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个过程完成的。图1-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逻辑关系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而最终又相接近的过程。21世纪初,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目。1949—2002年中国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推移如图1-2所示。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如表1-2所示。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作用

工业化和城市化密不可分。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体现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城市化则反映了空间结构的变化。工业化意味着原有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农村的大量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部门。城市化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等不断向城市集聚。工业化和城市化两者并不总是平行发展的,但两者是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工业化要以城市化为基础,城市化要靠工业化来推动,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现代国家的经济现代化是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两个过程完成的。

世界各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特别是在城市化的初期和中期,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据测算,发达国家在1820—1950年的130年间,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系数高达0.997; 1841—193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70,1870—1940年瑞典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为0.967,[5]可以看出工业化是城市化最直接、最巨大的推动力。工业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化的过程,两者不可分割,因为工业化创造的现代消费品是面向城市人口的,而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分工要求,也只有在城市体系中才能得以顺利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逻辑关系如图1-1所示。

城市化的发展还将对生活服务业、教育医疗金融服务业、城市公共事业文化娱乐体育、旅游等第三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第三产业是创造就业机会最多的行业。

图1-1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逻辑关系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而最终又相接近的过程。21世纪初,拥有庞大人口的中国,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目。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可以说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并且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才得以持续、稳步地发展。1949—2002年中国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推移如图1-2所示。

1978年前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社会政策的支配性很强,由此带来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分离,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分离,并导致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过程。这主要是因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工业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被弱化,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只及轻工业的1/3,产业机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偏差不断扩大。1978年以后,由于社会政策的改变,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以农村人口为中心的自发性城市流动迅速兴起,带来了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结构变革,1978年后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开放的流动型社会。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如表1-2所示。(www.daowen.com)

图1-2 1949—2002年中国的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推移

资料来源: 张云武. 中国的城市化与社会关系网络.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7.

表1-2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 盛广耀. 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0.

从总体上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关性已明显提高,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第一推动力,对处于加速阶段的中国城市化,仍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