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迅猛时期,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城镇发展质量较差、城乡差距拉大等难以消除的问题,粗放式发展引发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中国与世界工业七国的城市综合比较如表1-3所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乡村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已超过2亿人`。

当前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迅猛时期,也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问题和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在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城镇发展质量较差、城乡差距拉大等难以消除的问题,粗放式发展引发的资源、环境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直接影响着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中国与世界工业七国的城市综合比较如表1-3所示。

表1-3 中国与世界工业七国的城市综合比较

资料来源: 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城市发展报告》编辑委员会.2001—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北京: 西苑出版社,2003: 36.

(1) 重数量轻质量、重表面轻内涵,城镇发展的质量不够高。由于过分重视城镇规模的扩大,忽视了产业发展的改善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城市化的质量并未得到相应的提高。一是粗放式城市化的特征明显,城镇规划和管理的水平不高,一些城镇发展无序、滥占耕地的情况突出,空间形态不合理。二是部分城镇的发展缺乏产业支撑,产业基础薄弱,要素集聚能力不强。小城镇尽管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功能偏弱。

(2) 准城市人口大量存在,尚未真正实现与城市的交融与同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为城市发展作出了贡献,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乡村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已超过2亿人`。在目前的城乡二元格局下,进城农民是处于城市社会边缘的群体,他们虽然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和从农民到工人的职业转变,但还未实现从农民到城市居民的身份转变,难以享受到城市提供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子女教育、经济适用房等社会保障权利,未完全融入城市社会,所以城市外来人口在一定时期内还只是准城市人口。

(3) 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堪忧。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发展遭遇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瓶颈,资源的约束和环境的压力日益突出。如一方面,城市缺水问题日益严重,1987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缺水,到2006年增加至420多个,而另一方面,城市用水效率较低。同样在能源方面也存在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环境压力越来越大。2005年在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不到人类居住标准的城市所占比重高达56.5%。[1]

(4) 在城市发展中盲目追求大规模。一些大城市盲目追求CBD (中央商务区)。2000年前后,中央政府的城市发展政策有所调整,即提出了城镇化战略。由过去不主张大城市发展,严格控制大城市的规模,调整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如果我们总是不让农民进城,如果总是多数人搞农业,少数人来搞城市的工业,就难以实现国家现代化。把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相提并论,是我们国家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但有些地方政府把事情简单化了,盲目追求大规模,想方设法扩大城市基建规模,他们认为这就是推进城市化,其实走入了一种误区。(www.daowen.com)

(5) 一些大城市交通拥挤,矛盾突出。其中以北京最为突出,北京的机动车早在2000年就达到了230万辆,[2]深圳市2010年上半年机动车总数也突破了150万辆,加上整个交通建设和交通管理水平跟不上,城市交通拥堵严重。交通是大城市运行的核心问题,要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提高交通能力非常重要。

(6)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不足,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排水、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建设跟不上,现在全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只有42.4%。垃圾处理率同样很低,全国有近一半城市的垃圾未经严格处理,一些地方出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情况,多数城市垃圾只是简单地堆放填埋,这样做不仅容易造成渗漏、污染地下水,而且容易引发沼气爆炸。

(7) 区域内城市发展不协调。主要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密集地带,各个城市各搞一套,产业结构雷同,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区域公共产品的供给出现过剩。典型的案例就是长三角港口的过度提供,在长三角地区,南京以下长江段已布局了南京、扬州、镇江、高港、江阴、张家港、南通、常熟、太仓等九大港口,各港口的平均距离只有12.5公里,在南京以下300公里的长江沿岸,万吨级码头有100多个,在江阴以下40多公里,平均一公里就建有一个港口,有些港口的利用率很低。[3]

[1] 杨宏山. 城市管理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文池. 在北大听讲座. 北京: 新世界出版社,2006.

[3] 董礼胜. 中国公共物品供给.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