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为民?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1]
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后,脱贫攻坚的全面战役在全国打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的概念出现203次,是对“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累计减贫7.4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9年底的660万人,累计减少9000万人以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深情地说:“过去10年,中国是为全球减贫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2015年底,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开始定点帮扶普格县。于是,在我工作的最后五年,我与扶贫结下了深深的缘分。
在推进减贫事业的伟大斗争中,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同志,我很庆幸能参与其中。五年来,我几乎跑遍了全省烟草专卖局帮扶的贫困村,特别是凉山这片扶贫的热土,以及普格县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深深眷恋着与老乡们在一起的难忘岁月。我一次次往返于成都与贫困村,我的精神世界频繁地在彩色与黑白、繁华与荒凉中来来回回,我越发地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时间穿越者,一趟又一趟地进行着千年穿越。
眼见于贫困对群众的折磨,我们真诚地希望为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真事和实事。怜悯与同情,改变与奋发,输血与造血,这些想法像种子一样,在我的心里生根、破土、发芽、疯长。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烟草行业扶贫工作的见证者和践行者,我也深爱着凉山这片热土。于是,我萌生了记录这段历程的想法,记录扶贫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着这些年来我们烟草人扶贫的历程,记录那些不平凡的岁月、那些可爱的人、那些难忘的事儿,以铭记烟草扶贫人,铭记这段历史,同时也算对自己五年扶贫的一个交代。
凉山之凉——凉山的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
凉山,川之西南,北起雅甘,南接渡口,东连昭宜,西通滇藏。这里,是一片片的大山,宁静、豪迈、苍凉。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全州户籍人口约515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2.5%。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谓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建议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此后,“夷族”改为“彝族”。
然而,凉山之凉,在于这里是全国“三区三州”[2]最深度贫困地区之一,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一直以来,贫困是我们对凉山彝族自治州最深刻最主要的认知。全州17个县市,其中11个县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7万,2013年底贫困发生率是19.8%,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占全州面积的68.9%,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他们大多居住在海拔2000—3000米的二半高山区,终年只有靠种植有限的土豆、玉米、苦荞,换取微薄的收入。他们饮食起居都以“三锅庄”为中心,日为炊饮之所,夜为卧睡之地,室内除设粮屯外,别无他物。他们的住房大多数不配院坝,不配厕所,不配畜圈,人要进屋必须从粪堆上踩过。
原始的生活生产方式让他们长期精神压抑,萎靡不振,形成苦熬不苦干的消极思想。1999年,四川省委的一位领导同志谢书记,春节前到凉山州昭觉县的彝族村寨慰问。当时他走进一个低矮黑暗的房子里,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裹着“察尔瓦”的人蹲坐在三锅庄边,但火塘里没有火。谢书记问:“大冬天的,我看你穿得少,冷不冷啊?”“冷。”“既然冷,为什么不烧火来烤啊?”“没有柴。”“没有柴,你年纪不大,又有力气,为什么不去砍啊?”“砍柴的地方远。”
凉山之凉,还在于凉山存在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凉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是毒品的原植地。凉山一度成为境外毒品经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集散地之一,毒品、艾滋病问题是当地部分群众致贫返贫的重要根源,也是困扰当地发展的“拦路虎”。
因此,我们对凉山州的扶贫,是要在低层次的基础上,实施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础,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短板等一系统保障性工程,同时需要在思想认知、习惯养成、风气形成上进行精神扶贫。
凉山不凉——凉山是一片热土
然而,凉山也是一片热土,因为贫困,四面八方的热心人聚集在这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这里,全国十几亿人的灼热目光聚焦在这里,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灼热感情凝聚在这里。
凉山,是一片红色的土壤,这里有红色的火把、红色的血液、红色的道路,这里生长了民族团结的精神,彝族同胞对中国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在这片土地上,当年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彝海边以水代酒,歃血结盟,留下民族和睦团结的动人故事;在这片土地上,红军当年种下的“红军树”至今还在去往普格的道路两边,讲诉着激情燃烧的岁月。不仅是冕宁、普格,红军长征在凉山州境内足迹还踏遍会理、宁南、德昌、喜德、越西、甘洛和西昌,总行程达800余公里,相当于红军25000里长征总行程的6.8%,是全国红军长征行程最长的市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一直都高度关注凉山州经济发展、扶贫减贫,并给予了充分的政策支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深惦记这片红土地,从为悬崖村揪心,到2018年春节前夕赴凉山考察脱贫攻坚,再到2019年新年贺词中专门提到凉山州三河村,他对大凉山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贫困老百姓一直情意切切。所以凉山不缺温度,它是一片热土。
