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物质因素对国际不平等交易的影响

物质因素对国际不平等交易的影响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贝特兰认为工资不是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而是结果。

物质因素对国际不平等交易的影响

1.技术因素在国际不平等交换中的作用

分析影响国际不平等交换的技术因素,本书基本上采用了马艳、李真等学者的观点[98,100],即认为两国间由于不对等的技术程度会形成不同的劳动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其中劳动主观条件指的是可变资本的劳动复杂程度,而劳动客观条件指的是劳动生产率。在分析技术因素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影响时,是将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了自变量,而将劳动复杂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作为了因变量,即分别考察技术创新对这两类因变量的影响关系。

以中心国家A国与非中心国家B国为例,一般而言A国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创新速度都明显高于B国,所以从一开始A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就高于B国,同时随着A国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会导致A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速度与复杂劳工的需求速度都快于B国,最终导致由于技术差异A国与B国的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越拉越大。这种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差距的加大是生产率差距拉大与对复杂劳动的需求差距加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一旦A国出现了快于B国的技术进步则会带来A国劳动客观条件快于B国的改变,其中劳动客观条件的改变是指随着该国技术的创新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是会引起不变资本的增加与可变资本的减少。这样一种A国对不变资本需求的增加,如对技术设备需求的增加,短期而言必然会导致对劳动工人需求的减少,虽然这不利于充分满足该国的就业。但是从长期而言,技术的提升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从而导致本国的劳动价值长期低于国际劳动价值,从而使劳动工人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最终导致A国的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持续高于B国。

同时,一旦A国出现快于B国的技术进步也会带来A国劳动主观条件快于B国的变化。劳动主观条件的变化是指随着该国技术创新会带来对劳工劳动复杂程度的改变,也即是技术越先进需要的复杂劳工人数越多,反之对简单劳动人数需求越少。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复杂劳工一个小时的劳动可以换取简单劳工多个小时的劳动。若将马克思的这一结论运用于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的国家间对比中,就可知长期而言中心国家A国由于大量复杂劳动的存在必然会形成对非中心国家B国简单劳动的数倍劳动时间差额,而这种差额就是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的差距,形成国际不平等交换。

总之,中心国家与非中心国家间技术的差距会导致两类国家间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劳动复杂程度都出现差异。除此之外,本书认为两类国家技术的差距也会影响各国商品自身品牌的树立,即一般而言高技术商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正向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容易使该商品建立自身的品牌。

2.资本有机构成因素在国际不平等交换中的作用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值,也即资本的价值构成。当某一企业不变资本也即固定资本投资增加时,资本有机构成增加;当其增加可变资本即工人工资时,资本有机构成减少。在考察资本有机构成因素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作用时,本书直接将以资本密集度作为自变量,而将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考察。这种方法与以往研究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学者萨米尔·阿明的方法一致。(www.daowen.com)

各国投资固定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不同会导致国际不平等交换,也即是中心国家A国由于资本丰富,多生产资本密集型商品;而非中心国家B国由于劳动力众多,多生产劳动力密集型商品。最终由于两国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交换的商品价格与价值的长期偏离,从而导致两类国家间商品交换时产生国际不平等交换。

在国际不平等交换因素分析中,两次提到资本有机构成,即直接的资本有机构成因素与技术因素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然而两者的出发点与研究重点有所不同,在资本有机构成因素研究中直接将资本有机构成作为了影响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因素,也即是将资本有机构成直接作为了自变量;而在技术因素分析中,技术因素才是自变量,技术因素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作用是可以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产生影响而完成,所以资本有机构成在其中只是个中间传导因素。然而这一交叉于资本有机构成因素与技术因素中的资本有机构成作用的分析也确实给实证研究带来了困难,所以后文放弃了通过简单的线性模型以对国际不平等交换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回归,而采用了非线性相关探索性模型来进行验证。

3.工资因素在国际不平等交换中的作用

关于工资是否是引起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因素,在依附学派与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都存在较大争议。萨米尔·阿明较为认同,认为工资是带来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因[19];而贝特兰、中川信义认为将工资作为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这一观点仍值得商榷。其中贝特兰认为工资不是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而是结果。也即是正是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形成与发展才带来了各国工资的差距[9]。而中川信义则认为伊曼纽尔将“工资不平等”看作是产生“交换不平等”的原因,是一种同语反复。他提出疑问,如果将工资的不平等作为交换不平等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带来了工资的不平等呐[8,10]

面对这些已有研究的争论,本书认为工资与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关系,就好似“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如果不从根源上分析这一问题就容易得出片面的、割裂的结论。如果贝特兰的这一观点正确,即国际不平等交换是带来工资差异的原因,那么又是什么带来了国际不平等交换呐?国际不平等交换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的时候,就似乎已经存在有各国的工资差异,这种工资差异进一步带来了国际不平等交换,而国际不平等交换又反过来持续促使这种工资差异的加剧,从而形成一个两者之间的循环圈。

基于此,工资差距与国际不平等交换不能简单地分出因果关系,因为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很难清楚地分清两者产生的先后顺序,但它们两者互相作用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两个因素却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关于工资因素的分析采用了探索性主成分分析法,也即是不将工资因素与国际不平等交换作为单一的、线性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而是通过Amos软件以及世界上180余个中心与非中心国家的实际贸易数据为支撑探索出两者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