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优化供给结构:着力提供新型供给

优化供给结构:着力提供新型供给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大力发展冶金产业的同时,中冶集团立足高端强化市场开拓,在“高新综大特”项目承揽和新兴产业拓展上重点跟踪重大项目,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促进了集团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因此,集团着力于向高端需求与综合需求进行供给,以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新兴市场需求对供给侧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中冶集团抓住市场机遇,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管廊投资建设专业化公司。

在大力发展冶金产业的同时,中冶集团立足高端强化市场开拓,在“高新综大特”项目承揽和新兴产业拓展上重点跟踪重大项目,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促进了集团进一步做优做强做大。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从低端需求向高端需求的迈进,整体上存在“低端‘饱和需求式’过剩和高端不足的结构性过剩”。因此,集团着力于向高端需求与综合需求进行供给,以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对此,中冶集团主要采取了以下三方面措施:

一是培养企业的需求捕捉力,以敏锐的嗅觉对于冶金行业企业中出现的新的需求进行及时捕捉,比如企业中的节能环保、绿色循环的建设与技术需求,咨询与运营服务需求。二是对于新兴的产业需求进行及时跟进,比如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拥有极大的市场需求,还有海绵城市、美丽乡村、智慧城市等都是新兴的市场需求。新兴市场需求对供给侧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中冶集团抓住市场机遇,率先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管廊投资建设专业化公司。三是不断满足企业高端需求,比如对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制造、高品质特殊钢的关键技术与核心设备的需求,中冶集团加强科技研发,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眼光瞄准国外市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与国际产能合作,中冶集团正在努力拓展海外资源。

具体来看,中冶集团优化供给结构的实践与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新综大”开发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中冶集团着重抓好大项目全过程推进,下功夫推进30亿、50亿、100亿元以上的大型工程,尤其是紧跟国家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重点推进超高层、城市综合体、城市枢纽等重大项目落地,力争在新一轮发展热潮中抢占先机,积蓄力量,加快升级。

集团市场部建立大项目数据库,将各分公司和子公司跟踪的大项目分门别类、动态推进,对中标概率较大、合同额30亿元以上的落地情况作全流程管控。督促各分公司和子公司将以上大项目开发责任落实到人,制定完整的营销策划,按时间进度推进。以大项目保营销指标,以市场营销保全面经营预算指标完成。在城市地下管廊、公路建设、市政工程、主题公园、水处理等领域打造出一批批优秀的项目和精品工程。

2020年,集团继续加强“大环境、大客户、大项目”的设计和运作,各子企业新签5亿元以上重大工程承包合同495个,同比增加130个,合同额总计6149.4亿元,同比增加1670.7 亿元。其中新签30亿元以上“高新综大”项目21个,20亿—30亿元项目39个,10亿—20亿元项目150个,5亿—10亿元项目283 个。

“十四五”开局之年首季,中冶集团在2020年新签合同额突破万亿的基础上,进一步借助资质改革、业绩积累、投融建模式创新社会资源整合等手段,实现市场开拓再发力、再突破、再创新高。2021年1—3月,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突破280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7%。其中新签单笔合同额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工程承包合同41项,成功实现首季开门红。

在过去的几年里,地下综合管廊业务一直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确立行业领先地位。在地下综合管廊领域,截止到2020年12月底,中冶集团已中标的PPP和施工总承包管廊项目有116个,项目里程1236公里,投资额1350亿元,在雄安新区、深圳、珠海、天津石家庄等地中标一批极具影响力的项目,在国内管廊市场中继续保持领跑地位。2020年1—12月,中国中冶新签合同额为10197.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29.4%,逆势创出历史最高纪录,为“十三五”圆满收官画上完美句号,为“十四五”顺利开局打下牢固基础,展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

水环境综合治理领域,围绕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综合整治、市政污水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垃圾焚烧长江保护修复、矿山修复等市场进行重点开发,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成功中标和签订九江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系统综合治理二期PPP项目、南宁市马巢河流域治理施工总承包项目、中山市中心组团黑臭(未达标)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三)EPC+O、重庆北碚区“黑臭水体治理提升暨清水绿岸”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越南河内4000吨/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EPC总承包项目、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勘察设计、上海市嘉定区残渣填埋场生态修复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主题公园领域,具备创意规划、深化设计、施工总包、咨询服务、游乐设备、工程材料、系统集成、运营维护八大核心竞争力,形成“一条龙”的全产业链研发与技术服务能力,建成国内外多个著名主题工程,并累计获取了主题公园界“五个第一”:第一个承接环球影城和迪士尼两大世界顶级主题公园工程总承包的中国公司;牵头成立我国第一个主题公园建设行业协会;主持编制第一部主题公园国家级标准和行业级标准;成立我国第一个主题公园技术研究院;第一个覆盖主题公园建设全产业链的国有企业。

