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矿企业多年来的设备管理模式推行来看,点检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一定范围内点检定修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对于点检管理这种设备管理模式,在设备管理上具体改善了以往的哪些不良情形,取得了哪些具体的成效,还需要在点检制本意的框架下加以衡量。
(1)企业组织构架是否适应点检制五层防护的需要
点检制本身也没有特别的设备管理组织构架需求,很多职能在以往的企业设备管理体系中多多少少都有所体现,很多工作在以往的设备管理过程中也隐约有所实施,所不同的是,在点检制下职能更加清晰,责任更加明确,工作更加细致,行为更加积极,目标更加具体,因而点检制设备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笼统的设备管理形式,和模糊不清的设备管理职责。
点检制中的设备点检工作是由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三位一体”组成了从设备巡检、重点点检、状态检测与诊断分析、设备劣化迹象与倾向性管理到性能、精度分析的“五层防护体系”。
1)由日常点检完成岗位操作及巡检、清扫、加油、紧固、调整、整理和整顿、简单维修和更换等设备现场管理工作,这也是设备状态的第一个基本信息源。
2)通过专业点检员按设备区域分工负责对重点设备、重点部位、危险薄弱点进行详细深度的点检,把握状态、发现隐患,排除故障。
3)精密点检人员用特殊的检测仪器,对设备进行严格精密的检查、测定、诊断和分析。
4)专业点检员在日常点检、专业点检及精密点检的基础上,对设备进行劣化倾向管理,这是点检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5)专业点检员根据职责分工,对设备进行综合性精度检测和性能指标测定,以确定设备的性能和技术经济指标,评价点检效果。
因而在评估体系的有效性时,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组织体系能否有效开展相关的任务内容,看看目前企业是否通过岗位操作人员、设备管理人员、自身或外部的维修力量有效组织起五层防护功能。如果发现企业组织构架拥有基本完整的点检制所需的职能岗位要素,在设备点检的管理过程中,能有效按照五层防护的基本框架运作,且获取必要的设备状态信息,以及及时组织现场设备的基本管理工作,那么基本可判定企业的组织构架体系是有效的。
(2)点检制核心体系管理理念及执行是否合理
对于点检制理念及执行模式是否合理的评估,主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对点检定修“三全一体”核心体系管理理念中的“全员参与”“三位一体”的把握与落实;对点检范围与项目的界定;对现场工作开展合理性的判定。
1)对“全员参与”“三位一体”核心体系管理理念的把握与落实。设备管理在现实的实施过程中是否体现点检定修“三全一体”核心体系管理理念中的“全员参与”“三位一体”是衡量体系理念是否把握与落实的第一判据。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合理分工、有机整合,并推行运、修、管一体化的设备管理,是点检制设备管理必须推行的实施举措。其中容易出两个情况,一是把点检工作简单等同于专业点检员的工作;二是把点检工作简单化为对现场设备的面化巡检、状态记录与缺陷处理。
一方面,一旦把点检工作简单等同于专业点检员的工作,把日常点检任务如设备巡检及专业点检任务如在设备维修策划、项目和材料管理、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甚至包括状态检测工作都堆积于专业点检一身的话,那么大量而繁重的现场设备点检、数据记录、整理工作和维修管理工作,就会使专业点检员基本失去了对重点设备、部位及危险薄弱点的定向管理和深度分析的时间。虽然专业点检员手中拥有大堆数据,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取时间来筛选有用的资源已经变得困难,会使他们失去了有效利用手头所拥有资源的良好机会。同时企业大量的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使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工作绩效得不到充分展示,出现忙死一簇、闲死一批的怪象,从而破坏了企业人力资源综合、平衡、有效使用的基本原则。(www.daowen.com)
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把点检工作简单化为点检员对现场设备的面化巡检、状态记录与缺陷处理工作,未能把掌控设备劣化趋势为目标的“深度点检”纳入设备点检领域,不能把运、修、管一体化的设备管理需求融入到点检工作,那么点检工作就会局限在巡检的浅层次,而脱离了作为管理模式的设备点检管理。
事实上,充分的巡检是设备运行实时状态信息的来源,细致的清扫是设备潜在、隐藏缺陷表面化的基本行为,适时的调整是恢复设备设计性能的有效手段。巡检不是简单地对设备进行外在表现的目视观察,不是单纯为了发现设备已经明显暴露的缺陷,而是为了获取设备较为全面的状态信息。而清扫也并不是单纯为了干净,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设备各个部位、角落的清扫、抚摸、观察,使机械滑动部位与油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等由于灰尘和污物而引起设备的磨损、阻塞、泄漏、动作失灵、通电不良和精度下降等强制劣化趋势得以表面化,以便对问题进行及时的妥善处理。
清扫中,人们往往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对特定位置尘埃的起源、危害和防止措施,以及对部件的作用、松动与磨损的影响及维修等问题深入思考。通过这些问题的强化,不但可以主动培养工作人员设备整洁的重要性意识,还可进一步引发工作人员对工作的合理性、方便性、快捷性、防护和改进措施的采取等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良策,从根本上做好设备的保洁、故障预防工作。
