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五矿与中冶互补式战略性重组的新特点

五矿与中冶互补式战略性重组的新特点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因为五矿集团业务更偏重于流通端,中冶则偏重于生产端,所以二者的资产中重合的部分相对较少,是一次产业延伸式的合并重组,呈现纵向重组特征。五矿集团合并中冶集团,是围绕钢企进行的业务整合。而五矿和中冶重组,正是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的典型案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

五矿与中冶互补式战略性重组的新特点

回顾以往国有企业重组整合的案例可以发现,其中不乏以大并小、平台化整合、强强联手等多种途径的重组整合。但中冶集团与中国五矿实施战略重组,不是简单的“连线”合并同类项、单纯地追求体量上的“巨无霸”,而是双方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联姻。这种互补式重组有利于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可以大大降低重组的操作难度,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重组的新模式新路子。

第一,从形式上看,五矿与中冶的重组是围绕产业链展开的纵向重组。

最初,曾有声音认为五矿集团和中冶两大集团业务重合度低,怎么能走到一起呢?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都在冶金及冶金相关行业,二者分别占据了冶金行业原材料和设计建设运营这两端,虽然它们的业务重合度低,但却构成了业务强大的互补性。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不存在激烈竞争,业务范围在国外部分矿业及地产上虽存在重叠,但问题不大,通过合并进行资源整合,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以往的央企重组基本上是同行业的“强吃弱”或者强强联合,呈现一种横向重组思路,而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则是沿产业链展开的纵向重组。二者重组具有强大的协同效应,构建起了全球冶金行业全产业链、一条龙式的服务能力,通过相互借力借势,有力地帮助了中国冶金行业产业升级,提升了全球行业控制力。

五矿集团曾长期发挥中国金属矿产品进出口主渠道的作用,确立了“中国最具优势的有色金属资源商、中国最大的铁矿资源供应商、中国最大的钢铁产品流通服务商”的地位。2014年,五矿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227.57亿元,位列世界500强第198位,其中在金属类企业中排名第4位。中冶集团则是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也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2015年公司在“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第326位,在ENR发布的“全球承包商250强”排名中位居第10位。

一个是冶金行业原材料,一个是设计建设运营,这两端基本上涵盖了冶金辅业的全部业务。正因为五矿集团业务更偏重于流通端,中冶则偏重于生产端,所以二者的资产中重合的部分相对较少,是一次产业延伸式的合并重组,呈现纵向重组特征。除了铁矿石资源外,五矿有稀土,中冶涉铜镍锌,两家都拥有资源领域,也都有房地产板块。所以,整合做长产业链是这两家企业战略重组后所形成的直接效果。

五矿集团合并中冶集团,是围绕钢企进行的业务整合。五矿集团和中冶集团在业务对象上存在交叉覆盖面,如业务均围绕钢厂展开,同时双方业务还存在上下游关系——五矿集团可向中冶集团提供钢结构的原材料。此外,五矿作为钢贸商亦向海外出口钢材,拥有海外相关渠道,双方未来可在钢铁产能输出上进行合作。五矿集团继续向黑金、有色流通平台迈进。中冶集团以冶金承包建设及运营起家,后来逐步转型为矿产资源类综合性企业,在海外收购多处铁矿及有色金属矿产,如希拉格兰德铁矿、兰伯特角铁矿、瑞木镍钴矿、杜达铅锌矿、艾娜克铜矿等。五矿集团本身在海外也有多处铁矿及有色矿产资源,此次合并中冶集团,可继续在现有平台上整合双方铁矿等黑金及有色矿产资源,借助现有物流资源,完善金属矿产流通业务链。

第二,从性质上看,五矿与中冶的重组是去产能背景下的战略重组。

从长远来看,摆在两家企业面前的不只是简单叠加,而是如何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问题。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价格剧烈波动和国内冶金市场产能过剩的情况,两家企业在当时都面临外部环境的极大挑战。

2015年,五矿集团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五矿发展与五矿稀土的三季报均出现亏损。其中,由于汇兑损失和五矿营钢经营遇难,五矿发展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约531.65亿元,同比下降51.54%;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9.21亿元,同比下降621.16%;由于稀土价格快速下滑,五矿稀土在前三季度公司净利亏损7223万。

