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在2014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并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点: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是国内国际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历史必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其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受到了重创,传统产业不断萎缩,各国都在发展新兴产业并寻找新的发展契机,由此而引发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同时各国都更加注重对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与创新。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我国的产品大体位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和劣势,对于国内来说,外部市场的紧缩与内部消费需求的转型使我国的传统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并进一步导致大量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市场,实体产业,特别是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得不到提升,我国经济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www.daowen.com)
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国内国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呈现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此,党中央做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在2014年12月9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了:“随着我国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供给体系进行一些调整是必然的。”在2015年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在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在公开讲话中明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做出的正确的战略选择,抓住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即供给侧结构性错位和失位问题。比如在冶金建设领域,一些关键性的技术不能够掌握,一些关键性的核心设备不能够自主生产制造,需要依赖进口,钢铁等工业产品没有市场,存在大量的产能过剩,而要想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