创汇200多万元,占全国草帽行业出口创汇额的35%,是浙江省、宁波市及慈溪市的出口创汇重点企业。
有人认为金丝草帽是慈溪外贸经济的发祥。我想慈溪金丝草帽厂出口创汇的比例在我市老国营工业企业中独占鳌头,应是确定的。
1970年金丝草帽生产跌入低谷后,慈溪金丝草帽厂励精图治,暂时转产手套,同时致力于开发其他草制工艺品,开始了二次创业。此后其他草制品的产量、品种迅速增多,总量盖过了金丝草帽。
1979年12月为充实领导力量,县委组织部把已离开草帽业20年的陈爱娥调入慈溪金丝草帽厂任副厂长、副书记,主管生产和财务。
先任金丝草帽厂厂长,后任慈溪工艺品厂厂长的陆焕利(2017年)
2018年陈爱娥87岁
1985年慈溪金丝草帽厂顺应形势,在厂内兴建了慈溪工艺品厂。1986年慈溪工艺品厂从慈溪金丝草帽厂分离独立。金丝草帽厂专为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营外销服务;工艺品厂则为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经营外销服务,也同时经营金丝草帽。陆焕利、潘建南相继任慈溪县工艺品厂厂长。
工艺品厂与草帽厂分离另立后,慈溪草制工艺品的生产获得了更大发展。此时,其他草制品的原料增加到咸草、南特草、麦秆、纸草、黄草、龙须草等10多种,式样有各种草帽、篮、盒、包、扇、毯等几十种,各种规格花色多达3000余种,编织户扩展到45个乡约10万人之多,收购值达1197.79万元。慈溪县工艺品厂在金丝草帽生产的后期所作出的贡献,也应载入史册。(www.daowen.com)
过去金丝草帽主销地是美国,约占总出口额的75%—80%;其次是欧洲的法、德、意、瑞士和英国,约占15%—20%;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仅占5%左右。
1978年7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中美建交;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后,中断了30多年的中美草帽交易重新开张,为金丝草帽、麻草帽扩大出口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载,1983年浙江全省金丝草帽、麻帽等杂帽的总出口量竟达近30万件(每件为600顶);长年积压的陈货,经加工后也一扫而空。有人认为这迎来的是“后金丝草帽时期”。
据说,1989年国营慈溪金丝草帽厂销售额完成全年计划的190.77%;创汇144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60%;创利税20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218.47%。可谓成绩辉煌。
然而金丝草帽经营开始出现了低价竞销,人造纤维帽有所增加。可以想象,在低价竞销中,国营企业及其生产的具有工艺品情趣的金丝草帽,总是不敌其他草帽的。
金丝草帽与其他草帽在经营上最大的特点是:它出口的是坯帽,而不是成品帽。在工艺上最大的特点是:它是手工帽,而不是机制帽。这些竟也成了同业竞争中的劣势。
尽管在厂里,金丝草帽已经经过多道工序加工,但出口时依然属于毛坯。外销后帽厂得到的收入约每顶2—4美元,但外销档次多,价格不一,再加上不是自营出口,单价无法自己作主。金丝草帽到了国外后,还要深加工,如搞修饰、成美型,每顶外加靓丽包装。我估计最终成品在国外销售的单价至少几十、甚至上百美元。金丝草帽的经营得大头的是外商,国内金丝草帽厂得的是小头,打帽人得的是微头。
飘在洋人头上的那顶金丝草帽,其实是“两外一内”的3次加工品,即原料和最终成品在国外,半成品的加工在国内;一次加工在家庭,二次加工在国内帽厂,最后一次在国外;外贸部门称其为“两头在外”业务。
然而,它的价值基础是可歌可泣的千万打帽农村妇女的手工活化劳动。农妇们巧手的第一次加工,与后两次加工相比,算起来竟成了粗活,尽管外商对中国妇人的巧工也很佩服。据说曾有美国商人怀疑这些金丝草帽并非手工制作,而是机械化生产的。为了释疑,金丝草帽厂曾邀请美国客人来参观并摄像,他们终于叹服了。
作为对国营慈溪金丝草帽厂历史之回顾,我不能不罗列下列文字:
至1981年金丝草帽厂下属天元、长河、潮塘、高王、浒山、沧田、大云、小安等8个基本收购站及庵东、逍林、横河等地的多个代理收购站。
厂部占地面积613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0.67万元,职工186人。内设机构为1室3科4个生产车间,即厂部办公室,生产业务科、供销科、财务科,金丝草帽车间、帽子车间、篮子车间、成品帽车间。
厂历年主要领导人即厂长和书记为:张薛林、史济训、张如良、刘瑛、胡芳祥、蒋玉意、马俊杰、叶富康、王芳忠、陆善余、周志林、陆焕利、张孟军等(名单以《慈溪县国营工业志》为准)。当然还有不少敬业的负责人和工人,限于笔者能力和本文篇幅,不能一一写上,这里一并表示敬意。
1998年10月以后,国营慈溪金丝草帽厂完成了历史使命而全部转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