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终于迸发。慈溪酒厂找到了主攻方向——高酒度的、浓香型的、“老五甑”混蒸续渣法制作的白酒。这个主攻方向的确定基于宁绍地区尚无“牌子响当当”的白酒,大名鼎鼎的黄酒却不少,如果在黄酒上做文章,如同孙悟空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再加上“天元黄酒”声名在外,如果在黄酒上另寻蹊径,势必内耗。因此定位白酒是明智的决策。
慈溪酒厂河东老厂房
在酒度上,宁波大曲开始生产是60度,后来因国家不提倡高酒度,而转产为53度。酒度的高低取决于酒精(乙醇)的含量,乙醇越多,酒度越高,酒性越烈。酒度又因各地的饮用习惯和制造习惯的不同而相异,北方以60—65度为多,南方多为38—53度。从酒质来说,在53—54度之间,酒分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最强,酒的醇和度好,酒味最协调。白酒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降低酒度。但降低酒度会出现混浊现象,而且影响白酒的固有风味。因此宁波大曲定于53度。
在香型上,宁波大曲选择了浓香型。白酒的香型主要有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等,是由不同的生产工艺制成的。宁波一带消费者多喜浓香型白酒。
宁波大曲沿用我国正传的“老五甑”混蒸续渣法酿造。所谓老五甑法,就是将窑中发酵完毕的酒醅分成五次蒸酒和配醅的传统操作法。在正常情况下,窑内有四甑酒醅(蒸煮后发酵好的物料),即大渣、二渣、小渣和回糟各一甑。这是我国浓香型白酒生产中的一种传统工艺。宁波大曲的酒醅料就是向东北采购的优质糯高粱,并用上等的大、小麦为糖化发酵剂。
慈溪酒厂连接河东河西两厂区的桥梁
慈溪酒厂老厂区南侧(www.daowen.com)
50多年前的冷却水塔和过滤池
设定了主攻方向后,通过工人们艰巨的努力,宁波大曲终于带着浓香从蒸馏池中缓缓流出,与世人相见。1976年9月宁波大曲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首批宁波大曲在北京3家名店试销时,即被争购一空。然而1975—1977年宁波大曲出酒率是很低的,每百斤粮食仅出5—6斤酒,而且酒质也不见得好。这样的生产注定是亏本的,亏本就缺乏了生产的商业意义。究其原因,酒厂职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研究能力,做酒时完全沿袭陈旧落后的工艺。如果说陈旧的老工艺在制作传统黄酒时尚可应付,但要创制一种新的白酒是根本不可能的。情势逼人,时不我待,于是他们立即成立了以徐加宝为组长的“宁波大曲攻关组”。徐师傅是1945年出生的鸣鹤人,高中毕业于龙山中学,之后当教师,1977年进慈溪酒厂工作。在当年的酿造业中,他的文化水平是属高的。徐加宝可谓临危受命。
据徐加宝师傅回忆,进厂后领导就命他抓紧学习研究,在不降低酒质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出酒率。为了不辱使命,他先后6次去上海七宝镇酒厂、7次去江苏洋河大曲酒厂取经,又去江西樟树四特酒厂、四川曲酒厂、淮北口子酒厂等参观,还去天津工业学院学习。这样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自己厂里的出酒率也总算达到了55%。后来徐加宝被提升为分管技术的副厂长。
出酒率提高后专攻提升酒质。他们把改良制曲工艺作为提升酒质的突破口。这一狠抓让他们抓到了点子上,酒质也上去了。
产量增加、品质提高后,品优价惠的宁波大曲畅销各地,常年供不应求。1980年、1984年宁波大曲两度获浙江省轻工业产品百花奖;1983年获省同类产品第一名;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1年荣获“部优产品”称号,是宁波地区酒业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
工人们乐于在宁波大曲荣誉柜前留个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