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的台阶上眺望,过去的中冶,作为新中国最早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见证和书写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画卷,以中冶人“用心铸造世界”的品质,在国内90%、国际60%的冶建市场展现了中冶人的骄傲与自豪。现在的中冶,在“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征程上阔步迈进,并在2020年全面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这个新的战略高度,既是“美好中冶”的历史传承,又是主业内涵的丰富发展,更是再攀高峰的深化推进;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的新阶段,是一个从夯实基础到突破拔尖的新时期。中冶积极利用战略重组的机会,坚持“价值思维、效益导向”的核心理念,围绕核心主业,打造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世界一流的专业化品牌,世界一流的城市和产业发展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商,把中冶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工程公司。这是中冶的历史新坐标。
新坐标新任务需要中冶集团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结构优化,更加注重科技领先,更加注重提高效率,更加注重提升企业价值含金量和动态核心竞争力,实现中冶集团质量更高、效益更好、更可持续的稳健发展。这是久久为功才能做好的一篇大文章。中冶集团在实战实践中培育和成长起来的领导力不仅是中冶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中冶人在新坐标开启新征程积蓄了不竭的动力。同时中冶集团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且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来越多,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就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爬雪山”“过草地”的考验,而这种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一是协调发展的考验。中冶效益持续向好创历史新高的同时,长期积累形成的“两金”规模也创历史新高,对中冶发展形成长期掣肘。在长期疲弱低迷的新常态下,企业需要同时承受速度下降的换挡和增长动力的转换接续两大挑战,需要同时面对拓市场和控风险两大任务,需要统筹当期增长与长远发展的问题,而这些任务和挑战短期内往往相互胶着。如何预见浪潮规避风险、看清浪潮抓住机会,实现企业长期的稳中求进,考验的是洞若观火的穿透力和把握引领的掌舵力。掌控得好,会为下一阶段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起点;掌控得不好,则有可能打断发展进程,掉入“停滞陷阱”。
2009年9月16日,国文清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马万水”铜像揭幕(www.daowen.com)
二是转型升级的考验。各子企业转型发展不均衡的趋势、愈加分化的状态更为明显。有的企业战略转型没有明确发展方向和路径;有的企业对战略转型的产业选择与定位不合理,搭建了“小而全”“大而全”的“四梁八柱”业务体系;有的企业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艰难无效地努力着;有的企业还处于转型焦虑期,犹豫徘徊等待观望。如何适应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径,实现企业的内涵式增长,这一点知难行更难。
三是创新突破的考验。中冶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科技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公司还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在一些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位一些核心专利技术还未能有效实现产品化、产业化应用。如何在独创独有上实现突破,加快把核心专利技术转化为企业主打的系列化的高端、高利润产品群和王牌产品,这是中冶保持领先优势必须解决的“卡脖子”问题。
四是长期执政的考验。中冶子企业主要领导正处于断档缺员、“青黄不接”的匮乏时期,老的一批在负重前行,新的一批还没有接续跟进。即使是老的一批,也面临着长期执政能力的考验。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新业务新模式层出不穷,员工队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更加多元,有的干部“不会为”,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有的干部产生了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思想,习惯于“四平八稳”过日子,缺少拼搏向上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激情;有的干部信守不干事、少干事、不出事的做人做事潜规则,只想当官不想出力、只想揽功不想担责;有的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喜欢搞“一言堂”,听不进不同声音,民主集中制意识模糊淡化;有的干部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考虑长远,把问题留给后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侵蚀着企业的领导力。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挑战新机遇,中冶集团审时度势,精准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不断塑造适应新环境新背景的中冶领导力,全力将领导力体系的建构融入企业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为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争得主动权、赢得发展先机。同时,以开放包容的企业文化学习国外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企业领导人培养模式,拓展国际视野,汲取有益经验,始终走在国际前沿,也为其他国有企业推进改革提供了有益的范本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