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分析中处理了包括1992—2013年19个中心国家分别与其他160余个非中心国家之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数据大部分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心国家由于汇率普遍大大高估于购买力平价,从而导致其1992—2013年出口商品获得了远超过其实际价值的价格收益,而进口方面也由于汇率长期高估而获得不应获得的多于其实际购买力的商品。这种进出口财富的转移对于中心国家无疑是一种不平等的财富积累,也是一种既成的国际贸易现象。
1999—2013年19个中心国家基于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从与其他160余个非中心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交换中共获得10.13万亿美元的隐形财富转移收入,这一数额相当于中国2014年的GDP总量。其中,隐形财富收益中包括了4.21万亿美元的出口隐形财富收益与5.92万亿的进口隐形财富收益(见表3-5)[7]。这就证实了当今贸易中广义虚拟经济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仍然存在且出现恶化趋势。
表3-5 中心国家1992—2013年基于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的隐形财富转移总收入额(单位:现值美元)
附注:具体计算方式参见公式3.4至公式3.6。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数据库,进出口额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以2013年GDP总量排名前五的中心国家,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与英国为例,分析这五国的隐形财富收入情况是否存在增加趋势。结果显示该五国1992—2013年隐形财富转移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增加趋势,也即不存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减少的情况。这五个中心国家都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与次债危机的影响,于2009年出现较大幅度的隐形财富收入降低情况,然而其他年份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美国进出口隐形财富总收入最多并趋于增加,除了2009年出现短暂的隐形财富收入下降以外,其他年份都存在较大幅度的上升。日本、德国、法国与英国等四国的隐形财富收入与年GDP总量趋势一致,日本隐形财富收入在四国中最多而英国最少,同时四国的隐形财富收入除了2009年均在逐年小幅增加,并未出现隐形财富收入降低的趋势(如图3-3)。所以可以得出结论,即基于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程度并未得到改善,反而存在越来越严重的趋势。(www.daowen.com)
图3-3 5个中心国家1992—2013年进出口隐形财富收入变化趋势(单位:百亿现值美元)
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下广义虚拟经济的国际不平等交换长期存在的后果便是形成一个不公平的国际利益分配格局。从表面上看,由于国际商品按照汇率进行价格交换,看似是等价交换。然而依据测算可知非中心国家相对于中心国家的市场汇率和购买力平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额,从而使中心国家可以长期形成以单位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与非中心国家多倍劳动时间生产的商品相交换的局面,从而形成国际不平等交换。
然而,解决这类不平等交换问题的方法绝不仅是简单地任由非中心国家政府提高本国汇率,从而使其在国际贸易中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趋近于1。因为盲目地、短期地、急速地提高本国汇率会导致进出口交易混乱以及出现国际游资的套利行为等危害本国经济安全的后果。运用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分析当今贸易中广义虚拟经济的国际不平等交换是否仍然存在,更重要的目的是说明该问题的严重性以期引起非中心国家政府足够的重视,而非简单地企图通过调整汇率以改变这种不平等局面。
再以中美间贸易为例以具体说明基于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与进出口隐形财富转移问题[8]。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美间汇率为1美元兑换6.2897元人民币,同时按照世界银行的测算,2013年美元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大约为1美元换3.60元人民币。2013年若中国向美国出口价值约30000亿人民币的商品,在假设中美市场不存在饱和情况的前提下,从美国的视角而言,如果不从中国进口,按照本国的购买力平价美国在国内要支付约8333亿美元才能得到这些商品,而如果从中国进口,按照市场汇率美国只需支出约4700亿美元。也即是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按照购买力转换因子指标,汇率被高估从而获得超过约3633亿美元的进口隐形财富收入。同理,2013年若中国进口美国价值约1200亿美元的商品,从美国的视角而言,若在本国销售则获得1200亿美元即约4300亿人民币的收入,而销售到中国将获得约7500亿人民币,而这一差值就可以被用于购买中国商品,因此美元被高估将会使美国出口获得超过约3200亿人民币的隐形财富收入。所以,通过美国汇率长期远远大于其购买力平价指标,美国从对中国的年度进出口贸易中均能获得大量的隐形财富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