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63年我国学者桑炳彦就开始分析美国资本投资在拉丁美洲存在剥削的这一不平等交换现象。他运用数据分析指出美国通过投资掠夺了拉美资源,这种掠夺一方面来自于美国投资企业输出原材料到本国,如石油、矿产、农产品等,另一方面来源于美国企业企图通过占领拉美市场,以投资阻碍拉丁美洲各国工业化。当拉美国家民族经济发展意识觉醒并开始自主发展工业后,美国垄断资本又开始转变策略,加大对拉美制造业的投资,然而这种投资仍以夺取销售市场为目的。通过这些方式美国垄断资本最终攫取了高额利润并控制了拉丁美洲的经济命脉,即控制大量土地、石油与矿山资源、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使拉丁美洲出现了“不发达的发展”[27]。
随后,薛谋洪在分析美国对拉丁美洲资本投资时,也提到了榨取利润的手段不仅凭借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而且依靠其政府超经济手段的支持和帮助[13]。这就与阿明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中关于“五种垄断”的制度因素分析相类似。这也再一次证明了一旦涉及危害到自身的经济利益,美国运用武装政变、强迫签订不平等条约等手段改变他国政治局面也是常有之事。同时桑炳彦直接提出了“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这一概念,认为拉美民族工业既受到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也受到这些外资工厂的直接压迫。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多直接通过利用当地资源、廉价劳动力等优势开办工厂并在当地直接销售来获得超额利润,从而实现不平等交换。
另外,我国学者杨湛林[28]、严耀群[29]以及志一[30]分别以东南亚、亚非国家以及印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实际数据作为现实支撑,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垄断和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程度与手段。其中志一直接提出了“不等价交换是当前美国掠夺印度的主要手段”这一观点。(www.daowen.com)
所有这些学者的观点都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研究国际不平等交换问题的高潮期的到来奠定了理论与数据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