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原型法:快速信息系统开发的流行方法

原型法:快速信息系统开发的流行方法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针对传统的生命周期法的缺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开发系统的原型法逐步被接受,并成为一种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1)原型法的开发过程运用原型法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由如图12-8所示的步骤完成:①开发过程可行性研究。图12-8原型法的工作流程③建造系统初始原型。2)原型法的优缺点优点①能够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原型法:快速信息系统开发的流行方法

所谓信息系统原型,就是一个可以实际运行,可以反复修改,可以不断完善的信息系统。

随着第四代计算机程序语言(4GL)这样的面向问题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等技术的出现,形成了根据明确的需求快速生成应用系统的条件和能力。针对传统的生命周期法的缺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快速开发系统的原型法逐步被接受,并成为一种流行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

原型法(Prototyping Method)一反生命周期法“自顶向下(Top to Down)”的开发思路,依循以“自底向上(Bottom-to-Up)”的系统开发思想,形成了一种由基本需求出发,逐步使得系统趋于完善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原型法基本的思想是:在信息系统开发的初期,凭借系统开发人员对信息系统开发的经验和对用户的基本需求及系统主要功能的要求的基本了解,在强有力的软件开发环境的支持下,迅速构造出具备满足所识别需求功能的信息系统的初始原型系统,随即将所形成的原型系统投入实验性运行,然后与用户一起对原型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和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发现所建系统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根据对原型系统的评价所形成的意见,对原型系统进行针对性修改、完善和扩充,再将所形成的新的原型系统投入运行,然后再进行评价、修改、完善和扩充,如此反复循环,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

1)原型法的开发过程

运用原型法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由如图12-8所示的步骤完成:

①开发过程可行性研究。对系统开发的意义、目标、费用、时间作出初步的确定和计算,确定系统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②确定系统的基本要求。系统开发人员向用户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的基本需求,即系统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功能、应该产生的基本信息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的基本形式等。

图12-8 原型法的工作流程

③建造系统初始原型。在对系统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能需求与信息需求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系统开发人员运用以第四代语言(4GL)为代表的强有力的软件开发工具,快速地建造一个能够满足所定义的基本功能的、可运行的系统——系统原型。

④用户和开发人员评审。将所形成的原型系统投入运行,并由用户和开发人员一起对刚完成的或经过若干次修改后的系统进行评审,提出完善和修改意见。

⑤修改原型系统。开发人员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始系统进行修改、完善和扩充。

⑥开发人员在对原始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后,又将此系统投入运行并与用户一起就此新的系统进行评审,如果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则要进行下一轮循环,如此反复地进行修改、运行、评审,直到用户满意为止。如果经过用户的评审,所开发的系统已经符合要求,则可根据开发原始系统的目的,或者作为最终的信息系统投入正常运行,或者是把该系统作为初步设计的基础。

2)原型法的优缺点(www.daowen.com)

(1)优点

①能够增进用户与开发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传统的开发方法中,系统用户主要靠阅读大量的文件或资料了解信息系统,然后向系统分析员表述他们对未来信息系统的需求意见。而原型法展示给用户的是可以实际运行的原型系统,用户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观了解和把握信息系统并清楚地把他们对系统的意见告诉给系统分析员。

②用户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结构化方法强调了面向用户的观点,但用户参与较多的是系统分析阶段。而采用原型法进行系统开发,用户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时提供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开发者认识用户的真正需求。

动态辨认用户的需求。系统分析的困难之一是用户与开发者之间的沟通,尤其对一些动态需求,不容易用语言文字来描述。可以实际运行的系统原型有助于开发者发掘和验证这类不易用一般语言来规范交谈的动态需求。

④启迪衍生式的用户需求。在系统投入运行之前,有些系统的某些特定的功能用户也无法预先知道,通过对原型系统的评价,可以启发用户对系统提出新的需求。

⑤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风险。原型法以用户为主导,能够更有效地辨认用户需求,不仅使系统分析的时间大为缩短,而且减少了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理解上的偏差,从而降低了系统开发的风险。

(2)缺点

①由于原型法采用的是自底向上(Bottom-to-Up)、逐步完善的堆砌式的开发方法,缺乏系统的总体规划和明确的最终任务目标的约束,导致原型法不如结构化的生命周期法成熟和便于管理控制。

②对开发工具要求高。采用原型法需要方便、灵活的软硬件支撑环境,包括:支持4G语言的关系数据库系统(RDBS);与RDBS相对应的方便、灵活的电子数据字典;具有描述和存储所有实体的功能,与RDBS相对应的快速查询系统;能支持任意非过程化的(即交互定义方式)组合条件的查询;高级的软件工具(如4GLS或信息系统开发生成环境等),用以支持结构化程序,并且允许采用交互的方式迅速地进行程序的书写和维护,产生任意程序语言的模块(即原型);非过程化的动态报告生成器、表格生成器或屏幕生成器,允许设计人员根据需求变化灵活的定义报告或屏幕输出样本等。如是才能够确保系统的有效开发。

③由于用户的大量参与,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如原型的评估标准是否完全合理,原型的开发者在修改过程中,容易偏离原型的目的。

④缺乏系统一致、逻辑严密的文档支持,难以确保系统的开发质量,增加了系统的维护代价。

3)原型法的适用范围

原型法的适用范围是比较有限的,主要用于小型、简单、处理过程比较明确、没有大量运算和逻辑处理过程的系统。或者是运用于那些难于在开发初期准确定义其需求的复杂系统的开发。

伴随原型法的广泛运用,其派生、演变出了一些变种:包括丢弃式原型法(Throw-It-Away Prototyping Method)、演化式原型法(Evolutionary Prototyping Method)、递增式原型法(Incremental Prototyping Method)等。

原型法对于了解用户需求,提高用户满意程度,提高开发速度等方面有其突出的特点,对于分析层面难度大、技术层面难度不大的系统,采用原型法能够有效地开发系统;但对于大型复杂系统,即技术层面的困难远大于其分析层面的系统,则不宜用原型法。对于这样的系统,可以将原型法与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结合起来使用,用原型法进行需求分析,以经过修改、确定的原型系统作为系统开发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完善系统的分析、设计说明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