由上海宝冶所承担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项目,是国内第一、亚洲第三的奥运比赛标准雪车雪橇赛道。上海宝冶项目团队从零起步,通过勤学苦练、科学应对、技术攻关,研发了赛道施工专用喷射料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万米级双曲面制冷管道加工成型技术、毫米级双曲面赛道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等八项核心技术,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空白,实现多个“中国首创”。该项目不仅培养了我国首支雪车雪橇赛道喷射队伍和制冰修冰队伍,还打破了国外对雪车雪橇赛道相关技术的垄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20年3月28日,新华网以《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制冰实现贯通》为标题,对上海宝冶北京2022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首条雪车雪橇赛道制冰实现贯通重大节点进行报道。报道指出,从近12万米制冷蒸发管道的快速安装到赛道主体混凝土喷射完成,从氨罐吊装到制冷系统调试成功,再到如今制冰顺利完成,上海宝冶一路迎难而上,发挥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引领多个中国“首创”。中冶团队克服疫情影响,为冬奥会基本设施建设贡献了力量,也进一步拓展了中冶的产业领域与品牌影响力。

(2)推动绿色化智能化以优化供给结构(www.daowen.com)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来,冶金建设相关领域出现很多新兴的业态与经济增长点,拓展新兴产业,占领新兴产业市场,不断延伸冶金产业链,提供新型供给,也是中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为之努力的方向。中冶积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根据市场发展积极进行企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辩证调整,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破除落后产能,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创新核心主业,开辟新兴产业领域。

中冶集团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为钢铁企业打造了一件件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核心技术,使钢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更优,绿色环保,利用创新为钢铁产业领域提供更加高端的、更加急需的核心设备,是促进冶金产业向供给体系高端化的双重迈进:一方面提高了冶金建设领域核心设备和技术的高端供给,占据了冶金产业链内核价值链的高端;另一方面钢铁企业核心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将会产出更高质量的产品,优化我国钢铁产品质量不高,落后产能过剩的现状。

中冶集团承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项目鸟瞰图

例如,为加快推进钢铁智能制造业务领域快速发展,提升智能制造业务水平和行业影响力,中冶南方打造了顺应市场的智能制造多维业务体系,为钢铁企业提供智能化支持。比如,炼钢智慧物料跟踪系统在武钢条材厂CSP分厂已经成功应用。可为炼钢生产调度、质量跟踪、生产考核、成本管控、信息数据共享提供第一手的实时、客观、准确、可靠、友好、可扩展的数据资料,减少生产管理、生产调度、天车调度等岗位劳动定员,降低相关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并为智能排产、MES、ERP等高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底层基础数据支撑。

又如,中冶赛迪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智能化大数据业务,是工程建设行业率先实现全面信息化的企业之一,在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指导下,于2010年成立了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将自身的信息化经验和完善的产业知识体系紧密结合,服务于产业的转型升级。2018年以来,中冶赛迪率先面向钢铁行业发布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体系,并以无边界协同、大数据决策、无人化少人化为特点,打造了钢铁行业首个一体化智慧集控中心、首座水系统智慧集控中心、首座智能化少人化原料场、首套全天候全流程智慧铁水运输系统、首座热轧高温智慧钢卷库等标杆项目,推动钢铁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和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

又如,中冶北方成功开发并应用了一系列满足钢铁企业节能减排需求的新技术、新成果,可以为钢铁企业提供环保改造“定制化”服务。其中,“大型带式球团焙烧工艺及成套装备”,以“高效、环保、智能”为研发方向,解决了焙烧炉寿命短、热效率低、焙烧机漏风率高等一系列问题,2018年,该技术在鞍钢200万吨/年带式球团升级改造项目中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其核心部位采用了自主设计、国内制造的部件,实现真正的“自主知识产权”;“活性焦烟气净化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设备全部国产化,可实现烟气中污染物五位一体脱除,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净化过程中无废水、废渣产生,是彻底解决钢铁行业环保问题的先进的烟气净化技术;“烟气循环工艺”将一部分烟气循环利用,可实现“源头控制”和“过程优化”,大幅降低了后续净化风量,节省了投资和运行费用,为处于环保和成本双重压力的钢企提供了新的选择;“多功能高效环冷机技术”创造性地将烧结环冷机和球团环冷机相结合,彻底解决了传统环冷机设备运行稳定性差、漏风率高、冷却风利用率的问题,既拥有高效冷却功能,又兼具余热高效回收性能;“料场环保封闭技术”采用创新型的封闭结构及封闭方式,彻底解决了原料场扬尘以及原料风蚀、雨蚀问题,是适应钢铁企业原料特性的贮存、配料、混匀一体化全面最优解决方案。

