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丝草帽漂浮在慈溪长河上

金丝草帽漂浮在慈溪长河上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贵的金丝草帽为何光顾慈溪的长河,这是值得回忆的。“土凉帽”的编织为后来金丝草帽的落户打下了基础。其于1920—1929年在宁波地区经营金丝草帽。而金丝草帽则是迎合西人审美要求的出口创汇良品。金丝草帽飘飘而来,我们确实是如获至宝,我们也确实为之奋斗了!这开创了长河金丝草帽本地出口外销的先河。从1926年至1937年,长河金丝草帽生产步入了鼎盛时期,从而也让长河成了浙江最大的金丝草帽集散地。

金丝草帽漂浮在慈溪长河上

草帽属草编,中国草编的历史可追溯到河姆渡时期,甚至追溯到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氏。据载,周代已有以莞(蒲草)编制的莞席了,而且当时已有专业的“草工”;汉唐时草编已很普遍,特别是分布在长江流域的草编很具特色。浙江是草编大省,而宁波是浙江草编的发源地。1915年宁波草编工艺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金奖,以后又在国际上多次获奖,这使宁波草编享有盛名。19世纪20年代宁波金丝草帽开始出口,它成了我国最早进入西方市场的商品之一。

尊贵的金丝草帽为何光顾慈溪的长河,这是值得回忆的。

长河早年被称为“长河市”,说明长河镇上商贸不凡。据称,长河古称“云和”,境域原为杭州湾之海涂。明成化七年(1471),先民筑潮塘御潮、结庐熬盐垦殖,渐成村落集市,故又称“长和市”。其历为姚北(余姚北部)之重镇,1954年划归慈溪县所辖。当时有民谣:“姚北三件宝,棉花、白盐加草帽。”

据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长河附近农妇开始从事俗称“土凉帽”的草帽编织。“土凉帽”的编织为后来金丝草帽的落户打下了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后,英人看到宁波一带有编织蔺草帽的特长和习惯,认为可用金丝草来尝试。于是由宁波大同公司通过外商从菲律宾进口金丝草料,并请来洋工在宁波一带传授编织技术。不久果然发现有较好的销路。

民国12年(1923)长河帽商陆志尧从宁波永兴洋行引进金丝草,由陆志尧之妻和邻近其他十余个妇女试着编织,取得了成功。1925年初永兴洋行遂将从菲律宾购来的金丝草,发放给宁波西乡和长河一带妇女编织,果然编出了一批轻若云、亮似金、细如帛的金丝草帽,很符合国际市场的需要。于是后来打金丝草帽的人增多,本国商人和外商竞相经销,开始大量出口。

永兴洋行即法商永兴洋行,总部设于巴黎,1869年在上海开设分行。后增设于甬,即宁波法商永兴洋行。该洋行原址在今永丰桥(原名通途桥)江北侧的桥堍附近。其于1920—1929年在宁波地区经营金丝草帽。

此外,还有华商(华行)。据载,傅其霖开设的坤和出口行是上海首家以草帽出口为业的华商。1917年,傅其霖开始与英国客商建立关系,直接对英出口。1925年它在宁波、海门、余姚设有帽行,并相继与上海法商中西公司、美商亨利·泡力克公司建立业务关系,使草帽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傅其霖,生卒不详,宁波镇海人,曾为第八任上海总商会会董。其他经营草帽业的华商还有联昌、江泰、瑞和、兹丰、福隆等洋行。

慈溪长河妇女缴帽的场景

上文说的宁波西乡在哪?据我考证是今天海曙的集士港、横街、洞桥、古林、鄞江等乡镇。据说这区域在明朝时已成为宁波最富庶的地方之一。古林、鄞江一带盛产的蔺草及其编织品特别有名,故有“东乡一株菜,西乡一根草”之说。

相比之下,现在的慈溪长河镇一带,在当年,土地成陆年代短、可耕地少、穷苦的移民多,没有好的特产,要比宁波西乡贫困。虽然从清乾隆三十年(1765)始,长河妇女们也加工宁波西乡的蔺草帽;清同治十三年(1874)长河街上也出现草帽行;民国4年(1915)长河的土产草帽也送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但它毕竟是“土凉帽”。而金丝草帽则是迎合西人审美要求的出口创汇良品。

我相信长河镇乡土文史爱好者提醒我的话:不是宁波西乡女人不会打金丝草帽,而是不愿放弃自己得心应手的蔺草产业。而长河人遇上金丝草帽的订单却如获至宝,这是因为我们实在太穷了,缺乏奋斗的门路。

金丝草帽飘飘而来,我们确实是如获至宝,我们也确实为之奋斗了!

