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营企业主体,最初是通过20世纪50年代初期时“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归全民所有”的形式而建立起来的,从建立后到20世纪90年代的40多年时间里,它一直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渠道。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现境的慈溪,早年的官僚资本弱小无几,民族资本也不厚实,因此国营企业的基础非常薄弱,相对现代工业体系来说慈溪的工业基础几乎是一张白纸。
面对着薄弱的工业基础,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慈溪的各级领导带领不怕苦累的百姓,不负党中央、国务院所望,先把棉花生产搞上去,并在围绕着棉花为主的农业生产和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前提下,以及国家计划供应严重不足情况下,克服资源相对贫乏、交通并不便捷的困难,一如既往地着力发展工业。
如从最初以解决传统农具之急需的铁工厂,发展到生产轧棉机为主的农机厂,再扩展到制造农民适用的小型柴油机的动力机厂;发展以自产棉花为主要原料的棉纺厂、棉织厂;建设为解决棉籽出路的机榨油厂;为满足生产队改建晒场、修建水利设施和农户建翻瓦房的需求,努力筹建自己的水泥厂和砖瓦厂;为弥补化肥农药计划供应不足的缺口,着力营建化工厂、化肥厂和农药厂等等。此类事例,不胜枚举。这种筚路蓝缕的创业史在下篇的“慈溪部分重要国营工厂分篇记叙”中展开。
过去的国营企业,特别是那些主干的国营工厂,是当年慈溪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命脉,也是改革开放后慈溪经济腾飞的基础。在慈溪,在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再到私营企业,直到民营企业的突起过程中,国营工厂不仅贡献了生产技术和技术工人,而且还提供了一批批管理的干部。
这里最显著的事例是慈溪动力机厂(以下简称“慈动”):20世纪50年代初创时,“慈动”的前身担当了生产传统小农具的重要任务,1961年10月它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新建的浒山铁工社;后来这个铁工社又发展成宁波工具厂。1971年“慈动”扩大生产柴油机时,又把皮辊轧花机的生产任务交给了“二轻”系统的一个工厂。1972年7月慈溪机床厂在“慈动”内成立,同年10月慈溪机床厂迁出另立。1974年10月“慈动”冠名正式问世,在厂门口附挂“慈溪农机修理制造厂”牌子。1978年11月慈溪农机修理制造厂又从“慈动”分离独立出来。1988年3月15日浙江慈溪三环柴油机集团公司成立大会在慈溪县人民大会堂召开,在此前后它已整合一系列的大集体和小集体的工厂,如慈溪内配厂等等。“慈动”犹如一只母鸡不断生蛋、孵小鸡。
同时“慈动”培养了如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员,再到科长、副厂长、厂长,后成为慈溪市外经贸局局长、慈溪市副市长的毛学畅;曾任慈溪县计委主任、退休后成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顾问的傅涌廷;仅初中毕业,后获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进京参加国家科技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的陈其连等。先进的人物还很多,无法一一列举。正如有人把“慈动”称作慈溪工业系统的“黄埔军校”,有“一百零八将”之说。
因此可以这样说,国营企业的发展是慈溪经济腾飞的第一环,乡镇企业的突起是慈溪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环,民营企业的强大是慈溪经济腾飞的标志。
今天的慈溪已成为工业强市,在全国百强县中慈溪名列前茅,“国营老厂”的改制已基本完成,它们已成为历史的一页。这40年多的历史不算很长,但它们的辉煌,它们在慈溪从产棉大县发展到工业强市中功劳是有目共睹的。它们的发展成长史是值得我们去回顾的。
1951年的周巷光华印刷所合伙协议
长河金丝草帽合作社社章
下面我分四个时期简要回顾慈溪国营工厂的发展成长历史:
第一时期是1949年到1956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其中最重要的事情是通过公私合营的形式,分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公私合营结束,为慈溪县国营工业基本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49年以前的慈溪,工业制造能力非常薄弱。所谓的工业,其实只是碾米、酿酒、轧花、榨油和铁匠、木匠、船匠等一些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因此说慈溪的工业起始于农产品加工业。
