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剔除冗余与包袱,积极健身瘦身

剔除冗余与包袱,积极健身瘦身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持续五年、尽心尽责的努力工作,中冶集团“处僵治困”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冶集团全面完成所属33户“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圆满完成国资委及五矿集团部署的“处僵治困”专项工作。五是加强沟通协调,对子公司提出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与五矿集团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争取政策支持。

剔除冗余与包袱,积极健身瘦身

(1)搬掉“三座大山”

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号召,在市场经济推动下,钢铁行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新世纪中国钢铁行业也进入了一个极速扩张的时期,中冶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一分子,中冶作为冶金行业中的巨擘狂飙突进。中国钢铁产能的无序扩张,注定埋下了供过于求的隐患,不仅要面对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供需矛盾愈演愈烈的现状,还要面临着高速扩张留下来的中冶恒通、中冶纸业、葫芦岛有色金属历史遗留问题,曾经的中冶气吞万里山河,被这“三座大山”拖拽着,令中冶这个巨人深陷泥泞沼泽。“三座大山”给中冶集团造成的净资产损失高达244亿元,使中冶集团付出了沉痛代价。

2012年9月5日,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刚刚接任中冶集团掌门人的国文清发表了长达一万五千余字的讲话,提出了中冶集团“回归主业”的目标和“一天也不耽误,一天也不懈怠”的口号,其间又经历了对十八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历时三个月的大调研终于为中冶集团规划了清晰的发展思路,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生死突围拉开了序幕,结构重组、破产重整、混合所有制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幕幕的故事构成了中冶人不屈的信仰。中冶人上下一心、带着勇气,“5+2”“白+黑”投入到各自岗位,带着信心去冲破层层桎梏,削平了“三座大山”,彻底解决了事关中冶生死的老大难问题,使一个当时最困难的传统冶金老企业既没有被压垮也没有被拖垮,而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走上了匀加速的发展轨道

(2)全力处置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

“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处置是国务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国资委重点督导的专项工作之一。中冶集团共有“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54户(2018年4月调整为33户),占中国五矿104户“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的52%。国资委及五矿集团要求中冶集团从2016—2020年用5年时间完成全部处置工作。该项工作的完成状况,直接关系到五矿集团在国资委年终考核成绩。

中冶集团按照国资委及五矿集团统一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赴开展处置工作。为确保完成处置任务,首先,集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对“处僵治困”工作强力督导;其次,集团与所属企业签署《专项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和完成标准,落实工作责任;再次,集团加大日常监管和督导,通过约谈、月报、季报、日常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进展情况,推进处置工作进度。

经过持续五年、尽心尽责的努力工作,中冶集团“处僵治困”成效显著。2016—2020年连续五年完成国资委及五矿集团对中冶集团的考核任务。2018年2月,因中冶集团超额3户完成2017年度处置任务,五矿集团将中冶集团列为2017年度“处僵治困”专项工作先进单位。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冶集团全面完成所属33户“僵尸企业”及特困企业的处置任务,圆满完成国资委及五矿集团部署的“处僵治困”专项工作。

(3)大力推进“瘦身健体

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解决中央企业法人户数多、法人链条长、管理层级多、机构臃肿、管理效率低等突出问题,推动中央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提高管理效率,构建业务有进有退、企业优胜劣汰、板块专业化经营,管控精干高效的管理格局,国务院国资委组织中央企业开展压缩管理层级、压减法人层级和减少法人单位数量专项治理工作。得益于近年来对企业管理层级的压缩和控制,中冶集团提前完成了压缩管理层级、压减法人层级的工作目标。截止到国资委对压减工作摸底时的数据,中冶集团全级次法人单位611户,按照国资委和五矿集团的目标要求,三年应共减少136户,占五矿集团总户数的50%,其中2016年末减少29户、2017年末累计减少92户、2018年末累计减少135户。

中冶集团按照五矿集团的工作部署,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强烈的责任感,紧急动员、立即行动,立即组织相关部门制订了专项工作行动方案,全力推进专项工作的有效展开。一是对全部法人单位进行梳理,按照规模、效益、人员、板块等因素进行筛选,制定落实到户的法人压减目标,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在目标执行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动态调整,确保完成压减企业的数量。二是分年度制订压减工作方案,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特点,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企一策”行动方案。三是加大日常监督力度,按周、按月对各子公司的压减工作进展梳理和分析,及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年度完成情况在集团内部予以通报。四是对重点企业进行重点监督,一方面,与重点子公司进行约谈,强调压减工作重要性及工作目标,切实了解压减工作进展,并对存在压减空间的子公司进一步调整压减目标;另一方面,由集团领导亲自带队进行现场督导,传导工作压力,对重点难点工作就地解决,确保完成工作目标。五是加强沟通协调,对子公司提出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与五矿集团保持密切沟通,积极反馈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争取政策支持。经过持续治理,中冶集团2016—2018年实际分别减少30户、92户、136户法人单位,均按时间节点完成五矿集团的目标要求,为国资委对五矿集团的专项工作考核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夯实了五矿集团超额完成国资委目标的工作基础。(www.daowen.com)

