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驱动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强自主创新的极端重要性,为中冶集团加快创新驱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冶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通过自主创新构建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中冶集团认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牢牢抓住“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根本,聚焦企业高质量发展,把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作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双轮”,以科技创新为硬基础,以管理创新为软支撑,该修的修、该补的补、该换的换、该迭代的迭代、该提升的提升,让底盘更结实、更厚实,让驱动力更强、速度更快,以“鼎新”代替“革故”,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强企业的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
(1)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冶发展
中冶集团高度重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核心技术迭代升级,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2021年度工作会议上,国文清指出:“‘十四五’是中冶固本强基、蓄势赋能的关键时期,要坚决走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赢得新一轮大发展的主动权。”中冶集团认识到,要推动科技创新,一方面要系统谋划好企业的创新布局。在研发项目上,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为前提,分层次、分领域、分阶段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应用基础技术;在专利、标准布局上,要紧紧围绕冶金、房建、市政交通、生态环保等业务进行布局,不断形成具有战斗堡垒作用的专利网、技术群。另一方面,要重视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要坚决破除思想依赖、路径依赖,着力提升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自立自强,否则很难继续支撑未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聚焦传统主业,将冶金业务作为推动核心技术迭代升级的主要领域。70年的发展历程使中冶集团深深体会到,任何时候核心技术都是中冶集团实现钢铁强国梦和担负起引领中国钢铁向更高水平发展历史使命的基石。必须改变以往“修修补补”式的科技创新,以“未来决定现在”的思路塌下心来“钻厚木板”,加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真正从“并随者”走向“领跑者”,毫不懈怠,这是中冶高技术建设之路的“根”。
从历史来看,伴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冶集团的冶金工程技术经历了从恢复重建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创新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冶集团认识到,在传统冶金业务领域,装备制造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冶金建设迈向新的制高点的关键瓶颈;中冶集团认识到科技创新不能四面出击,必须聚焦制约发展的痛点和瓶颈,紧紧围绕核心主业确定合理半径,突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始终做冶金行业核心技术的引领者;认识到不能总是指望依靠跟随性研发、技术模仿来实现技术突破,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认识到必须瞄准钢铁工艺世界科技的前沿,加大对前瞻性、原创性和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在新的竞争赛场上成为核心技术的引领者;认识到要针对已梳理出来的“卡脖子”问题,集中科技资源进行重点攻关、各个击破。
中冶集团加强统筹布局、超前谋划、精准施策,全方位加大指导与推进力度,结合五矿的双创基金和科技创新发展基金,研究制订中冶集团科技经费支持实施方案,确保子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支持落地。积极支持处于冶金建设第一梯队的子企业始终瞄准世界第一的目标精准发力,确保在钢铁冶金各部位、各单元和整体产业链的核心技术体系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中冶集团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顶尖科研院所、大学等外部创新资源,特别是要与钢铁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攻关,加快核心技术的研发速度。
第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科技创新。中冶集团准确把握钢铁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认识到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是关系未来钢铁企业生死存亡的两大关键领域,充分认识到新的科技发展,尤其是智能化技术发展给全球钢铁带来的巨大变革和冲击。随着智能化技术在钢铁行业的不断实践和探索,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已经认识到智能化技术对钢铁企业占据未来竞争制高点的重要意义,钢铁产业的智能化是未来冶金建设新的最重要的增长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集中管控中心等市场前景可期,智能化技术应用带来的增量市场加速形成。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突出趋势,也是钢铁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与此同时,钢铁行业的绿色循环低碳转型,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大趋势,中冶集团因此也将加快形成钢铁工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作为中冶集团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
(2)以管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www.daowen.com)
以管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是调整一切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生产关系,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中冶集团认识到,管理创新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巨大力量,需要从多个层面加强管理创新。
第一,从内部和外部改革阻碍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环节,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来保证。”中冶集团持续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创新活力。
从中冶集团内部来看,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中冶集团拥有12家甲级科研设计院、15家大型施工企业,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40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科研院所、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等不同类别的创新主体,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他们各有所长、各具优势。但是,如何让集团内部的各创新主体形成很好的整体效应,一直是中冶面临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冶集团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好协同创新,改革阻碍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各主体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对此,中冶集团强调打破科技研发的“企业墙”,加强内部协同合作,形成在创新链上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同高效的发展格局,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从中冶集团外部来看,面对创新系统提升的趋势与特征,应当认识到创新不能闭门造车、脱离实践,要构建开放创新体系,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开辟多元化合作渠道;加强同钢铁企业合作,加强同全球顶尖科研机构、业务同行、上下游客户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产业与标准组织,组织参加学术研讨,在共研、共创中实现共享、共赢,并不断提升中冶在全球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中冶集团还积极运用国家政策和与五矿集团进行重组带来的优势,不断推动创新体制机制的优化。例如,2019年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了《关于大力支持中央企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若干激励政策的意见》,在业绩考核、薪酬分配、长效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五矿集团也正在拓宽科技研发投入来源,夯实政府专项资金、集团内部出资和向外部投资者募集资金等多元募资渠道,构建起系统性、多层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体系。中冶集团要认真学习、悟透、用好国家相关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充分利用五矿集团的科技创新金融资源,始终把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摆在重要位置,建立容错机制,不断激发科技创新的新活力。
第二,加强科技创新方向管理和转化管理。在方向管理上,坚持市场导向,把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对接市场需求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在市场中接受检验、创造效益。每个子企业都应该切实研究哪些科研、哪些业务是钱袋子、台柱子、命根子,必须根据市场确定研发的正确方向,形成企业自身独特有效的研发体系。
在转化管理上,坚持技术产品化和产品产业化的原则,研发出一批、产品化一批、产业化一批。要重点解决核心技术产品化落地问题。核心专利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始终是中冶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要把中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模型控制技术搭载到装备上,快速转化为高端产品,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市场快速扩大规模,规模快速形成品牌,实现中冶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装备的深度融合,保持中冶在技术上的持续领先优势,形成中冶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技术、装备、产品及工程优势。
要把有效专利转化为产品,把产品推向市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冶集团在科技创新方面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目前,中冶集团有3万多项专利,需要对这些专利中哪些产生哪些没有产生效益加以深入调研和分析,各子企业要全面分析当前在手的技术,进一步研究哪些技术能够产品化、产业化,哪些还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差距,哪些已经转化成了产品、产生了利润,从而进一步找准科技成果转化的薄弱环节和努力方向,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推动中冶集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