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遵循中央改革举措,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遵循中央改革举措,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11月,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为改革制定了路线图和“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举措,为中冶集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中冶集团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改革的前途豁然开朗。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中冶集团便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勇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这一研判将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顺应了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大势。

遵循中央改革举措,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

2015年11月,中央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为改革制定了路线图和“三去一降一补”的具体举措,为中冶集团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中冶集团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使改革的前途豁然开朗。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中冶集团便积极响应并行动起来,勇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

作为一个“围绕钢铁生、钢铁转”的传统老国企,中冶集团在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首当其冲,是改革的锋芒所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最为考验企业革新精神的改革,在改革中会触及企业很多历史遗留问题、触及企业各层级的利益,企业必然会经历改革中的阵痛,这是对企业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的考验。

中冶集团清醒地认识到,紧跟中央的步伐,一定会迎来企业光明的未来,作为“冶金建设国家队”,应当勇担国家和时代赋予的改革大任,以刀刃向内的大无畏的改革精神勇于自我剖析,自我革新,才无愧于“国家队”这一称号。“中冶集团坚持世界眼光,精准研判,认清钢铁行业发展规律,”国文清指出,“中国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出现的钢铁产能严重过剩,是低端‘饱和需求式’过剩和高端不足的结构性过剩。”这一研判将企业的改革发展与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联系在一起,顺应了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大势。

2016年1月28日,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2016年工作会议上,国文清作《激发改革创新动力 加速推进转型升级 继续谱写“建设美好中冶”精彩篇章》的讲话。他指出,中冶改革创新不停步,企业活力竞争力发展力日益增强,中冶抓住了影响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系列改革举措落准落细落实,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进行的改革纷纷破题。突出强化市场开发、工程管理等关键运营管控,成立海外、矿产资源、集中采购、非上市资产等专业化经营和管控平台,提高与业务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使总部从以往提供传统基础性管理职能上升到真正发挥指挥中枢作用。(www.daowen.com)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要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永葆企业增长可持续。一是各子企业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从过往发展看,子企业,特别是部分科研设计类子企业与集团的定位、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呈现出技术创新后劲不足、潜力不足,尤其是管理创新的知识、胆略和魄力不足。所以,一定要改变过去的惯性思维,将对钢铁工业痴迷的历史情结回归理性,迅速加大业务转型。二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看清转方式、调结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对于中冶而言,下一步最紧迫的就是要实施人力资源、组织架构按产品、按市场进行高效匹配的结构性改革。

2016年4月13日,国文清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发表文章《在国企改革中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指出牢记改革创新使命,工作上更加勤奋,事业上更加担当。改革是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之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创新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冶集团实现从传统冶金老企业向“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成功转型,正是得益于敢于破旧立新,不断推进不同层面的改革,使改革创新成为企业的最大红利。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征程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锐意创新、敢于担当的改革促进派、实干家。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改革创新者提气、鼓劲、撑腰,让他们愿干事、敢干事、能干成事,形成“干部领跑、团队奋进、激情工作、心情舒畅、奋发有为”的干事创业氛围。

2017年1月18日,国文清在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2017年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中冶集团领导力建设的问题》的讲话,强调改革创新是最激发活力的领导力。领导和管理的区别,就在于领导是变革创新的力量。创新包含方方面面的创新,但科技创新是永恒的。每一家“从平庸到卓越”的公司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变革创新的重要内容,都精于技术,精心选择技术的领先应用,并尽力做得最好,从而加速了企业的飞跃。中冶的高技术资源禀赋是中冶能够生存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中冶再造新优势赢得未来的决胜力量。而这又需要中冶人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平台的最大潜能。二是重点解决核心技术产品化落地问题。核心专利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始终是中冶最为突出的薄弱环节,要把中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模型控制技术搭载到装备上,快速转化为高端产品,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市场快速扩大规模,规模快速形成品牌,实现中冶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装备的深度融合,保持中冶在技术上的持续领先优势,形成中冶集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技术、装备、产品及工程优势。三是让科技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要高度重视国家级行业大师的培育,让一个大师带起一个学科,形成一个专业品牌,提高企业在专业化领域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