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枣庄煤炭业的恢复建设阶段(1948—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枣庄矿区满目疮痍,采煤业奄奄一息,在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迅速开展了煤炭工业的恢复建设。国家统配煤矿多数在几年后陆续正式投产。
1948年11月7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枣庄。从此,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对枣庄矿区的黑暗统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枣庄地方煤炭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逐步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枣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枣庄矿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煤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把煤炭和粮食作为同等重要物资,实行国家调拨分配制度,并作为国家重要工业部门管理。1949年,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召见枣庄中兴煤矿总经理黎绍基,详细询问了枣庄煤矿情况,并指示“煤矿事业应走社会主义道路”。1949年11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1951年,颁布了第一部《煤矿技术保安试行规程》(草案),并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1952年成立了“公私合营枣陶煤矿经理处”,正式恢复工作。1956年2月5日,经煤炭工业部批准,成立枣庄矿务局,为煤炭工业部属统配矿务局之一。申法端任局长,张建农、刘建太任副局长。6月21日,经济宁地委批准,枣庄矿务局党委正式成立,李干任第一书记,李椽任书记,辖陶庄、枣庄、田屯、临沂4个生产矿,并负责邹坞、山家林、甘霖3对新井的建设,全局共有职工9 539人。1958年底,建立“峄县地方煤炭管理局”;1960年4月,成立枣庄市(县级),峄县煤炭局改为枣庄市煤炭局;次年,煤炭工业部和中共山东省委批准,官桥矿务局并入枣庄矿务局,设立枣庄矿务局官桥分局,枣庄矿务局辖陶枣、官桥、滕县3个煤田,11个矿,15对生产矿井,职工47 160人。1961年9月12日,枣庄市由地辖县级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当年出口煤炭35 649吨。1965年1月,枣庄矿务局改称煤炭工业部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枣庄分公司。1968年,华东煤炭工业公司撤销,枣庄分公司复称枣庄矿务局。1970年,成立枣庄矿务局革命委员会。1978年,撤销枣庄矿务局革命委员会,复称枣庄矿务局。
进入20世纪90年代,枣庄矿区进入衰老收缩期,继田屯、魏庄、莱村矿停产报废后,又先后注销了甘霖(含黄贝井)、井亭、朱子埠、陶庄、枣庄、八一和山家林7对矿井,注销生产能力482万吨。期间虽然有蒋庄、田陈2对新井投产,但新增能力只有270万吨,矿井接续失调。1990年,枣庄矿务局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1年10月25日,为加快滕南煤田新区建设,枣庄矿务局生产指挥中心迁往薛城。1992年7月1日,经上级批准,枣庄矿务局放开煤炭价格,成为全国第一批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大型煤炭企业。1997年和1998年高庄井和付村矿先后建成投产。1998年1月,原煤炭工业部以煤办字〔1998〕27号文批复,正式同意枣庄矿务局改制为国有独资的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3月20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及领导成员正式组成。4月30日,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隶属山东煤炭工业局领导,1999年9月下放为省管企业,属山东省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公司井田面积东西长100余公里,南北宽50公里,总面积5 000平方公里,含煤面积约1 300平方公里,拥有枣陶、官桥、滕南、滕北四大煤田,工业储量14.2亿万吨,有7—8层可采煤层,平均厚度为14.6米。主要生产肥煤、气煤、焦煤等。截至1990年底,拥有生产矿井7对,总设计能力740万吨,在建矿井1对,规划待建矿井3对。固定资产总额11.7亿元,资产净额8.4亿元。2000年1月,枣庄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领导班子调整,江卫同志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是年,生产原煤1 056.6万吨,首次实现千万吨目标。2001年5月,枣矿集团公司职工持股会成立。是年,生产原煤1 210万吨,企业总收入完成33.47亿元,固定资产净增5.92亿元。2002年2月,国家经贸委、国家开发银行以经贸产业〔2002〕58号文件批准对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实施债转股。