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寻找慈溪印刷业的起源:探究民间印刷的历史足迹

寻找慈溪印刷业的起源:探究民间印刷的历史足迹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慈溪印刷厂健在的老工人:左起祝松发、陈仕俊、张正良、王承林杭州(临安)历来是中国的刻印中心,宁波及绍兴在我国印刷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余姚县刻的《资治通鉴》、余姚宋氏印的宋玄僖《庸庵集》、慈溪叶元垲印的姜宸英《苇间诗集》等等都是载入印刷业史册的。“如牒”又称“树牒”“图牒”或直称“佛”,这是慈溪方言的称呼,常见的有“十人六百佛”“四姓八佛”等。显然,我所不了解的慈溪早年民间印刷活动还很多。

寻找慈溪印刷业的起源:探究民间印刷的历史足迹

慈溪印刷厂健在的老工人:左起祝松发、陈仕俊、张正良、王承林(2017年)

杭州临安)历来是中国的刻印中心,宁波绍兴在我国印刷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张秀民著、韩琦增订的《中国印刷史》上说:“清代刻书要地”有北京、苏州、广州、佛山、四川德格、西藏。此外,“浙江之绍兴、宁波、余姚、慈溪、嘉兴,江苏之扬州、镇江……无不有刻书书坊或善书局,有的至民国初继续出版……”

地处宁绍之间的余姚、慈溪不仅幸受出版之惠,而且本地也刻书。如余姚县刻的《资治通鉴》、余姚宋氏印的宋玄僖《庸庵集》、慈溪叶元垲印的姜宸英《苇间诗集》等等都是载入印刷业史册的。

但对慈溪普通百姓影响最广的,还是家谱及“如牒”“红印子”“春牛图”“灶王”等等。

农村修谱一般都在秋后,哪村要印谱,谱师就会带上整套印刷工具,吃住、干活都在该村的祠堂,直到一套家谱印刷完成。

“如牒”又称“树牒”“图牒”或直称“佛”,这是慈溪方言的称呼,常见的有“十人六百佛”“四姓八佛”等。它用木刻版由毛边纸手工印成,再将单页折叠成简牒状塞入一只外套中,供“老太婆念佛”时传递或“点红”,最后用于祭祀时烧供。白沙路乡土文化爱好者夏振荣先生,至今仍藏有“如牒”版一块。儿时他常与母亲一起用此版印牒,印后自用或送人。自然也有很多人是待“客”而沽的。目前在胜山、百良桥等地仍有印“佛”的作坊。

遗存的木活字(2000年)

“红印子”一般尺寸不大,多用红纸墨印,如图案化的“福”“喜”字和以太极八卦为中心的“吉星高照”图,春节时贴在门楣上。也有“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条幅贴于门户,盖新房用时贴“上梁大吉”等条幅。(www.daowen.com)

“春牛图”以象征农事的春牛为主图案,纸上还列出二十四节气和“每日宜忌”等,贴在墙上具有日历的作用。幼年时我在浒山城郊的外婆家遇到过推销春牛图的人,舅妈给其一盅米,他给舅妈一张春牛图。

“灶王”,慈溪人叫“灶君菩萨”,贴在灶上烟囱边,它多为套色,也有手工填色的。据浒山的老刻字工回忆,当学徒时先从刻“灶王”“如牒”开始,用的板材大都是白杨树、黄杏树。刻好的版每块约值10斤大米。印刷时常用烟囱里或锅底的“乌煤”。

早已弃用的铅字与锌版(2010年)

慈溪实验小学印刷厂用过的铅字盘(2010年)

恍若隔世的石版印刷(2001年)

上述印刷品除了家庭自印外,乡镇上的画店、印坊、纸铺、刻字店也往往兼作,据说浒山西门“老雕花”郑尧生师傅之子郑永增也兼营过此业。

显然,我所不了解的慈溪早年民间印刷活动还很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