民国34年(1945)8月,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投资稻谷10万斤联合经营周巷恒利油坊,部队北撤后该油坊渐衰。1949年5月慈溪解放,百废待兴,人民政府立即着手经济恢复工作。政府除直接出资组建立少数工厂外,又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私营工商业采取扶持、督促的手段,使其尽快恢复和扩大生产,以解决眼前人民生活之急需。1950年6月周巷恒利油坊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公营公利油坊,它是慈溪现境内最早的全民所有制工厂。
早年三北妇女们编金丝草帽
与此同时政府又着手对全域的私营业采用公私合营、多次归并、按行改组等方式进行改造。至1956年形成了如浒山公营农具铁工厂(慈溪动力机厂之前身)、慈北联营酿酒厂(慈溪酒厂之前身)、长河金丝草帽厂(慈溪金丝草帽厂之前身)、浒山印刷合作社(慈溪印刷厂之前身)、慈溪食品厂等几个稍大的厂家。这些工厂后来都成了慈溪国营工厂的主干。据1992版《慈溪县志》记载:“1956年4月县工业专业公司成立,至年底,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其中包括公私合营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3498万元。主要行业为粮油、棉花加工,食品酿造,印刷,农机,化工,草编等。”
第二时期是1957年到1965年的“大跃进”和经济调整时期,这一时期中最大事件是“大办工业”和紧跟其后的经济调整。
1957年7月在匡堰筹建浙东化工厂(即浙东化工二厂的前身),为县首家地方国营企业。1958年在“大办工业”口号的感召下,以“大炼钢铁”为龙头,慈溪一下子办了很多工厂。其中包括浙东化工厂在庵东兴建了总厂(即浙东化工一厂的前身)和一批地方国营工厂,如慈溪炼钢厂、浒山钢铁厂、慈溪炼焦厂、慈溪酿酒厂、慈溪人造棉厂、慈溪陶器厂、慈溪电机厂、慈溪造纸厂、慈溪水泥厂、慈溪炸药厂、慈溪铁工厂、慈溪开矿公司等12家之多。不少地方在“一间草舍一口锅,操起铲子就开工”的热潮鼓动下,纷纷土法上马了一批小工厂,如庵东地区办了小化工厂49家。
慈溪1958年大办国营厂时的任免文件
慈溪八一耐火器材厂外景(1958年)
20世纪70年代的“慈动”大门
显然,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操之过急的冒进状况。除了上述新建的12家地方国营工厂外,另有19个手工业社升格为地方国营工厂,使国营工厂个数急增至115个,产值为7661万元。
不久,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这些新建的工厂多陷于困境,难以维持生产。
1961年开始,全面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慈溪依据“缩短战线,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精神,针对各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关停、合并、复原、扶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整。
在调整中关停了一部分盲目发展的工厂,如慈溪炼钢厂、慈溪陶器厂、慈溪造纸厂、慈溪炸药厂等企业。合并部分同业的工厂,如酿酒业中的一些工厂。对19个已升格为地方国营工厂的手工业社恢复集体所有制性质,还精简了不少工人。扶持效益较好的工厂,如重点扶持既能增加出口创汇又能解决群众生活困难的慈溪金丝草帽厂。
经过3年经济调整,至1963年剩下国营企业41家,总产值6313万元,虽然产值有所下降,但为以后国营企业的稳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金丝草帽厂门口(1986年)
1964年3月,慈溪县“工交办”提出质量、盈利超先进,消灭“三类”企业、亏损企业和落后于本企业先进水平的产品的“二超、三消灭”的规划意见。结合这一规划的实施,各厂家掀起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工人参与的热情高涨。各企业普遍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当年生产计划。1965年,慈溪工业生产继续稳定发展,产值和利润增幅较高。
第三时期是1966年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主题词是“企业有所滑坡但继续保持发展势态”。
1966年慈溪工业经济持续着良好势头:上半年浙东化工一厂、二厂的扩建工程相继复工;7月,县委决定在本县建立一家较大的慈溪棉纺织厂,并于11月立项筹建,选址在东埠东;12月慈溪农具机械厂(慈溪动力机厂前身)仿制的160F2柴油机获得成功,它揭开了本县现代农机生产的序幕,是年该厂产值达781.04万元、利润达122.6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4%和38%。