如果出现以上两类问题,该怎么办?在整个企业的设备管理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清晰、高效的组织体系构架,明确岗位巡检、日常维护、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的执行人员和工作内容,并脚踏实地地深入开展设备点检工作。不管企业整体的机构设置如何,是社会大系统维修方式还是企业自身检修模式,是策划与作业分部设置还是有机统一,都必须确定相应的部门和人员执行相应的工作任务,从而体现全员参与和运、修、管有机统一的一体化设备管理理念。尤其是在当前国内的现实情况下,拓展运行的传统工作业务、融入点检管理系统尤显必要。
运行工作是点检工作不容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运行与设备维修管理互相独立的传统局面,拓展运行为日常点检的重要组成。同时根据日常点检要求,拓展运行工作业务,充分、有效利用企业有限的人力资源,优化点检业务的结构组成,平衡人员工作量。突破传统运行业务,是优化点检管理实施全员管理的有效举措。
2)对点检范围与项目的界定。企业在实行点检制确立设备点检标准时,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缺乏对点检人员的宣贯和培训工作,事先没有对点检工作方向进行有效的界定,没能对点检工作的目的进行深入的解说,也没有明确细化的标准制定原则和统一要求,从而造成点检人员一股脑儿地几乎把能想到的所有设备、部位、项目都列入点检标准,使得点检标准几乎成了企业设备加部件的清册,要什么全能在那儿找到。这样制定出来的标准,没有重点,没有控制,在本质上是不能称之为标准的,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巨大的工作量,造成走马观花,不知名堂。工作的结果是束缚了人员,丧失了目标。
对于这一问题,首先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点检基础理论的培训和可靠性维修需求的培训,使大家掌握点检制的理论精髓,同时领会设备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要义。从而实现设备分类管理思想与危险薄弱点管理思想的融合,使点检范围与项目突出重点,涵盖要领。
3)点检工作开展的合理性。点检,顾名思义是对现场设备按标准定点检查,了解设备所处的状况,获取性状和量化的信息,并为今后的分析提供记录性资源。点检制的起点就是通过对现场设备的分工检查,为设备的维修管理提供有效的状态信息。但在现实实施中,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由于工作量的现实性,专业点检员基本失去了定期设备点检信息的获取,或者说没有现场点检、记录,点检员的职能只是使得以前生产管理部门技术员的职能在分工上更区域化、精细化,失去了点检工作的规范性,也由于工作的非规范性失去了设备劣化管理的规律性,对设备的劣化情况没有足够的分析依据;二是基于清册化的点检标准,使专业点检员束缚于现场点检,没有时间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进行设备劣化与倾向性管理,从而使管理员成为巡检员与记录员。
对于以上情况,一是要继续规范专业点检员工作。通过对点检标准进行任务(或岗位)化划分,即按具体的执行岗位来分别制订点检标准,设立日常点检标准、定期点检标准和精密点检标准。专业点检员只负责对重要设备、重点部位、危险薄弱点的定期点检工作,至于周期和设备界限可以根据技术要求和实际情况具体规范。如可以根据专业点检员工作量实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程度,规定专业点检员只要按点检计划,根据从日常点检、精密点检、检修工作中获取的设备状况和劣化倾向,结合点检标准对重要设备、重点部位、既定的危险薄弱点进行认真、细致的现场设备点检工作,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完成设备分析与管理工作。必须明确的是,专业点检员必须参与现场设备点检,身临其境把握设备劣化信息,进行倾向性管理。人际关系中的亲则近、疏则远,同样适合于人与物的认知。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力推行SIS点检。借助于现代化的网络数据管理系统,建设网络化、远程化的SIS系统现代点检模式,实行用户化定制,实现企业各个系统、设备的远程SIS点检。使每个点检员可在办公室客户端对设备参数进行在线点检,点检员可以对任意一点参数进行24h或更长时间连续曲线查看,以及参数越限报警查看和劣化趋势分析,使点检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设备状况的精确判断。SIS点检,比较有利于设备的劣化与倾向性管理,优化检修计划。但由于人对问题查看的直观性、问题分析的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往往在数据没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且能发现问题的存在,因而SIS不能替代人视觉的特殊作用和人对潜在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借用SIS,辅助以现场日常点检和专业点检、精密点检,完善信息化的点检体系。
在工作中力戒“海量”数据与“微量”使用,工作要按需要来做,数据要按照需求来收集,避免点检工作形成圆满形式和肤浅内涵。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防止岗位间的信息隔离,点检工作是以大量的设备基本信息为基础的,失去了信息追溯的依据,也失去了优化检修的根基。
点检记录要优先考虑数值类信息,尤其是对专业点检员,宜选用数值类测定量作为记录信息,以便于对设备进行长期的趋势分析,进行劣化和倾向性管理。
综上所述,点检管理体系运作的有效性是点检实施成效性的前提,两者联系紧密,如果理念缺失或是体系基础不良,则实施成效不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