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虽然竞争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在结构变化比较剧烈的时期,若不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弱这一变化对某些经济部门或者局部地区的冲击,就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有序,结构调整的进程也会因此而受到阻碍。结构调整速度的降低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都具有非常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所以,尽量减少阻碍变化和导致不稳定的因素,就具有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就是援助政策。因为外部冲击、区域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变化等各类因素使得很多企业面临大量工人失业、企业倒闭的复杂问题。从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各个因素着想,政府可能不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调解这些问题。
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是一个一直都奉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的政府。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着手实施调整援助政策。随着不断加剧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各个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就更加关心产业结构的经济援助政策和调整。一些工业化的国家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显得十分谨慎,以减少失业人口、谋求公平正义和保持社会繁荣稳定为理由,长期以来一直推行结构援助的政策,制定了很多援助政策来推动调整过程。
虽然,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援助政策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充分的理论依据,可是很多经济学家仍然评判指责。批评的意见主要是产业结构调整援助政策如果在实行的过程中没有处理得当,那么就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同时,需要政府来对很大一部分的资源进行配置,政府的资源配置的效率从理论上来看远远不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调整援助政策本身就有可能让市场的调节机制减弱,并且导致企业的行为不当的后果。因而,有许多的专家学者的观点是,调整产业的结构在大部分的情况下能够在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下,通过调节市场机制而得以解决。只有当市场调节机制和问题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十分严重的社会和经济的问题,这样,才有十分充分的理由来调整产业结构的援助政策。(www.daowen.com)
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随着产业结构发生了严重的改变,导致其重点变成对新兴产业的培养和选择,政府没有非常明确和持续的结构调整援助政策,对困难行业和困难企业的援助始终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在我国还长期处于经济短缺的条件下,这无疑是最现实的选择。但是,新兴产业的培育与衰退产业的退出是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两部分,如果没有衰退产业的退出,新兴产业也很难获得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1997年以来,中国首次出现了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经济现象,衰退产业的退出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和国有资本逐渐从垄断竞争性行业退出的大背景下,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也需要作出相对应的改变,要发展新兴产业将需要更好地利用市场的作用,但是政府也应该给衰退型产业的退出以更多的关注。因而,转型援助政策必须要加以利用才能帮助产业转型的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援助政策,在当代这个不断升级优化的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会变成我国今后的一个重要的产业政策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