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及优化探讨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及优化探讨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点检制管理模式的需要与由此产生的大量技术数据,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那么数据的储存、分析几乎不可能完成。然而,信息平台的选择使用与用户化建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回避、切切实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设备管理系统在工矿企业的MIS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设备长周期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及优化探讨

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明及随后此领域硬件、软件技术与应用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在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生根。不仅在信息管理、工业自动化程度、系统分析能力方面获得超乎想象的提升,且进一步使社会生产率和人员工作效率获得大幅提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向,已成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工矿企业信息化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IT新技术和管理理念被引入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如MIS),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策略,建立贯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信息网络,对企业各环节产生的信息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处理、控制和反馈,并通过信息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设备管理水平、人员生产效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点检制管理模式的需要与由此产生的大量技术数据,没有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平台,那么数据的储存、分析几乎不可能完成。点检计划与检修计划的编制如果以纸张为载体,则无疑会占用专业点检人员及相关专职人员过多的时间。专业分析的内容如果要以纸质形式登记,那么信息的积累、查阅、共享难度之大可以想象。而如今,都可以用一台计算机及服务器作为一个系统化的管理平台,使得数据整理与分析简捷有效,并实现信息共享。

然而,信息平台的选择使用与用户化建设,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回避、切切实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经常有人买来一个本认为极其优秀的系统,实施起来却不尽人意。这其中不乏以下几种原因:

①引进产品,文化背景不同,水土不服。

②看中系统的某项功能,对整体缺乏了解。

③对设计者的意图与思路不明确。

④对自身的需求不甚明确。(www.daowen.com)

⑤企业自身二次开发能力薄弱。

⑥原平台采用结构化方法设计,二次开发与平台搭接不易。

在设备管理软件系统编制中,常用两种架构方法:一是面向对象的方法,二是结构化方法。

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是从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即对象)出发来构造软件系统,并在系统构造中尽可能运用人类的自然思维方式。面向对象的方法强调直接以问题域(现实世界)中的事物为中心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并根据这些事物的本质特征,把它们抽象地表示为系统的对象,作为系统的基本构成单位(而不是一些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相差甚远,且没有对应关系的概念来构造系统)。这可以使系统直接地映射问题域,且保持问题域中物质及其相互关系的本来面貌。而结构化方法的思维与以上顺序刚刚相反,用此方法在设计时是根据用户的要求从应用系统的功能着手,即首先把应用系统按功能分为不同的子系统,再把子系统分成许多相对独立的模块,最后把模块分成一系列函数和过程。这是一种自上而下、自大而小的设计方法[11]

设备管理系统在工矿企业的MIS系统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确保企业安全生产、设备长周期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系统。它涉及企业的众多部门,包括运行、检修、设备管理、营销计划、财务、物资等,在企业中是业务范围最为复杂的核心系统。具体业务涉及台账、定修、定检、缺陷、工作票、备品、库存、采购、财务等。

偌大一个系统,既要明确系统的结构,更要清楚各组成领域的具体工作需求,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组建一个构架清晰、体现实际、满足应用的好信息平台。为此,首先要对系统整体需求做一个研究,界定各自有效的领域,这就是一个系统结构化分析的过程。但这仅仅是对系统的分析,在具体软件编制时必须采用面向对象的形式,理清对象的管理要素和实现流程,这样在具体对象需求上建立起来的软件才是适合现场生产及管理人员思维过程的,也是最具现实应用性的软件。它不会因为编程人员对系统分解的差异,导致分系统边界不清、流程不明,在部门功能调整时适应性差的局面。利用分系统间的信息交换,可构成彼此之间的关联与信息共享。当今,插件式模块设计是一个灵活、高效的编程构架方式,也是一个开放、高效、利于拓展的架构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