(4)强化亏损企业治理

近年来,中冶集团狠抓亏损企业治理工作,制定强力治理措施:一是全面梳理亏损企业情况,从严确定年度亏损治理目标。从2015年起,中冶集团在每一年的一季度就全面梳理子公司经营情况,对有可能在当年出现亏损的企业逐家进行了研究,以降低亏损额度为核心、以减少亏损企业数量为前提,严格控制亏损企业,最终确定本年度亏损企业治理目标。并对所有二级子公司逐家下达本年度亏损企业治理目标,其中,对于本年度预计有亏损的企业,要求亏损户数和亏损额控制在治理目标内;对于本年度预计无亏损的企业,要求不得出现新增亏损企业。二是加大考核力度,对未完成上一年度亏损企业治理目标的子企业负责人薪酬予以扣减。结合上一年度下达的子公司亏损企业治理目标,对所有二级子公司上一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未完成目标的子公司负责人薪酬予以扣减。其中,2016年对未完成2015年度亏损治理目标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扣减比例可达全年薪酬总额的15%;2017年对未完成2016年度亏损治理目标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扣减比例可达全年薪酬总额的10%。2016年以来,集团一年采用扣减薪酬的方式进行考核,取得良好效果。三是切实落实责任制,集团领导分片区对亏损企业治理等专项工作进行现场督导。为加大专项治理工作监管力度,传导亏损企业治理等专项工作的压力,确保责任落实到位,确保完成年度亏损企业治理目标,集团按照区域划分为五个片区,每一位集团领导负责一个片区的督导工作,年内至少两次对相关子公司进行现场督导。四是持续动态监管,确保子公司亏损企业治理工作常态化。从2015年开始,中冶集团要求子公司按月对亏损企业治理情况实时上报,持续督促子公司通过市场开拓、管理提升、降本增效等切实有效措施补齐短板,避免治理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确保亏损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得到根本提升,彻底实现扭亏。

中冶集团亏损企业治理成效显著,亏损户数和亏损额呈现逐年下降态势:2015年全级次亏损企业47家,亏损总额47.2亿元;2016年全级次亏损企业38家、亏损总额31.2亿元;2017年全级次亏损企业29家、亏损额13.9亿元;2018年亏损企业29家,亏损额3.96亿元(不含汇兑损益及大额计提减值),亏损企业治理工作取得良好效果。2019年以来,中冶集团将亏损企业治理工作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僵尸企业”和特困企业专项治理工作成果的一项重要部署,将其作为头条工程来抓。仅2020年便组织召开7次专题会听取亏损企业汇报,对重点关注的亏损企业进行约谈和督导,明确工作任务,协调工作难点,推进落实亏损企业治理要求,为亏损企业治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圆满完成2020年亏损企业治理任务。

(5)完成“三供一业”“厂办大集体”与离退休人员移交等工作

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国有企业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相关政策,建立政府和国有企业合理分担成本的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分离移交、重组改制、关闭撤销等方式,剥离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和所办医院、学校、社区等公共服务机构,继续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施社会化管理,妥善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为国有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中冶集团高度重视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历史遗留问题工作,针对集团内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历史遗留问题涉及区域广、数量多、历史长、改革难度巨大等问题,公司上下统一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统筹谋划,强化工作组织,落实工作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工作实效。目前中冶集团所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已经基本完成分离移交。按财政部、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和原中央下放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清算的通知》(财资〔2019〕28号)和中国五矿《关于做好“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等有关文件要求,集团聘请了中介机构对自2016年1月1日以来向中央财政申请并获得补助资金的“三供一业”项目进行了清算。根据中介机构审计清算结果,中冶集团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完成分离移交户数共计275680户,其中供水项目56905户、供电项目64341户、供气(供热)项目57090户、物业项目97344户。另外,中冶集团所属企业其他企业办社会职能如市政设施和社区管理职能等也已全部移交地方政府或关闭注销,教育机构也已全部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圆满完成了改革任务。

中冶集团厂办大集体历史沿革长、涉及人员多,改革任务十分艰巨,是集团和地方多年来想要解决而未能解决的历史难题。公司高度重视集团厂办大集体改革工作,多次组织相关单位和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对集团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工作进行部署。中冶集团厂办大集体改革涉及10家主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户数94户,其中92户已停产或基本处于停产状态,36家已完成终止解散工作,大集体企业资产总额约4.7895亿元,负债总额约11.9548亿元,净资产约-7.1653亿元,涉及职工总人数11235人,其中,厂办大集体在职职工4797人,退休职工6438人。2020年底,中国三冶1674名厂办大集体在职职工全部安置完成,至此,中冶集团范围内4797名厂办大集体在职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移交社会化管理的大集体退休人员1052人,标志着中冶集团厂办大集体改革主体工作已经完成。

经中国五矿认定,中冶集团退休人员社会化移交协议签订完成率100%。2020年7月进入实质性移交阶段以来,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加快实质性移交,成熟一户移交一户。集团进一步采取三项措施,引导子企业聚焦移交工作核心任务。一是梳理属地接收条件,明确应移交退休人员数量;二是加强同地区央企移交工作进度的对标;三是以周为时间单位,倒排移交进度计划。目前中冶集团已基本完成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