12月23日,债转股后组建的新公司——山东中兴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江卫为董事长。是年,生产原煤1 413.66万吨,企业总收入完成44.4亿元。是年,枣矿集团在全国大型企业排名第252位,全国500强企业第311位,全国煤炭企业第14位,山东省企业排名第18位,煤炭产量居全省第二。2003年是年,生产原煤1 593万吨,企业总收入完成58.1亿元。拥有资产总额76.76亿元。2004年10月,贵州枣矿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成立。11月,同印尼英太公司合作成立南洋能源开发科技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是年,生产原煤1 777万吨。企业总收入完成116.28亿元,实现税金11.76亿元。资产总额达到118.24亿元。是年,居全国500强企业第298位,山东省100强工业企业第14位,全省重点煤炭企业第二位。2005年6月,枣矿集团新中兴公司在加拿大BC省购买的原始森林1.6万平方公里,并获永久采伐权和出口权。是年,生产原煤2 001.6万吨,企业总收入完成162.28亿元,实现利税18.8亿元。是年,居全国500强企业208位,全国工业最大500家企业集团166位,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第9位。
目前,枣庄矿业集团已经发展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跨所有制,以煤炭为基础产业,电力、煤焦化工、装备制造、工民建筑、环保建材、矿井建设、物流贸易、新能源开发、森林采伐加工等多元发展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是中国企业500强、中国煤炭企业百强、全国纳税企业100佳、山东工业企业百强。2013年,完成原煤产量2 206.1万吨,实现总收入329亿元,实现利税83.6亿元。
(二)枣庄地方煤炭工业的起步探索阶段(1950—196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枣庄工农业发展用煤急需,当地政府组织职工开挖煤炭,成为地方煤矿发展的先驱。在此期间,枣庄地方煤炭工业发挥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1969年以前,枣庄地方煤矿经历了“两上两下”的过程,20年间共生产原煤464.049 9万吨,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50—1957年。在1950—1951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政府组织小煤井生产,两年共采煤4.86万吨,解决了枣庄地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人民生活用煤的燃眉之急。1953年后,由于国民经济需要,小煤井全部停采,所有的地方小煤井全部停产。
第二个时期,1958—1961年。1958年10月,中共山东省委下达了“关于大力贯彻‘小土群’方针迅速提高煤炭产量的紧急指示”,要求:“(1)对已投入生产的小井……要通过群众鸣放辩论,放出高产卫星。(2)对正在建设的新井,要立即进行检查……采区措施,限期建成,投入生产。(3)大力开采新井、多多益善。凡是有条件的县,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开几百个、上千个。(4)要积极寻找埋藏较浅的煤矿,实行露天开采。”枣庄市地方煤炭系统认真贯彻文件精神,计划全市建井179对,至年底实际建井119对,其中仅17对投入生产。1961年,全市乡镇煤矿共用55对生产矿井,年产原煤55.2万吨,基本沿袭残柱式土法采煤,见煤就挖、胡扒乱采,工作面手镐刨煤、人力拉筐、人推磨车、大筐提升。但是,到了1961年底,根据国家要求,枣庄地方煤炭工业下马停办,乡镇矿井全部夯实填平。4年共产原煤278.49万吨。
在此时期,1958年10月28日,滕县官桥露天煤矿破土动工。来自滕县、泗水、滋阳、曲阜、汶上、济宁、邹县民工22万人,以4万人筑路,18万人开矿。至1959年4月,全矿剥离土石方1 000万余立方米,工程耗资约2亿元以上,但仅见少量煤炭,煤层厚度不够采而且涌水量大,该矿被迫下马。
第三个时期,从1962—1969年,这期间除保留了八里屯煤矿和木石煤矿外,再次全部停产。8年间共出原煤182.99万吨。
(三)枣庄地方煤炭工业的加快建设阶段(1970—1989年)
1970年后,在中央“大办五小工业”精神推动下,地方煤炭工业发展建设出现高潮,各乡镇政府竞相开办煤矿,地方煤矿的生产建设加快了步伐并逐步壮大。至1989年,大致也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71—1972年。开始小范围边建设边生产。2年产煤111.18万吨,约为1962—1970年9年平均产量的两倍。1972年末,矿井个数达到22处,其中区办5处。
第二个时期,1973—1978年。1973年初,为适应地方煤矿的发展,成立了枣庄市地方煤炭工业局,作为市政府主管地方煤矿的管理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发建设煤矿,地方煤矿发展建设的速度随之加快。1974年后,各区(县)陆续建立了区(县)煤炭局。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煤炭生产得到发展,全市生产矿井达64对,年产原煤168.3万吨,较1973年接近翻了一番。从1973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这6年中,地方煤矿的生产矿井数由22处(其中区办5处)发展到80处(其中区属11处),五区一县都有1至2处区办矿;原五区所属55个公社也都开办了自己的小煤矿。(www.daowen.com)
