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争论长达二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思想纷争

争论长达二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思想纷争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其价格高于国际价值还是低于国际价值都形成了不等价交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学者也在1982年发表了《西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等价交换》一文,提出了他们对不平等交换问题的观点。王元璋与阮红新在1999—2001年共发表了三篇文章以提出他们对国际不等价交换的观点。

争论长达二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思想纷争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这就使得研究该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我国学者逐渐增多,形成了为期20年的围绕“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的争论。

袁文祺与李达昌、程铁军等学者针对“如何理解国际贸易中的剥削”问题进行了争论。袁文祺指出只有垄断价格才是造成世界市场上富国剥削穷国的本质因素,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差别不能成为国际剥削存在的理由,并认为“只要国际贸易在国际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而不附加其他条件,那么贸易双方就是平等互利的”[31-33]。与袁文祺的观点不同,李达昌和程铁军则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对经济落后国家的剥削,不仅表现在由垄断价格和政治等因素造成的工业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不等价交换中,而且表现在按照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个统一的计量单位所进行的交换中,由于各国劳动的平均强度不同,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别,从而也存在这剥削[34],即国际贸易中的不等价交换也是一种剥削。

接着,高涤陈和孙祥剑在《试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平等互利”原则》一文中也对不等价交换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们指出国际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是指在大幅度背离国际价值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交换。无论其价格高于国际价值还是低于国际价值都形成了不等价交换。另外,高涤陈与孙祥剑两人还指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构成国际市场不等价交换的主要原因是“垄断”和“投机”[3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学者也在1982年发表了《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不等价交换》一文,提出了他们对不平等交换问题的观点。他们认为影响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有机构成不同使得发达国家除了获得国际商品交换中的得益部分外,又加上资本有机构成高、劳动生产率高所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二是垄断价格是国际垄断资本在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实施不平等交换的又一重要手段[36]

汪尧田在《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中译本评介》一文中对伊曼纽尔的“不平等交换”理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思想。首先,他赞同伊曼纽尔阐述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现象的本质是当前的贸易条件恶化不应当与出口产品的类型相联系,即发展中国家即使出口加工工业品也会遭受贸易条件恶化的损失,反之发达国家即使出口初级产品也仍会从贸易条件中获得好处。接着,他指出伊曼纽尔“在国际交换中,两国由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差异,形成了生产价格的不同”,同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相等的情况下,工资不平等是引起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的观点值得商榷[15]。汪尧田认为事实上一国的工资水平不得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果将工资水平的差异当作导致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唯一原因,就应该存在发展中国家只要提高工资水平就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实现平等交换的情况,然而这一情况是不现实的。(www.daowen.com)

到了20世纪90年代,张雷声认为发达国家主要通过垄断的方式来实现这种不平等交换。一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垄断地位,极力提高自己所生产的并销往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制造品的价格,强行要求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垄断高价买入这些工业制成品;另一方面极力压低发展中国家所生产的初级产品的价格,迫使发展中国家按照这种垄断低价向它们出口初级产品[37]。然而这种垄断的方式只是不平等交换的其中一种形式,还存在另一种不平等交换形式,即发达国家通过长时间的积累与打造形成了高于发展中国家的虚拟价值如商品品牌,也即是发达国家产品形成了对别国人民更高的吸引力,导致其产品价格高于发展中国家同类的产品价格,从而形成两者之间的不平等交换。

陈同仇与薛荣久在《国际贸易》一书中将导致国际不平等交换的原因理解为以下四点:(1)由价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平等交换,主要来自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产生的价值变化;(2)由价格的相对变化而造成的不平等交换,主要计算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商品和发展中国家大宗出口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价变化;(3)垄断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内以垄断低价收购出口物资和高价出售进口物资而进行的中间剥削;(4)由航运和保险费造成的不平等交换[38]

王元璋与阮红新在1999—2001年共发表了三篇文章以提出他们对国际不等价交换的观点。在前两篇文章中他们批判了伊曼纽尔、阿明等学者将不平等交换的前提设定为国际利润率均等化。他们认为资本的移动也受到各种人力因素的约束,导致各种生产资料不能实现自由无阻地流动,所以国际利润率很难实现“平均化”。同时还指出不平等交换产生于流通领域而不是生产领域,所以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绝不是不平等交换的原因,垄断才是根源[39-41]。然而事实显示不平等交换既可以产生于流通领域也可以发生在生产领域,因为等价下的不平等交换主要由劳动强度、技术等因素带来,这是发生在生产领域,而不等价下的不平等交换主要是由垄断等因素引起,这是发生在流通领域。

随后,王元璋与阮红新两人又在2001年的《国际市场的不等价交换初探》一文中,总结了自己前两篇文章的观点并提出“政治强权”也是除垄断以外形成不平等交换的原因,他们认为享有经济上的垄断和政治上的强权能够对国际市场上的交换施加影响,能够由此操纵价格并导致交易价格偏离国际价值,从而形成不平等交换[41]。这一观点是将经济问题与政治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发现国际贸易背后的国家政治力量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