从中冶集团来说,中冶主要侧重冶金工程,集矿业工程、设计、施工于一身,重点在钢铁等冶炼的整个生产线经营。众所周知,这一行业属于过剩行业,加上环境问题,全国钢铁在整合,中冶的业务也被压缩。加之对“一带一路”的海外项目开展不旺盛,去产能则首当其冲。

中冶集团与五矿合并后在世界则是新生产能,“一带一路”新兴国家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时期,有庞大的需求。去产能也可以是“立”,中冶集团并入五矿集团,便是“立”的成功例证。(www.daowen.com)

去产能和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有五大路径:一是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关停并转,用产权转让、关闭破产方式加快清理退出;二是剥离出来,重组合并,重新配置资源;三是用“腾笼换鸟”的思路去换产品、换技术,换新的运营方式,提供有效供给;四是扩大出口,开辟新的市场,从需求端加快去产能;五是加快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而五矿和中冶重组,正是产能输出,在供给端消化产能的典型案例,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创新

经过60多年的耕耘,五矿集团建立了庞大的海外网络,有一批国际化的人才和广泛的海外关系网络,这本身既是独家优势也是稳固的竞争壁垒。中冶集团也不是一家简单的基础建设公司,而是一家有着技术血统的研究设计企业。如果简单地被列入去产能,则是倒脏水把孩子也倒掉了。

从世界范围看,“一带一路”有着巨大的需求,五矿核心竞争力和先进技术正是提供供给的机缘,正是大展宏图的场所。同时,五矿的海外优势高于中冶,借助五矿集团的海外优势和成熟的金融运作能力,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主力军之一的中冶集团在利用传统优势开拓海外市场时有望获得长足的动力。这将是21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新的产能将在“一带一路”上展示磅礴的生命力。

第三,从逻辑上看,五矿与中冶的重组是全球背景下的供给端重组。

按照通常央企重组的思维定式,五矿和中冶这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合并后中国有望新增一家排名前100名以内的世界级企业,成为世界冶金辅业领域的巨头。从国家战略看,中国经济是巨大的原料需求端,世界市场是巨大的原料供给端。从近期看,五矿和中冶的重组,是全球背景下的需求端重组,是双方资源的深度整合下有效开拓世界需求市场;从远期看,五矿和中冶的重组,是全球背景下的供给端重组,是双方资源的深度整合下为中国将来提供有效供给,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从行业发展周期来说,金属和矿产资源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改变。中国五矿目前40%的资产都配置在海外,最重要的使命是保障国家金属矿产资源的安全,从中国未来发展看,几十年内这些金属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还是很高,并不安全。长期来看,矿产资源安全,以及金属产品供应的保证,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从国家战略看,作为GDP突破100万亿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对资产性产品仍有源源不断的庞大需求。中国对主要大宗商品消费的全球占比在40%—50%左右,对主要大宗商品的依赖度基本在60%左右,比如铜、镍对外进口的依赖度很高。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保障战略性资源的供给安全最为重要,目前金属价格因素则在其次。以长期之需作为发力之点,资源性行业在远期仍有勃勃生机。中国经济是巨大的需求端,世界市场是巨大的供给端。

“新五矿”战略定位——打造世界一流金属与矿产企业集团。一是保障国家战略性资源的供给安全;二是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属与矿产龙头,为中国矿业、冶金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打造旗舰。“新五矿”将以国家资源安全的保障者、产业升级的创新者、流通转型的驱动者为战略定位,是中央企业做优做强做大的需要,将大幅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控制力。这正是国企改革的目的所在。

央企未来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是参与全球竞争。显然,在战略重组后,中国五矿集团最重要的任务是走出去,展现重组意义的是在国际市场上有所作为。中国五矿在海外要大规模有所投资,建设矿山,投资各种矿业,提供各种装备;中冶集团设计、施工、制造能力很强,与中国五矿的战略重组是将海外矿业的投资运营与海外装备工程能力相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