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心国家的人均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长期远远高于非中心国家的人均单位劳动价值创造率,一方面将带来交换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使非中心国家的商品需求价格弹性较低,从而导致其贸易条件的长期恶化。仍以中美贸易为例,借用林桂军的研究方法测量了中美间1992—2012年的贸易条件恶化与GDP损失值[64]。其中GDP损失值是由贸易条件恶化带来的,具体计算方法如公式3.2与公式3.3。
计算结果显示中国1992—2012年的贸易条件逐渐恶化,从而使中国GDP损失值逐渐由负值变为正值,最终导致这21年间的GDP损失总值达到46.68亿美元(见表3-3)。这一贸易条件的恶化是与中国经济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有关,在这种产业结构下的出口贸易也就容易带来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导致年度GDP损失值逐年增多。美国的情况则与中国不同,虽然美国1992—2012年贸易条件也存在恶化的趋势,导致GDP损失值从2005年开始增多,但其恶化的趋势明显小于中国,从而使美国这21年间的GDP损失总值仍为负值,也即是从贸易条件大于100中获得了14.37亿美元的获益(见表3-4)。
所以从中美间贸易条件对比的案例中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的贸易条件大幅度恶化导致中国1992—2012年的21年间GDP损失值超过46亿美元,美国由于贸易条件虽有恶化但长期处于稳定状况,从而在这21年间GDP总体上并未获得损失,反而由于早期贸易条件长期大于100,共获得了价值约14亿美元的GDP收益。
表3-3 中国1992—2012年贸易条件与GDP损失值(2000年=100)
续表(www.daowen.com)
附注:计算方法见公式3.2与公式3.3。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与1992—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数据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表3-4 美国1992—2012年贸易条件与GDP损失值(2000年=100)
续表
附注:计算方法见公式3.2与公式3.3。数据来自联合国UNCTADSTAT与世界银行数据库。计算数据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