再如,中冶焦耐拥有的代表行业发展方向的绿色节能环保型的大容积焦炉及其配套的大型焦炉煤气净化技术、干熄焦技术,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在国内具有绝对竞争优势,市场地域覆盖全国,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强的技术竞争优势;公司拥有的大型活性石灰工艺与装备技术、大型煤焦油加工工艺与装备技术,粗苯加氢精制工艺与装备技术,焦化节能减排工艺与装备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以大容积焦炉工艺与装备技术为例,大容积焦炉具有热工效率高、焦炭质量好、节能环保效果好、工程占地少的优点,是炼焦工艺的主流发展方向。中冶焦耐自主研发了炭化室高7m以上的大容积顶装焦炉、6.25m以上的大容积捣固焦炉工艺与装备技术:其中7.65m顶装焦炉技术已经应用于首钢曹妃甸焦化二期工程和河北纵横丰南焦化总承包工程中;目前世界最大的6.78m超大容积捣固焦炉新技术已经应用于山东浩宇集团新泰正大焦化工程中。该系列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上述工程顺利投产,意味着我国的超大容积焦炉工艺与装备技术将跻身国际领先水平。

(3)进一步优化供给的市场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向标和着力点,怎么改由市场说了算,国有企业“三去”之后效益从何而来,还是得依靠市场。中冶集团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奋力开拓市场才能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国文清在2018年2月2日《关于加速培育世界第一冶金建设运营服务“国家队”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市场是检验产品的唯一标准,要以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内拓外展再创业。近年来,中冶集团不断优化国内国际市场结构,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论断。

从国内市场来看,中冶集团利用新五矿重组后所带来的巨大的内部市场的红利,打造内部千亿市场,同时注重走出钢铁企业周边、走出大山大沟,到“有草的地方放羊、有鱼的地方撒网”,把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中部城市群、成渝城市群、西北城市带等热点区域作为主战场。具体来看,为优化国内市场结构,中冶集团主要从四个方面下了功夫:一是在巩固上下功夫,要求已布局的13个区域公司在已有市场深耕细作、做透做精,并快速填补山东、浙江等尚未覆盖的热点地区。区域公司、小项目公司等要加快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做大做强、量质齐升,真正成为区域发展的“排头兵”。二是在增强上下功夫,立足本区域,深耕细作属地市场,增强区域影响力控制力,扩大品牌知名度,这是对中冶集团所有子企业提出的共同要求。三是在提升上下功夫,集团总部发挥其龙头作用,各子企业则下大气力聚焦、培育、打造高质量高品质高效益的标志性项目,尽快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端到高端、由单体项目到群体项目的市场结构转型升级。四是在畅通上下功夫,地处内蒙古、东北等市场活力不足的子企业,加快在经济发达和有潜力地区设置区域公司,进一步打开新的成长空间,形成新的区域增长点。

同时,中冶集团积极扩展海外市场,逐步形成在全球的资源配置能力,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冶金建设供给体系。拓展海外业务也是中冶优化供给结构,为企业供给侧改革寻找出路与方向的举措。中冶集团是最早“走出去”的央企之一,经过数十年奋力拼搏,在境外热点和重点区域基本实现了全布局,在国际市场积累了丰富经验和一定的客户资源,培养了一支长期从事海外业务的骨干团队,留下了许多标志性工程和品牌故事,尤其在钢铁建设领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具备加速发力、实现突破的基本条件。

中冶集团借“一带一路”的东风,把握了东南亚、南亚新建钢铁项目机会,相继完成了具备年产千万吨钢的能力的湛江钢铁基地、海外近20年唯一绿地新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被列入“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和跨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马来西亚关丹钢铁基地等一系列国际一流、国内顶尖的经典工程。其中,中冶集团为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项目提供了从工程总体规划、设计、建设、核心装备供货到生产运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是项目的总顾问、技术总负责单位和生产运营服务商。项目还采用中冶集团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全国产化无料钟炉顶布料器(打破欧洲长期对国外市场的垄断)、水渣转鼓等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同级别高炉的最先进水平,得到了日本新日铁住金、日本JFE、印度塔塔等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高度认可。同时,中冶还十分重视海外项目的风险评估,对于每一个海外投资项目都做好应急预案。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冶集团通过多种方式对海外项目进行巡检,以严格的防控举措,及时的困难解决,人性化的思想管理,保证了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与项目的持续推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