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的定义,是指产业和产业之间形成的数量比例关系和经济技术关系,众多产业不断的更迭变化总量和大量产业的兴衰变化的集中体现,也就是其动态性。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导致了产业间的增长的不平衡性,并且这会导致产业间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地位的变化以及产业间数量的比例关系的改变,这就是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果。当产业结构量变到某个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质的突变,这就是指旧的主导产业(群)已经被新的所代替,并且新的产业数量比例和关联方式就此形成,从而使得产业结构到达更高更新的程度。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就是一个曲折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图2- 4所示。
图2-4 产业结构演进
根据产业结果的标准水平和不同的原则,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结构分类。在实证分析中,现在“克拉克大分类法”的运用范围比较广。它的创建人是英国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克拉克(C.Clark),并且通过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更深一步的研究和发展,渐渐地在世界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和国民经济统计计算中推广应用开来。克拉克产业结构分类,主要由三次产业构成。
第一产业,生产活动是来自自然的,其中包括狩猎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种植业、农业等;第二产业,是加工生产活动,其中一些工业部门包括煤电水气供应业、建筑业、制造业、采矿业等;第三产业,是指一些无形财富的生产活动,它的生产活动延伸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些有形的物质财富之上的,其中包括公益事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商贸业、运输业这些部门和行业。这中间,第三产业又可以划分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为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服务的部门、为生活和生产服务的部门、流通部门等四个方面层次。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这段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给出奉献的主要有克拉克、里昂惕夫、库兹涅茨、霍夫曼、赤松要等人。赤松要于1935年就阐述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论”。他的观点是,要尽量地把本国的和国际市场的产业发展联系起来,并且尽可能的贴近联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本国的产业结构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对于本国的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措施,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实现,从而根据“雁行形态论”的特征来制定产业发展的政策。
霍夫曼于1931年在《工业化阶段和类型》这本著作中给出了闻名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定理又被称作“霍夫曼经验定理”,是指资本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消费资料工业所占比重。是20世纪30年代初,德国经济学家W.C.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算出来的。他把工业化某些阶段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外推到工业化后期。通过设定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对各国工业化过程中消费品和资本品工业(即重工业)的相对地位变化作了统计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各国工业化无论开始于何时,一般具有相同的趋势,即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逐渐趋于下降,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或“霍夫曼函数”。根据“霍夫曼系数”,工业化的进程被霍夫曼划分成如表2- 1所示的四个阶段。
表2-1 霍夫曼工业化阶段(www.daowen.com)
注:该比例值后面括号内数字表面做判断时所允许的误差。
在工业化进程的第一阶段,霍夫曼的观点是,在整个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方面占有主导地位,它的平均净产值是工业资本资料的5倍。情况在第四阶段就发生了逆转的变化,消费资料的工业净产值开始小于资本资料的工业净产值。
库兹涅茨和克拉克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的分析做出了十分重大的成果奉献。在经济发展中,克拉克研究了在三次产业时段劳动力的分布规律,并且给出了著名的产业机构理论“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这个理论的观点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减少,但是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却在不断增加。
在克拉克的研究成果上,库兹涅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仔细地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的数据,从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产业间的分布这两个切入点,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们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影响。库兹涅茨的观点是,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会不断下降,可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却会不断上升。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的下降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渐渐提高会微微地小于劳动力比重的下降;而第二产业是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变化最明显的产业;第三产业是产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变化差值最大的产业;但是总的来说,三次产业中的劳动力的转移使得它在产业间具有更加均匀的分布。
希金斯、钱纳里、罗斯托、赫希曼、刘易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就是进一步延伸和深化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刘易斯在1954年提出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明确地阐述了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希金斯着手分析了二元经济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是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则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这些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赫希曼在1958年发表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打破了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的狭义论证,即论证仅仅限于基础设施部门和直接生产部门的发展次序,进而给出了一个不平衡的增长模型。这个模型中用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度是否重点或者优先发展一些部门的广义论证来取代原先的狭义论证。这其中对发展经济学做出十分重要贡献的分析工具就是最有效次序理论和关联效应理论。
但是罗斯托给出的闻名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和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中,他的观点是经济增长受到产业结构变化的十分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并且重视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的优点的发挥。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经济成长的阶段》和《经济成长的过程》等。在产业结构理论中,钱纳里也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他的观点是劳动和资本的替代弹性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始终保持不变的,因而为生产函数学说(柯布—道格拉斯)奠定了基础。他认为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很有可能发生变化的,初级产品的出口在对外贸易中将会缩减,渐渐的实现出口替代和进口替代。他的主要研究成果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发展的模式》《发展计划研究》《产业关联经济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