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编印的《慈溪县国营工业志》中“大事记”的首条就写道:“宋代,本县酿制‘幻江春’(又名‘十州春’)酒,‘甬上尝以入贡’。”“烟云梦幻一江春”,古人真有诗意!1992年版《慈溪县志》也记着:“宋时慈溪酿制的‘琼玉露’又名‘十州春’酒,味香色清,与浔酒仲伯,‘尝以入贡’。”浔酒,古名酒,产于湖州南浔。据《慈溪县国营工业志》载,“幻江春”至明时,又称“双鱼酒”“明州金波”。据称明代李保田在《酒谱》中,就记载着宋代的全国名酒,其中“越州蓬莱”与“明州金波”为当时齐名的美酒。
据说在明代,宁波绿豆烧(白酒)称佳。明末清初,有高粱烧及利用黄酒糟加工的“糟烧”亦很入味。1864年(同治三年)慈溪建立了冯大酱园,后来又有友联、茂大等大的酒厂。
宁波自古也是酿黄酒的兴旺之地,绍兴后来又成为我国的黄酒制造中心,处于宁波府与绍兴府交会地带的慈溪,民间酿酒风气之浓是理所当然的。1949年前后,在慈溪现境内小酒业以逍林、浒山、周巷等地为盛,仅这三地就有大小酿户数以百计。
1949年5月慈溪一解放,人民政府就着手经济恢复工作。政府在直接出资、新建部分企业的同时,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私营工商业采取各种措施进行恢复、组建和扩大生产,并且政策上也给予扶持,这为使它们以后转为国营企业创造了条件。
在酒业方面,1952年以后因国家对粮食采取统购统销政策,继而对酒类实行专卖,原散布在全县各地的众多个体酿造户,转向集股联合申办企业。1953年2月全称为“慈北联营酿酒厂(简称慈北酒厂)”的企业在掌起大石桥应运而生。厂长、经理是虞家芝,工人20多人,生产黄酒和糟烧。
虞家芝(1904—1969),古窑浦人。幼年亡父,15岁去上海当学徒,1926年失业回乡,在家做小买卖。1935年被荐任村长,次年任护东乡副乡长,后因不满国民党政府而辞职。在抗日救国活动中他为共产党和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1950年他被选为县人民委员、县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后任慈北酒厂经理兼厂长,县工业公司副经理,县工商联主任,县政协常委等(详见1992年版《慈溪县志》P998)。
至1955年底,全县经登记开业的酒厂已有12家。他们是:龙山的山北酒厂,掌起的慈北联营酿酒厂,新浦联营酿酒厂,浒山的泉盛新酒酱坊,崇寿的志成酒厂,周巷的兴泰、正新、成丰、震大、友联酒厂,天元的同和酒厂,泗门的和记酒厂。他们出品的黄酒和白酒产量,占全县消费量的7成。其中慈北联营酿酒厂、同和酒厂生产规模较大。特别是慈北联营酿酒厂(下称慈北酒厂)是本县酒业中首家由行政部门直接组建的酿造企业。它是由县专卖公司组织10户私营酒坊和零售商贩共同筹资合成的。之后它成为慈溪酒业的骨干企业。
虞家芝(1904—1969),古窑浦人,解放后曾任县工商联主任、慈北酒厂经理兼厂长(www.daowen.com)
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运动中,慈溪酒业较早地实行了公私合营,其中慈北酒厂最早即1956年1月就被批准“公私合营”,据说厂长是潘行舟。这为以后慈北酒厂成为国营企业奠定了基础。在并归中,龙山山北酒厂也并入慈北酒厂,崇寿志成酒厂并入新浦酒厂,周巷兴泰酒厂、泗门和记酒厂并入震大酒厂,周巷成丰酒厂并入正新酒厂。这样全县原批准的12家酒厂并成了6家较大的酒厂。接着又将浒山的泉盛新酒酱坊的酿酒部门升格为浒山酒厂(厂址在金山)。
在1958年的“大跃进”时代,“放卫星”是时髦语,慈北酒厂便更名为“慈北卫星厂”,不久又恢复原名。“大跃进”时代花样百出,同年11月在“大办工业”的口号下,慈溪突击创办了一批地方国营企业,其中在鸣鹤场岳庙村沙滩桥边的“叶二房”、彭公祠内新办了慈溪酿酒厂。
1961年全国开始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同年10月慈北酒厂并入慈溪酿酒厂,震大酒厂并入天元的同和酒厂。1963年撤销新浦酒厂,将人员和设备分别调剂给慈溪、同和、浒山3家酒厂。“大跃进”时代创办的企业大多昙花一现,然而慈溪酿酒厂依托着白洋湖,又凭慈北酒厂的充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慈溪酒厂老大门
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三年特别困难时期”中,市场萧条,农民购买力降低,慈溪实行了以小杂粮(高粱、麦子、玉米、薯干、黄豆等)换酒的办法,用1斤小杂粮能换取50度白酒0.5斤或黄酒1.5斤,获得较好的效果。
1966年慈溪酿酒厂正式改名为地方国营慈溪酒厂。从此一个响亮的名称如唳天的仙鹤冲出了白洋,使慈溪酒厂开始成为整个行业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