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对私方(或称资方)停止支付定息,全部转为国营。我国社会主义“一化三改造”后的公私合营企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又整顿了小型的粮油加工工厂,全县国营工业企业调减为37家。
1967年“文化大革命”浪潮开始波及慈溪。1968年到1970年部分企业的党、政领导机构瘫痪,工厂生产受到干扰,国营企业的产值和利润有所下降。但是慈溪县的工业部门仍好事连连:
慈溪酒厂的老厂房(2010年)
1968年7月现境慈溪历史上首家自来水厂慈溪自来水厂筹建;同年12月慈溪农具机械厂的160F三马力柴油机试制成功;年底,经过3年建设的慈溪棉纺织厂试产成功。1970年,利用闲置的庵东电厂厂区建设慈溪农药厂,在浒山鸣山村兴建慈溪水泥厂。农药厂、水泥厂于1971年5月建成投产。1970年底在浒山东南郊开始筹建慈溪化肥厂。
1971年到1973年间,主要做了工业管理机构的调整和工厂的归口管理的整合。如1971年3月县工交局和县手工业局联合设立了“慈溪工业科技情报站”;11月工交局和手工业局合署办公成立慈溪县工业局,主管慈溪的工业;1973年初手工业管理部分又从工业局分离单列,工业局成了主管慈溪国营工业的主要部门。
在工厂归口管理整合的方面,1972年1月慈溪制药厂由商业系统划归工业局管理;7月慈溪机床厂建立;11月慈溪盐业公司及其下属的庵东机械厂也划归工业局管理。1973年6月浒山酒厂并入慈溪食品厂,合并后划归工业局管理,等等。
1974、1975年间,因“批林批孔”运动的波及,已趋正常的工作秩序再次受到干扰,生产又出现滑坡。
1976年形势又开始好转。这一年中,为增强草编制品的出口能力,在浒山筹建了慈溪县草编工艺美术公司;在浙江大学电机系的帮助下慈溪电器厂试制成功了以165F柴油机为动力的FJF永磁式飞轮发电机;慈溪食品厂内的慈溪啤酒厂年产1000吨的车间建成投产;慈溪农药厂萎锈灵项目顺利投入生产,它填补了省内的生产空白;慈溪棉纺厂开始筹建扩容6000纱锭的生产项目;等等。
这里必须写入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少县、市大搞武斗,很多企业罢工,有的甚至出现较大的武装斗争。而在慈溪却基本没有出现武斗和罢工,秩序基本正常。虽然企业生产出现了短期的滑坡,但不存在恶性情况。“文化大革命”中慈溪的工业总趋势仍保持着发展状态,为什么?
我想,慈溪人都明白自己的底子很薄,只有通过奋斗,才会给自己带来生机,动乱只会给百姓带来苦楚。慈溪人遇到灾害不会成群结队外出讨饭,面对贫乏从不伸着双手向政府“等、靠、要”。多年来慈溪人民养成了吃苦耐劳求富裕,心无旁骛搞实业的优良品质。这是值得总结和发扬的。(www.daowen.com)
第四时期是1977年到20世纪末开始转制为止的“企业改革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主题词是“企业整顿、改革发展”。
1977年贯彻全国、省“工业学大庆”会议精神,制订学大庆规划,始着手恢复和建立企业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操作规程等各种规章制度。1978年各工厂全面恢复了奖励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同年11月批准慈溪化肥厂、慈溪机床厂、慈溪食品厂、慈溪印刷厂、浙东化工一厂、浙东化工二厂成为首批设立集体所有制性质分厂的单位,国营工厂的死板的体制管理已开始松动。
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了经济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慈溪国营工业开始进入改革和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1978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48家,总产值超亿元。1981年后各国营农场兴办附属工厂,其性质多为国营。据《慈溪县志》记载:1987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4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22087万元,年末职工总数11518人,固定资产原值13751万元。国营工业企业保持着良好发展。
在本时期,慈溪国营工业出现了以下六大亮点:
在东埠头蒋家山西麓的慈溪棉纺织厂(1982年)
(1)全面开展企业整顿,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1979、1980年间,慈溪动力机厂和慈溪机床厂率先开展了企业12项基础工作整顿,拉开了慈溪国营工厂企业整顿的序幕。接着各厂陆续仿效,普遍建立和修订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1982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慈溪成立了企业整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订整顿的计划。1983年6月慈溪棉纺织厂首家通过验收,整顿合格。经过历时近2年的整顿,先后有22家工厂验收合格。通过全面整顿慈溪国营工厂总体的管理素质得到了提高。
