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及实践效果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及实践效果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提案的平均支持率为32.9%,是个人提案的1.75倍。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及实践效果

林莉(2007)和罗栋梁(2008)认为机构投资者主要通过行使投票权等方式参与公司治理,具体表现为:

1.争夺投票代理权

委托投票制度能保证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参加股东大会的股东可以行使自己的权利。如果想通过投票影响公司治理,需要股东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股票。2008年3月,平安最大的基金流通股股东对中国平安临时股东大会关于公开增发及发行可转债再融资的3个议案均投了反对票。霍尼韦尔(Honeywell)公司的基金、大股东及股东服务公司联盟,成功地阻止了公司及其管理层原先想采取的两项行动。此外,机构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反对管理者提议的委托投票权活动来行使权力。

2.发起股东提案

由于机构投资者发起一份股东提案所受到的限制并不多,因此股东提案成为机构投资者干预公司采用较多和相对较优的模式。机构投资者就其关心的问题,向股东大会或者特别股东大会提出股东提案,会给管理层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对公司的管理层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监督。所以公司管理层的反应很积极,有时甚至会接受那些低于多数票支持的股东提案,并且在股东提案还未公开时就接受。Gillan等(2000)认为机构投资者股东提案的投票结果与提出者的身份、内容等有关。据统计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提案的平均支持率为32.9%,是个人提案的1.75倍。被Ca1PERS倡导的提议经常得到比较高水平的支持,平均投票赞成率达到41%,被其他机构投资者如SWTB或者TIAA-CREF倡导的提议也比个人投资者能得到高水平的支持率。而且,当支持提案的投票比例达到35%的比例时,机构投资者与管理者进行协商时就有更强大的制约力。

3.私下协商(www.daowen.com)

机构投资者主要采用这种非正式对话的方式向公司的董事会、管理层表达自己对公司的业绩问题、治理问题的关注和质疑,有时候也会向董事会或管理层递交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的股东议案。因为他们的目的只在于引起注意并解决问题,所以如果采取私下协商可以解决问题,则机构投资者一般无须选择其他成本更高的做法。Smith(1996)研究发现,1988年到1994年之间,CalPERS成功地与72%进入治理评价清单的目标公司达成一致。从1992到1996年期间,CREF与45家目标公司的71%通过私下协商,提案得以协议解决。1998年,美国机构投资者委员会(CII)会员提出的议案中就有40%在私下协商后被撤回,通常情况下股价对此有积极反映,这表明经营者愿意通过采取提高公司业绩的措施与机构投资者合作。

4.定期发布目标公司名单

机构投资者可以采取定期对外公布其所持有股份公司中管理绩效差的公司,利用社会舆论的压力向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施加压力,以此达到促进公司绩效改善的目的。CalPERS作为最积极推动股东价值导向治理运动的领头者,每年都要以EVA、股东回报等尺度来评估其股票投资组合中公司的绩效,将那些长期绩效低劣的企业列为“CalPERS焦点公司”,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出版一本业绩不佳公司的目录。研究表明,62家受过CalPERS关注的企业,在CalPERS采取行动随后5年其股价从S&P(标准普尔)500指数的89%,增长到高出S&P500指数的23%,这给CalPERS额外增加1.5亿美元左右的回报。在给劣迹公司曝光的同时,CalPERS也颁奖给在公司治理方面有卓越表现的公司和个人。由于机构投资者通常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会在未来提高企业业绩并给投资者带来收益,所以,公司治理问题常常是他们积极行动的指向。

王彩萍(2007)通过对2001—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后发现,仅从2003年开始,中国机构投资者才能够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影响。机构投资者反对中兴通讯H股发行、“方正科技收购战”、“胜利股份股权之争事件”等诸多案例也都很好地反映了中国机构投资者的觉醒。续芹(2009)通过对2003年至2005年上市公司数据的研究,探讨了中国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市场表现、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三方面的作用,研究显示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对目标公司市场表现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宋渊洋等(2009)选择2003—2007年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机构投资者持股有助于企业绩效改善,这种改善作用与持股比例正相关。Ferreira(2008)和Elyasiani(2010)的研究也肯定了机构投资者在监督公众公司管理层和提高公司业绩方面的作用。综合以上的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是积极的,这主要表现为抑制公司管理层权力的滥用、提高公司的绩效、推动公司治理运动的发展等三个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