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减弱期:2002年至今,不平等交换形式

减弱期:2002年至今,不平等交换形式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作用的争论声音逐渐弱化。总体而言,关注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学者趋于减少。2002年曲建国发表了《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一文,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2007年,吴颖华与刘海超指出不平等交换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减弱期:2002年至今,不平等交换形式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国内学术界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作用的争论声音逐渐弱化。学者们开始关注政治因素如国际规则制定、国家强权等对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影响。总体而言,关注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学者趋于减少。

2002年曲建国发表了《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一文,他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一问题。他认为对于不平等交换的表现形式应分为公平贸易下和贸易保护下的不平等交换两类,而在这两类不平等交换形式下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四点:①经济资源的不对称,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经济发展要素上存在弱势;②贸易规则的制定及对贸易规则、贸易壁垒的可利用程度不同;③高新技术的差异;④政治、军事力量的不平衡。同时曲建国也为发展中国家应对国际不平等交换提供政策意见与建议[42]。他从国际贸易的实际状况出发,考虑了影响不平等交换的状况与原因,对于阿明的“五种垄断”制度因素分析多是接受态度。

同年,丁冰撰写了《新自由主义与经济全球化——试析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一文,指出从1999—2003年发生了全世界人民反全球化浪潮,这说明全球化带来了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并具体说明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金融、跨国公司、经济独立性等方面存在消极影响[43]。虽然看到了不平等交换的结果,却未分析导致这种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交换的原因,这是丁冰研究的一个缺陷。

2004年,杨玉生对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进行了评述,全面地阐述了伊曼纽尔理论的假设前提、形式以及结论,他本人非常赞成伊曼纽尔将工资不平等作为不平等交换的原因这一观点[44]。同年,谢皓在《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及其理论根源探究》一文中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的全球范围的不均衡现象,并用三种理论分析了这种南北差距的原因。其中一种理论便是伊曼纽尔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他指出基于这一理论,落后国家开始在所需技术、资本、产品等方面对发达国家形成多重依赖,其资本配置与自身资本积累都日益从属于发达国家资本增值的需要。发达国家以其输出的高附加值产品获得高价并赢得超额利润率,而落后国家则以其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被迫接受低价,获得微薄利润,所以发达国家处于有利地位,总能获得净利润[45]。2008年,杨玉华发表了《国际贸易利益的“漏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解读》一文,文中指出外贸利润的漏损是国际不平等交换利益分配在发达国家的体现,即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现了价值转移现象。而他认为在当代国际贸易中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垄断、知识产权的滥用、贸易壁垒和供求影响因素的突显[46]

2006年,朱奎发表了《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问题研究》一文。他清楚地界定了不等价下的不平等交换问题与等价下的不平等交换问题,指出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在商品定价方面据有优势,因此国际贸易中存在普遍的不等价下的不平等交换问题。然而,发达国家拥有较高的资本有机构成劳动生产率、工资、多样的生产方式优化的外资结构,在国际价值的形成及作用过程中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进而在等价交换中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也大量转移到发达国家。从劳动价值论在国际市场上的运用中可以看出这种形式上的平等隐含着实质上的不平等交换问题[47]。(www.daowen.com)

2007年,吴颖华与刘海超指出不平等交换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他们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不平等交换,即①国际价值与国民价值的背离;②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的旧有格局,导致技术、人才、资本等因素存在差距;③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国际垄断资本的存在[48]

《经济全球化下的不平等交换逻辑》是聂志红2008年发表的文章,文中从当代经济全球化背景出发,指出国际不平等交换产生的基础是劳动生产率不同,实现机制是市场垄断定价,根源在于各国原始资本不同,其结果之一是造成工资差距。而当前的国际经济规则及由此形成的国际垄断同盟是不平等交换的制度保障,路径依赖的存在又强化了不平等交换的制度保障[49]。虽然他的分析逻辑较为清楚,然而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工资是国际不平等交换的结果这一结论就值得再商榷。

之后,谢富胜与李安在《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一文中对国际不平等交换进行了评价。他们认为伊曼纽尔与阿明的不平等交换理论所揭示的价值转移问题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但是该理论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他们一共指出了六点认为伊曼纽尔与阿明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不完善的地方,即他们认为:[3]发展中国家只有低资本有机构成部门、发达国家全是高资本有机构成部门的划分太过于绝对;②国际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率不一定形成,如存在国际垄断的情形下就无法实现国际平均利润率;③无论从现实还是理论上工资都不应是一个独立变量,其或是不平等交换的结果或是原因,或只是存在相关关系;④价值转移的规模不可能大到足以造成不平等交换的发展和中心——外围关系的维持;⑤国际不平等交换可能为虚假命题,因为发达国家是较为复杂的劳动,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是较为简单的劳动,如果将其换上成倍乘的关系,有可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按照等量劳动而进行的平等交换;⑥伊曼纽尔与阿明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成立会违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两阶级论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而形成三阶级论——资产阶级、富有的无产阶级和贫穷的无产阶级[6]

最新研究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学者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李真与马艳。她们发布了多篇对该理论分析的文章。她们从当今贸易数据出发,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国际的技术差异、国际经济规则和制度制定权差异是国际贸易中不平等交换的主要原因,而同时,她们认为国际不平等交换并不是一个孤立静止的过程,其结果必然会对资本流动、劳工劳动及技术进步等因素产生一系列的衍生效应,即这些因素又反过来对下一阶段的国际不平等交换产生重要影响[50]。两位学者辩证地、动态地看待了导致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因素也有可能成为其后果这一观点值得借鉴,同时她们注重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现实不平等交换问题也值得推崇,然而她们的研究也仅局限于对以往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验证,而忽视了对新出现的不平等交换现象的关注,如她们并未涉及对虚拟经济中的不平等问题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