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2012年中冶集团进入低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在产业链的延伸和多元化发展上出现了问题,盲目跟风搞转型,在产业链上铺得过大,过于分散,集中度低、控制力弱,风险急剧增加,最终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局面。
2012年“9·5”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调整产业链,一方面回归中冶主业,坚持主营业务方向不动摇,将主营业务重新回归至四大板块,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进一步缩小集团涉足的产业范围和产业链,集中精力在主营业务上取得突破,剥离相关度不高的产业。另一方面在转型发展上,提出要以冶金建设为“圆心”,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要有合理的“企业边界”和“作战半径”,要依托传统冶金工程比较优势向外适度延伸。这在关键时期廓清了困扰和束缚企业发展的思想迷雾,科学回答了中冶集团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方向前进的重大问题。
2013年,中冶集团进一步明确提出要由低端向高端、由分散向集中发展,通过对集团内部生产要素的整合集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培育更精细、更突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要推动冶金行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冶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对EPC(工程总承包)产业链进行前后延伸,由承包商拓展为承包商兼运营服务商,强化集团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的地位。
2014年,中冶集团把产业链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提出了“站在整个冶金行业发展的高度和国际水平的高端,用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国家责任”的新目标,为中冶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方向。中冶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探索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增加产业链上的盈利空间,在产业链上打造优势竞争力,并要求各子企业,特别是设计类子企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创新真正落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努力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攀升。
2015年,中冶集团提出了多种具体举措,努力提升产业链的发展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了对全产业链技术服务能力的重视程度,着重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二是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对冶金产业链的控制力;三是使设计类子企业与施工类子企业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在保持钢铁冶金全产业链优势的同时促进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抢占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016年,中冶集团提出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使创新链、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三者紧密结合,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同时,面对与中国五矿的重组,中冶集团认识到这将给中冶集团产业链的拓展带来重要促进作用,与金属矿产资源捆绑后可提高企业自身价值,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www.daowen.com)
2017年,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中冶集团进一步提出各子企业要顺应一体化、系统化、高端化的市场需求合作共享,实现中冶天然具有的从勘察、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产业链的无缝衔接、有效协同。
2018年,中冶进一步提出要深度挖掘全产业链贯通的内在潜力,把互补式重组的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出来。同时面对一系列新变化,中冶集团进一步提出了“要以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再拔高,始终保持无可替代”的重要目标,并提出了各种具体措施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全产业链优势,推进企业从自循环向广泛融合利益相关方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大循环转化,进一步向产业链的前端和后端攀升。
2019年,中冶提出要把钢铁冶金建设作为矢志不渝长期坚持的核心主业,牢牢占据技术创新尖端、大步迈向产业链价值高端,确保中冶集团始终处于“世界第一”领跑者的地位。同时,中冶集团也提出了多种具体措施力求实现这一目标。
2020年,中冶更加重视产业发展,指出产业强则企业强,产业稳企业的发展才会更稳,并提出要持续提升“大冶金”产业核心竞争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重要目标。可以说,产业链问题一直是中冶集团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冶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其全产业链优势,离不开对产业链的控制力。
2021年,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冶集团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补链、强链、固链、延链,牢牢瞄准产业链薄弱环节补齐短板,牢牢瞄准产业链供应链的链接处重点强化,将八大部位、19个业务单元抓实抓细,重点向深度运营服务发展,打造独具中冶特色的钢铁企业深度运营服务,始终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