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评价体系分析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与评价体系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我国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在2000年后开始盛行,主要是基于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资源逐步枯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马洪云,李平,孙雅静,任勇等人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提出了各自观点;王开盛和杜跃平,马传栋等人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曲臣等,侯强等人对资源型枯竭城市产业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论证。

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是随着资源开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逐步被研究者重视的,国外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研究,比如Gill(1990)对英国典型的煤炭城市伯明翰的产业转型问题展开了研究,Halter(1992)和Todd(1997)分别对法国洛林和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进行了研究;同时资源诅咒理论也是在90年代初被提出,Auty(1993)在研究产矿国经济发展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资源的诅咒”(resource curse)这个概念,即丰富的资源对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充分的有利条件,反而是一种限制。在此之后,Sachs和Warner(1995,1997,2001)对“资源诅咒”这一假说进行开创性的实证检验。

我国对于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在2000年后开始盛行,主要是基于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资源逐步枯竭,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马洪云(2006),李平(2007),孙雅静(2004),任勇(2008)等人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提出了各自观点;王开盛和杜跃平(2013),马传栋(1999)等人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曲臣等(2006),侯强(2007)等人对资源型枯竭城市产业转型效果的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论证。(www.daowen.com)

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主要是对现有的资源型城市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缺少通过数据进行的定量分析;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进行的梳理,也只是较为宏观地论述政府与市场是通过何种手段来促进资源型城市进行转移,但缺少定量的分析下一步主导产业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