2016年初,我们谋划实施了“581扶贫惠民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筹措投入资金8亿元,参与帮扶全省100多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重点是定点帮扶普格县特补乃乌村、甲甲沟村,从此我的人生与两个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1月,助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成为“四川烟草”精准扶贫工作的领导机构。同一时间,扶贫帮困办公室成立,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门性机构。
时间回拨到2016年初,那年的腊月二十八,特补乡的会议室,一纸庄严承诺,吹响了脱贫攻坚、“四好[3]新村创建”的号角。我清晰记得,昏暗的会议室内,窗外是破败的房屋,群众呆滞的眼神,特补乃乌村在黑夜中似乎沉睡千年。
我还清晰记得,2018年的4月3日,当我第一次来到甲甲沟这个小山村的时候,天那么蓝,山那么绿,水那么清,却房屋破败,产业凋零,道路泥泞……
冰冷的心、沉重的脚步,既给人以沉重的打击,也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www.daowen.com)
我们锁定一个目标,打造“两个标杆村”,集中“四川烟草”力量,努力把特补乃乌村、甲甲沟村打造成为精准扶贫“标杆村”“双子星”。
我们按照“整村布局、多级联动、梯次推进、综合配套”的帮扶思路,把两村各领域、多方面统筹纳入综合考虑,集中投入5800余万元,协调推进产业扶持、新居建设、基础设施、综合工程四个类别40余个重点项目,兼顾了现实的需要与长远的发展,考虑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并进。
我们致力于两村烟草产业扶贫,高质量打造特补乃乌村650多亩、甲甲沟村300亩烟叶产业示范园区,大力改善烤烟生产设施和综合配套条件,种烟贫困户当年种烟当年脱贫,成效显著,以产业之花浇灌贫困、耕耘幸福。我们致力于基础设施扶贫,以安全住房建设为重点,投入1600余万元,分别为特补乃乌村186户、甲甲沟村167户新建住房,配齐厨卫、家具;狠抓道路、电力、饮水等民生工程,开展两村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有力补齐了两村基础设施短板。我们致力于绿色生态扶贫,推进两村三期地下排污工程,系统性解决污水排放、生活生产废水处理等问题,实施两村河道整治工程,栽种绿植推动绿化美化,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致力于文化教育扶贫,引导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修建两村幼教点,开展“微心愿”“志愿者帮扶”“结对帮扶”等活动,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文化的精神、文明的新风滋养生长。
我们还设计了扶贫纪实“3+1+1”宣传思路——《追梦幸福》《遥望幸福》《圆梦幸福》三部纪录片,以及特补乃乌村画册《幸福家园》、报告文学《蝶变》,让扶贫的故事被记录、被想起、被传承,用音画文字触摸扶贫的历史脉搏。
展望凉山——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凉山地区流传着一句谚语:“老鹰再白三天白,雁儿再黑三天黑。”意思是老鹰和大雁再白再黑都不过三天,比喻世事无常。大凉山的贫困问题,在全党全国扶贫事业的推动下,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回望历史,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最朴素的愿望。从孔子的富民思想、屈原的“美政”理念,到朱熹的“足食为先”、康有为的大同之道,历代先贤对百姓富裕的追求从未停止。无论是“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还是“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热切企望,无数先民对殷实生活的呼唤响彻历史的天空。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2020年11月17日,四川省政府发布《关于批准普格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的通知》,批准了凉山州普格县、昭觉县、美姑县等7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被称为“中国最贫困角落”之一的四川大凉山整体摆脱贫困,四川省8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全部消除绝对贫困,这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上是首次。这是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历史正在创造,历史已经铸就,历史将铭记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与坚毅。
千年追寻,今朝圆梦;接力奔跑,仍需冲刺。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塑乡村治理格局,提高乡土中国的内生活力和治理能力,依然任重道远。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这一年我卸任退休,虽不再直接参与其中,但心之所向,扶贫的事业已经注入灵魂。我想我可以把这几年扶贫的事写下来,整理好,也是向历史,向老百姓,向普格县,向特补乃乌村、甲甲沟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我祝愿我们两个“四好新村”越来越好,这既是我扶贫伊始的初衷,也算是我当前和未来的期望吧!
最后,此书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出版,谨以此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并献给所有参与扶贫工作的朋友。匆忙之际,笔力有限,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也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辛丑牛年季春记于蓉
【注释】
[1]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清朝郑板桥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2]“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藏区及新疆南部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州”是指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
[3]“四好”:是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4]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