第三个时期,1979—1989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路线指引下,枣庄市地方煤矿通过整顿、健全,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1979年产量突破了200万吨,而且逐年上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会精神指引下,中共枣庄市委、枣庄市人民政府坚持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坚持“谁办矿、谁管矿、谁受益”的政策,调动各级政府的办矿积极性;坚持实行经济扶持、产供销统一,推行各种不同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加强行业管理,调动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的积极性;坚持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揽科技人才,使一批具有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条件的知识分子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通过学习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及技术,注意发挥地方煤炭资源优势。
1985年,查明的枣庄市地方煤矿地质储量,由1973年的4 000万吨增加到2.17亿吨,工业储量2.07亿吨,其中可采储量1.26亿吨。全市生产矿井达90对,在建矿井5对。其中10对市、区(县)营煤矿进行了全面技术改造,总设计能力474万吨。地方煤矿系统形成了拥有25 530名职工的专业生产队伍,煤炭生产走上正规开拓渠道。安全生产实现了“六消灭”,全市21处生产矿井经山东省煤炭公司验收合格,命名为“文明生产矿井”。1985年,枣庄市地方煤矿年产原煤310.96万吨,是1973年地方煤矿原煤产量的4倍,占山东省原煤产量的25%;产值实现7 884.1万元,占枣庄市工业总产值的4.06%;其中乡(镇)矿井实现产值5 838.3万元,占枣庄市乡镇工业总产值的28%,资源优势转化为明显的经济优势。
在枣庄地方煤炭发展过程中,枣庄市地方煤炭系统建立了煤田地质勘探队1个,煤炭规划设计院1处,拥有100余辆载重汽车的汽车队1个,形成了具有勘探、设计、施工、生产、运输等综合能力的专业生产体系,成为振兴枣庄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枣庄市地方煤炭工业的飞速发展有其稳固的基础及美好前景。1984年底,取得的郭庄、泉上、赵坡、庄里、李庄、王晃、留庄七块井田,地质储量为1.95亿吨。国家规划给地方开采之滕北煤田、两河岔等地质储量为4.76亿吨,加上原有储量,共计7.36亿吨。按1985年实际生产水平,可采177年,按生产水平翻两番计算可采44年,条件优越,可谓得天独厚。枣庄矿区被列入第7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期间全国重点煤炭开发基地。其中,滕县煤田由国家计委、煤炭部决定全部交给地方开采,在国际市场引起了日益广泛的关注,英国、美国、联合国矿山开发组织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先后来枣庄考察地方煤炭建设,洽谈业务。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从枣庄地区共调出原煤6.4亿吨。
(四)枣庄地方煤炭工业的快速成长阶段(1990—1999年)
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92年8月经市政府批准,在枣庄市地方煤炭局的基础上成立了枣庄市地方矿务局,行使行业和企业两种管理职能;五区一市煤炭局变为公司,继续行使行业管理权限;滕州地方矿区煤矿建设初具规模;全市煤炭产量1994年突破800万吨,年生产量超过枣庄市煤炭局建局前产量的总和。
1991—1995年“八五”期间,枣庄市地方煤矿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加快矿井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全市地方煤矿共投入建设资金34 709万元,年均投资4 942万元,共建设矿井15处,能力289万吨/年,其中滕州矿区的11对矿井,设计能力300万吨/年,有生产、试生产矿井9对,设计能力225万吨/年;在建矿井2对,设计能力75万吨/年。为全市地方煤矿产量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1995年,市、区(市)办矿等骨干矿井,比“七五”期间增加9对,能力172万吨/年,全市共有地方煤矿135处,总能力为692万吨/年,比“七五”增加185万吨/年,增长42.29%。“八五”期间共生产原煤3 239.43万吨/年,平均年递增7.52%,比“七五”增加1 403.33万吨,增长了76.43%。“八五”期间全市地方煤矿实现产值39亿元,创利税3亿元,分别比“七五”提高了92.43%和76.57%。同时,还建立了泉上、赵坡、曹庄、利民煤矿及选煤厂等大中型煤炭企业5处,改变了“七五”期间地方煤矿没有大中型企业的历史。
1996年,是枣庄市地方煤炭工业实现“九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地方煤矿干部职工认真贯彻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一主题,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和“市直工业年”活动,积极推进“两大转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促进了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面超额完成了各项任务,创出了建局以来生产、效益的历史最好水平。
