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源消费总量
如图7-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78年至1997年,能源生产和消费量保持平稳增长。2000年以后,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迎来飞速发展,能源消费及能源生产总量保持强劲增长。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4.9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了6.9倍。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均增长,但两者增长趋势并不一致。1992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首次超过能源生产总量。自此,我国从能源出口国变成能源进口国,而且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差距逐渐拉大。2016年能源消费总量比生产总量高9亿吨标煤,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我国能源消费的进口依赖度会逐渐增大,国家能源安全会受到很大影响。
图7-1 1978—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与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有着两层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对于能源具有依赖性,即能源促进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能源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前提,因为经济增长促进了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由图7-2可知,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总体趋于一致,在经济高速增长和非高速增长时期,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均可以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其促进效应的持续期较短,如1990年至1994年。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影响,能源消费也由此发生巨大波动。1998年至2004年,在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下,我国经济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快速增长,由此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此外,可以看到,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已逐渐趋稳,同样,能源消费增长也逐渐趋缓。
图7-2 1985—2016年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2.能源利用效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能源领域实行“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能源开发与节约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利用效率稳步提升。1980—2000年,我国实现了以能源翻一番经济增长翻两番、以能源低增长支持经济高增长的目标,保证了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要。从图7-3可知,我国单位(万元)GDP能源消费量随着GDP的增加逐年下降,这是我国实施节能降耗政策的成果。其中1990年至2001年间降幅最大,2001年单位GDP能耗比1990年降低了83.8%。主要是这10年间,我国高度重视节能降耗技术的推进,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1998年首次将能源节约写进法律,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05年至2016年间,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有所减缓,但是国家仍然加大降低能耗力度,从技术和政策上继续寻求新的突破。2016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3亿吨标准煤,GDP总量为74.4万亿元,单位GDP能耗为0.58吨标准煤,比2015年降低了8.6%。
3.不同领域能源消费
我国能源消费领域主要包括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农林牧渔业、生活消费和其他行业。
图7-3 1980—2016年GDP与单位GDP能源消费统计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图7-4 我国部分领域能源消费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2017))(www.daowen.com)
图7-4所示是我国终端能源消费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最多,其次是制造业。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从2001年的9.2亿吨标煤增加到2011年的27.8亿吨标煤,仅用10年时间翻了一倍。近年来工业和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增长变缓,2016年工业和制造业总能耗比2014年降低1.47%,这是由于我国加大了对高耗能工业、制造业的改造,但是其基数非常庞大,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从图中也可以看出,近年来建筑业的能源需求量增长也较为缓慢,其主要和我国的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关;交通运输业从2011年起增长速度也开始减缓,主要因为近几年来我国的交通行业发展迅速,逐渐步入快速化、低碳化、共享化的时代;生活消费能源需求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主要归因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因此,优化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可以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降低工业能耗,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低耗能产业的发展。
4.不同能源品种的消费
从2006年至2016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逐年减少,2016年煤炭占比为62%,比1990年减少了18.6%。石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徘徊在20%左右,近年来,由于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发展,所占比例有所减少,截至2016年,石油占总能源消费的比例为18.3%,相比1978年减少了4.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比重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几年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以及环境污染压力的增大,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受到国家的鼓励和支持,其占比从1995年的1.8%增长到2016年的6.4%,提高了2.5倍。此外,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包括核电、水电、太阳能等)的占比也逐年增长。这是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能源消费种类向着更多元、更环保、更节能的方向发生着变革。
图7-5 中国能源消费构成(1978—2016)
(数据来源:《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7》)
5.不同地区能源消费
影响能源消费的主要因素包括能源价格、经济能力、产业结构、人口、能源供给能力以及消费群体的收入水平等,因此全国各地区能源消费量存在很大差异。如图7-6所示,随着地区GDP的增加,其单位GDP能耗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北京地区单位GDP能耗为0.27吨标准煤/万元,仅为宁夏地区的15%,辽宁地区的28%。
图7-6 中国各地区生产总值及单位产值能耗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可以将我国各省区市分为三大类,如表7-1所示。低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高能源强度区域主要集中于我国西部地区。例如山西省作为我国煤炭产地,其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能源利用效率低,工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导致了较高的能源强度。
表7-1 能源强度区域表
6.人均能源消费
图7-7所示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30年变化图。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年至2001年,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保持稳步增长;从2001年开始直到2013年,人均能源消费迅速增加,主要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近年来,人均能源消费变化趋于平缓。此外,从1985年至2003年,人均生活能源消费较为稳定,主要是由于电力与煤炭消费变化相互抵消所致。从2004年开始,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人均生活能源消费开始逐年增长。同时也可以看出,大众对于能源消费的模式也开始发生转变,由一开始的煤炭到电能,近几年,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快速发展,也成为大众选择的一种重要能源消费方式。
图7-7 1985—2015年中国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生活能源消费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