我们凭着移民特有的御潮拓荒、结庐熬盐的不屈精神奋斗着!曾记否,有了这不屈精神,早期我们植棉、织土布以维持生计;清末民初以后土布被洋布打倒,生计来源式微,无疑当时就得抓住金丝草帽!

长河金丝草帽产销成功后,很快出现了兴旺的局面。美商中方代理人沈德佑与上海坤和洋行的宁波坤和商行联营,于1925年在长河承福庵设立了第一家金丝草帽商行即“坤和商行”,聘请长河方东村人卢福林为经理。这开创了长河金丝草帽本地出口外销的先河。据说有先人赋句曰:“姚北天长卢家境,承福庵跟福真灵,凉帽当作大红顶,金丝帽行打头阵。”[1]据传,乾隆皇帝钟爱长河一带的“天和”凉帽,并以此确立清代“大红顶”官帽样式。(www.daowen.com)

1982年缴帽时用的草帽收发证

接着,长河的老草帽行开始经营金丝草帽,新的金丝草帽商行也纷纷开设。如大义房戎金荣、中街龚兴和、章家路陆志尧、东街戴家弄口范月堂的帽行,五进屋张善和的同春帽行,罗家北路的张氏庚记、龙记、沙记帽行等等都经营了金丝草帽。在此不一一列举。

说到经营草帽的行庄,据《浙江沿海各县草帽业》载:“行家凡一百三十有三多,设于长河市、周巷市、浒山、坎墩、白沙、大牌头、郑巷等处。资本自二千起迄二万止,平均每庄资本五千余元……”

其中郑巷现在仍属余姚市,其他现均属慈溪市。

从1926年至1937年,长河金丝草帽生产步入了鼎盛时期,从而也让长河成了浙江最大的金丝草帽集散地。长河有了“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的描述。

据载这一时期余姚全县约有2.5万户人家、7.2万位妇女从事以金丝草帽为主的编织,年产金丝草帽120万顶。这极大地解决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出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老百姓的贫困生活

当年每顶金丝草帽编帽报酬为3—4银元,折合成大米约80—90市斤。一位妇女按稍快的打法,每星期能打2顶左右。金丝草也有粗细之分,粗草当然打起来快些。假定辛苦地打,每人每月打10顶,报酬为约30—40银元。据说报酬最高的是1930年,每顶达到4—5银元。这对贫苦百姓来说,真是好行当,它大大超过男人为主的农业生产收入或女人为主的纺纱织布的收入。

更何况能吃苦耐劳的农妇们总是起早摸黑地打、趁着间歇打、利用农闲时打;打毕即去缴、缴后随即领(领取草料)、领到立马打、打好再去缴,没有一刻空闲。幼年时我去外婆家每每能看到这番情景,3个舅妈也总是这样忙碌着。因此也就有了“水稻是米缸,草帽是钱庄”的俗语。

打金丝草帽是当年慈溪妇女最普遍的副业(1971年)

1957年赴京参加全国手工业首次代表大会的浙江13位代表,前右二为陈爱娥

1957年6月天元金丝草帽社成员合影,男是收发员,女是辅导员,陈爱娥(26岁)后排中间

还有一件值得回忆的事。20世纪30年代初,长河草编妇女还用自己的双手编出了一所崭新的小学。当时,草编妇女深感自己无文化的痛苦,她们决心要让自己的子女读书识字。草编妇女将打帽赚来的钱抽出一点一滴,再汇集拢来,创立了“余姚私立草帽业小学”。该学校至今仍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被称颂和展示着。她是“草帽人”共同奋斗的见证和缩影。

可惜的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海运阻塞,原料中断,外销停滞,使正处在辉煌时期的金丝草帽业几乎停顿。抗日战争结束后略有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