1997年,全市地方煤炭系统共有煤矿138处,从业人员5.7万人。其中市直煤矿2处,区(市)国有地方煤矿25处,乡镇煤矿11处;生产矿井102处,基建矿井36处。矿井设计生产能力682万吨/年,其中国有地方煤矿405万吨,乡镇煤矿277万吨。全系统共有中型企业7家。地方煤炭系统认真按照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一主题,积极推进两个转变,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安全生产为重点,在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等不利因素下,克服困难,强化措施,拼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煤炭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生产原煤1 015.17万吨,比1996年增长5%,居全省第一位,创历史最高水平。掘进进尺超额完成全年任务,地方国有煤矿全年完成进尺73 221米,占计划的150%,其中开拓进尺完成7 884米,占计划的101%。安全生产稳定好转,全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17人,比市政府控制的4人减少1.83人,低于考核指标45.8%;全年杜绝3人以上重大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年”,开创了15年来的最好局面。
1998年,全市地方煤炭系统共有煤矿143处,其中地方国有煤矿25处,乡镇煤矿118处,全系统职工年平均人数为5.9万人。1998年,全系统完成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03亿元,完成销售收入12.57亿元,实现利税2.8亿元,完成技术改造三项,投入技改资金1 050万元。至1998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8.62亿元,净值为12.87亿元,1998年新增固定资产6 000万元。年内,全市煤炭系统广大干部职工面对煤炭总量供大于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销售不畅、库存增加、成本上升、煤价下降等不利因素,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这一主题,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目标,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强化行业管理,克服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取得了较好成绩。全年生产原煤913万吨,掘进进尺完成6.74万米。安全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原煤百万吨死亡率为1.86人,比市政府控制的4人减少2.14人,比上年下降0.31人,原煤产销率达到98%。
1999年,全市地方煤矿在籍矿井127处,其中国有地方煤矿24处,乡镇煤矿103处,总设计能力603万吨/年。全系统职工平均人数为5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元,实现利税2.25亿元,完成技术改造项目3项,投入技术改造资金2 150万元。至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总值16.6亿元,净值为10.8亿元。1999年,新增固定资产8 000万元,全年共生产原煤700.63万吨,掘进进尺完成6万米,原煤产销率为96%。分别被省煤炭局授予山东省煤炭行业关井压产先进单位、煤炭基本建设管理先进单位、煤矿职工教育暨招生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劳资统计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据统计,“九五”期间,枣庄煤炭行业(包括国家统配煤矿和地方煤矿)共生产原煤9 515.08万吨,销售收入177亿元,实现利税23亿元,其中利润7亿元,成为华东地区的重要煤炭生产基地和全国十大出口煤基地之一,其中地方煤炭工业已成为实施工业兴市战略的重要产业。
同时,乡镇煤矿的发展也给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凡是有煤矿的乡镇,不仅经济实力增强了,文化教育事业也发展了,农民也相对富裕了。如薛城区陶庄镇发挥煤矿优势,走以煤为主,多业并举之路,投资6 000多万元兴办电缆厂、水泥厂等工业企业,扩大了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由于乡镇煤矿的积极贡献,这个镇多年没向农民征收提留款。邹坞镇利用煤矿积累的资金加大农业投入,扶持10多个村庄发展畜牧业和蔬菜大棚,走以工补农,以富养农之路。有煤矿的乡镇大都以煤矿为基础,兴办了其他新的工业项目,促进了新产品开发,开始改变自己的产业结构,走上了多业发展之路,包括对文化教育和农业的投入也明显加大。全市乡镇煤矿平均每年向乡镇级政府上缴约1.5亿多元。乡镇煤矿作为乡镇财政的“摇钱树”“聚宝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区(市)经济发展来看,煤矿也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在有一时期,有些区煤炭系统的主业和多种经营利税占财政收入40%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