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为什么要实施信息检索?

为什么要实施信息检索?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助于信息检索,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科学研究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图7-1创新人才成长曲线与知识结构变化曲线这表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既需要以前期正规学历阶段所奠定的坚实的显性知识为基础,更需要在创新的实践中通过“干中学”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完善和扩展既有的知识结构,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螺旋升华。

为什么要实施信息检索?

1)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20世纪70年代,美国核物理学专家泰勒收到一份题为《制造核弹的方法》的报告,他被该报告精湛的技术设计所吸引,惊叹地说:“在我至今所看到的报告中,它是最详细、最全面的一份”。使他更为惊异的是,这份报告竟出于普林斯顿大学的一位年轻的在校大学生之手,而且这个四百多页的技术报告的全部信息来源又都是从图书馆那些极为平常的、完全公开的图书资料中所获得的。

这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的年轻大学生名叫约翰·菲利普,他通过在图书馆里借阅有关公开资料,仅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绘制出了一张制造原子弹的设计图。他所设计的原子弹,体积小(只有棒球大小)、质量轻(7.5千克)、威力巨大(相当广岛原子弹3/4的威力),造价低廉(当时仅需两千美元),致使一些国家(如法国、巴基斯坦等)纷纷致函美国大使馆,争相希望购买他的设计拷贝。

2)信息检索是科学研究的向导

美国在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对阿波罗飞船的燃料箱进行压力实验时,发现甲醇会引起钛金属的应力腐蚀,为此付出了数百万美元来研究解决这一问题,事后通过检索相关资料查明,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人研究出来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该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只需在甲醇中加入2%的水即可,检索文献所花费的时间仅仅10多分钟,而且几乎是零成本。

科技开发领域里,重复劳动在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根据资料统计,美国每年由于重复研究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年研究经费的38%,达20亿美元之巨。在日本,有关化学化工方面的研究课题与国外重复的,大学占40%,民间占47%,国家研究机构占40%,平均重复率在40%以上;中国的重复率则更高。借助于信息检索,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科学研究中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3)信息检索是终身教育的基础

1965年,法国教育家、终身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和终身教育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保罗·郎格朗(Paul Lengrand)向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提供了一份关于终身教育构想的提案,该委员会讨论并肯定了他的提案。提案指出,“数百年来,社会把人的一生机械地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前半生的时间用来积累知识,后半生一劳永逸地使用知识,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他提出教育应当贯穿于人的一生,成为一生不可缺少的活动。

1972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埃德加·富尔为首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过程”,该报告认为: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定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的社会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论是:信息通信技术带来了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速。在18世纪时,知识更新周期大致为80~90年,19世纪到20世纪初,这一周期缩短为30年,而到了20世纪80~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更是缩短至2~3年。(www.daowen.com)

面对日益增加的信息量、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市场日益趋向全球化,知识资本成为了竞争获胜的关键因素。传统的高等教育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各类知识和技能需求,难以培养出产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合适人才。教育已扩大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才能够有效防止知识老化,不断更新知识,适应当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提高信息素养、具备信息检索能力是终生学习的基础,它使人们在一生中都能够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的目标,是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人权。

4)信息检索是创新人才的必备素质

对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既有的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大致需要经历4个时期和5个关键节点。其中,4个时期指科技创新人才成长需要经历的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全盛期,而5个关键节点则指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的起动点、起飞点、飞跃点、成熟点和鼎盛点(图7-1)。

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如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则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则指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二者互相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并提出了实现知识转化有4种基本模式——潜移默化(Socialization)、外部明示(Externalization)、汇总组合(Combination)和内部升华(Internalization),即著名的SECI模型。

在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关键节点,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所占比重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科技创新人才成长过程的初期,显性知识发挥着较大作用,但随着人才的不断成长和成熟,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能力逐步得到提高,隐性知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所起到的作用也越加明显。

图7-1 创新人才成长曲线与知识结构变化曲线

这表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成长既需要以前期正规学历阶段所奠定的坚实的显性知识为基础,更需要在创新的实践中通过“干中学”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完善和扩展既有的知识结构,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和螺旋升华。

按照前面基础概念部分所介绍的信息价值的布鲁克斯公式(K[S]+ΔI=K[S+ΔS]),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升华的关键在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ΔI)。而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信息检索能力,才能够不断获取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帮助实现既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良性互动、转换和提升,推动知识的创新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