(2)调整产业结构,采用倾斜政策,重视轻纺工业的提升和名、特、优、新产品推出。1980年2月开始筹建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慈二棉”的建设工程采取了边建设、边投产的方法。通过1982年、1985年、1987年3次大的扩建,到1987年底“慈二棉”已拥有4.6万枚纱锭,6200头气流纺纱,720台织布机,20多个产品。1987年“慈二棉”产值达7863.16万元,利润达758万元,产值和利润分别占慈溪工业系统总额的41.35%和42.25%。“慈二棉”成了慈溪工业系统的顶梁柱。1983年慈溪棉纺织厂(即“慈一棉”)建成1000头气流纺纱,当时它是省内第一家使用这种先进纺纱设备的。当时“慈二棉”加“慈一棉”成了慈溪工业系统的“半壁江山”。
在大力发展轻纺工业的同时,对名、特、优、新的产品也给予足够的重视。如筹集6300多万元资金用于这些产品生产的“技改”和基建,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就有25个。如:“慈一棉”生产的三北牌7支、16支气流纺纱和14支环锭纺纱,慈溪棉织厂生产的加云牌彩条被斜(一种被单布),慈溪密封材料厂生产的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材料,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的三环牌165F、Z170F小功率柴油机,慈溪拖拉机配件厂生产的龙涌牌485Q、485Q-A内燃机水泵,浙东化工一厂生产的“1211”灭火机,浙东透明纸厂(即浙东化工二厂)生产的闪光牌30克卷筒和平板透明玻璃纸,慈溪酒厂生产的四明山牌60度宁波大曲,慈溪金丝草帽厂生产的天坛牌金丝草帽等一批名、特、优、新的产品走向世界、享誉中国。
慈溪化肥厂碳化车间(1981年)
慈溪农药厂(2009年)
(3)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许多工厂开始冲破条条框框限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有关的一些大企业横向合作开发新产品。这一时期中大约开发了新产品20多个,如:慈溪密封材料厂与浙江大学联合研制的膨胀石墨密封材料,浙东化工一厂与浙江化工研究所研制的“1211”灭火机,慈溪高压开关厂与上海华通开关厂、湖南开关厂联合研制的电力电器开关设备,慈溪农药厂与贵州有机化工厂研究所研制的PVAC系列内墙涂料,慈溪化肥厂与化工部黎明化工研究所研制的六氟化硫,慈溪棉纺织厂与省化纤研究所、宁波振丰布厂研制的次兔毛、化纤混纺和棉毛混纺纱,慈溪农药厂与浙江工学院研制的巴比妥酸等等,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同时一些较大的工厂先后与相关单位组建生产联合体4个,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984年6月成立的浙江大学、慈溪密封材料联合开发公司及1987年10月筹建的浙江慈溪三环柴油机集团公司。
1983年7月慈溪水泥厂的《水泥简报》
慈溪食品厂的《食品工业简报》
1992年2月慈一棉出刊的《慈一棉简讯》第一期
横向联合和生产联合体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慈溪工业的竞争能力。
(4)重视科学技术,培养和扩大科技队伍,积极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1978年中央肯定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科技和科技人员得到应有的重视。慈溪各厂家开始注意通过各种形式吸收和培养科技人员:积极吸纳国家分配的人员;注重企业自己培养,包括外送定向深造、厂内教育培训;向外地、外单位物色人才并调入,增加科技人员的数量。同时各厂重视职工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普遍提高了职工的文化技术素养。
这一时期慈溪国营工业中的科技人员由百人增加至近400人,有近10个科研项目荣获了省级以上的科技成果奖,近80个项目获得了县、市级成果奖。
(5)推行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增强企业活力。1979年至1980年,在开展企业整顿的同时,普遍建立了岗位责任制和以产量、产品质量、能源消耗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百分制等计奖办法,调动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1981年至1984年,慈溪棉织厂、慈溪水泥厂、慈溪食品厂、慈溪农药厂、慈溪棉纺厂、慈溪第二棉纺厂、慈溪动力机厂又先后试行了超定额计件工资制,进一步调动了工人的积极性。
慈二棉内景(2008年)
坐落在浒山江东侧的慈溪机榨油厂新建的综合大楼(2011年)
在教场山后慈动扩建的铸工车间存房(2012年)
1985年3月,慈溪动力机厂率先推行厂长负责制,此后实行厂长负责制的工厂逐渐增多,至1990前后慈溪的国营工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制。这一制度改变了长期以来厂长由主管机关委派的方式,确立了厂长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中心地位,增强了厂长施展才干的活力。
在厂长负责制的推行过程中,1987年5月在慈溪拖拉机配件厂进行了全县首家国营企业租赁招标的试点,同年12月慈溪动力机厂也进行了招标选任厂长。经过投标、答辩、考评等环节,从投标人中择优遴选厂长。
笔者以为,我们可以把企业租赁招标的试点,看作是后来国营企业改制的前奏。
(6)较大地改善了企业职工福利。一般来说职工的福利大致包括工资福利和劳保福利两类。国营企业职工的福利待遇总体上高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在工资福利中又由基本工资和奖金、计件工资、岗位工资等两块构成。
在基本工资方面,本时期增资的次数多于以前的三个时期。如1979年11月对前一年底参加工作的全民所有制固定工增资,升级面超过40%;1980对企业中的偏低工资作了调整,做到“补齐”;1983年采用调与改相结合的措施和增资进行“两挂钩”的方针,即增资同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挂钩,同职工个人劳动成果的大小挂钩,再次调整工资;1985年开始试行国营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即随企业上缴税利增长,工资总额也上浮;1986年进行了工资改革,其中如慈溪由四类地区升为五类地区而增资,工人按八级十五档、企业干部分十五级新标准套改而增资等等,使职工的工资普遍有所提高。
在奖金、计件工资、岗位工资等方面,1978年企业逐步恢复和建立奖金制度,当时每一工人每月的奖金多在5—10元之间。1979年8月以后,根据企业完成指标的情况,按企业建奖职工的月标准工资总额,一定比例地提取奖金;1980国营企业的经常性奖励制度基本恢复和建立。此外还有如1981年部分企业试行的“节能奖”,1984的验收合格奖,1985年的超利润奖等等非经常性的奖励。
早在1957年计件工资已在部分国营工厂实行过,后停止。1978年后逐步恢复;1984年后在很多工厂陆续实行。
1985年棉纺织企业中的纺织岗位实行岗位工资,这样纺织岗位的工人工资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劳保福利上,职工除了享受公费医疗,工人工伤病假工资照发,丧葬抚恤,节假日休假,职工劳动保护,退休退职等通常的待遇外,本时期最显著的进步是:
职工文体教育的活动和设施明显改善,职工住宅的营建步伐加快。如20世纪70年代起,有条件的工厂开始修建篮球场、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同时配置文体器材,经常组织多种比赛,节假日常举行文艺演出等等。80年代“慈一棉”“慈二棉”还建造了舞厅、俱乐部等;不少厂兴办职工业余教育,提高了职工的学历,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棉纺、化工、机械业中的十几家工厂里还办了幼儿园、托儿所,配备了幼儿教师,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国营工厂的企业文化在工业企业中也总是领先一筹。特别是“慈二棉”的文学青年群体和“慈动”、慈溪农机修造厂的篮球队等,都不同凡响。
1978年以前慈溪一些工厂仅有少量简陋的职工集体宿舍。1978年以后,各工厂努力采用公建、职工个人集资建造、向社会购买商品房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职工住宅。到20世纪末,慈溪的国营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工厂都有宿舍和住宅。尽管现在城区已作了大规模拆迁和改造,但仍有一些工厂留下的职工住宅在发挥作用。
本时期内,慈溪密封材料厂分别于1984年6月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开发公司、1986年5月与上海内燃机研究所联合研制并结出硕果;1987年10月慈溪三环柴油机集团公司的成立,是慈溪国营工厂走上顶峰的标志。
尾声:
1997年慈溪的国营工厂开始改制,2005年基本结束,到2019年,仅2个工厂的扫尾工作尚待完成。慈溪国营工厂由此完成历史使命。由于笔者对慈溪国营工厂的改制过程缺乏了解,本书对改制的记叙从略。
(注:以上“四个时期回顾”的主要数据,摘自慈溪县工业公司编,1991年8月成书的《慈溪县国营工业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