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重振千年传统的黎苗文化再生计划

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重振千年传统的黎苗文化再生计划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黎族和苗族是海南·昌江的世居民族,他们栖居于诗意之上,与自然共生,创造并传承了特有的渔猎文化、山地文化、木棉文化。本次大赛共设置了IP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黎苗体验活动设计三大参赛通道,共同形成“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的主题小生态,为参赛者们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挖掘、传承、创新黎苗非遗文化的新生力。

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重振千年传统的黎苗文化再生计划

“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

黎族苗族是海南·昌江的世居民族,他们栖居于诗意之上,与自然共生,创造并传承了特有的渔猎文化、山地文化、木棉文化。黎族与苗族的匠人们雕琢着世间万物,每一个作品都沉淀着智慧与坚持:存续三千年以上的原始黎锦工艺;从古至今传承的苗绣技艺;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只传女不传男的制陶工艺;代表黎族传统建筑活化石的船型屋……

据统计,海南黎族拥有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17个,其中包括竹木器乐、纺染织绣、陶器烧制技艺等等,海南苗族也有苗族民歌这一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当然,还有更多藏在海南黎苗日常生活中的、共同体现着海南黎苗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内容,正等待大家去探索挖掘。

海南黎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是黎苗同胞们祭祀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歌颂爱情、庆贺丰收的吉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0年,“三月三”节庆活动的主会场设在了昌江黎族自治县,AIM国际设计竞赛发起了一场以“逐艺黎苗·三月三”为主题的非遗文创大赛,作为节日重要的活动之一,立足海南面向全国,通过创造性思维与现代设计手法,呈现海南黎苗非遗文化,用文创之力对其赋能,让其丰富的传统内涵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为昌江留下一颗荟萃非遗文化与文创价值的明珠。

目前,非遗的明显地域特性,导致了99%的非遗项目我们从未听说,同时也坦白了这样一个事实:非遗的传承真的太难了。这样一种“活”的文化也不禁让我们思考,如何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去讲述黎苗非遗故事?如何借助当代青年的新思维和创造力,为黎苗文化带来新的诠释?未来,黎苗文化是否可以融入更普世的理念,在脱离原生区域后还能呈现它的影响力?因此这次的竞赛,不只是一次创意设计的简单比拼,更需要参赛者们能沉浸在黎苗文化中,通过现代的表现手法、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策划研发一份有趣、有价值、可落地的好作品,赋予黎苗非遗文化全新的意义。本次大赛共设置了IP形象设计、文创产品设计、黎苗体验活动设计三大参赛通道,共同形成“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的主题小生态,为参赛者们预留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挖掘、传承、创新黎苗非遗文化的新生力。

在大赛的发布会上,海南省影视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项目总策划,2020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昌江主会场系列庆祝活动总策划林青表示:“我们提出要‘探索黎苗民族文化再生力,激活民族文旅产业源动力’:提炼海南黎苗文化精粹,结合市场运营,将节庆打造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创新文旅融合,开发民族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推介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促进民族特色旅游产业落地、民族特色旅游消费升级,以‘民族文化+旅游’的模式,助力民族文化走出地域、走进市场。”

活动历时三个月,近千名参与者一起跨越山海,怀着共情的心灵去昌江观察黎苗的文化万象,带着热爱的心境去体验黎苗的在地生活,以文创设计介入的创新方式,贴近黎苗传统的生活场景,为黎苗文化的传统再生带来了别样的思考。最终,竞赛共评选出36份优选作品,3个作品获得网络人气奖,三个赛道共18份作品脱颖而出。

WORKSHOP工作营

在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的初期阶段,SMART在昌江黎族自治区,以黎苗文化为主题,举行了一场集结黎苗文化专家、文创导师,以及设计师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参赛选手的WORKSHOP工作营,开始黎苗文化的现场踏勘,共同探寻栖居于诗意之上,与自然共生的黎苗世居人们的在地文化与生活方式。这场工作营邀请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研究部主任陈桂,广东省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IP产业社群创造社创始人、新文创商学院院长贾田,上海钰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梅苑三位专业导师,与工作营学员们一同发现非遗存在的问题,进行创意脑暴,三位导师更是用自身丰富的操盘经验,以共创的形式帮助学员们找到创意定位和设计思路,为他们带来新模式的借鉴。(www.daowen.com)

踏勘过程中,导师和学员们不仅走访了絣染技艺、刺绣工艺、原始制陶工艺等非遗工艺的传承人,现场观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欣赏了村话民歌这项非遗艺术传唱人的倾情表演。在和传承人们的交流中,大家了解到黎苗非遗文化“传承难”的现状,并感受到当地村民迫切地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加入,帮助他们让非遗能够传承、创新,让这些宝贵的中华文化重新走进大众视野,走入大众生活。

踏勘完成后,三位老师从黎苗文化出发,围绕非遗、文创、IP等内容,向学员们分享了自己做IP、做文创的丰富经验,对于如何让非遗重获新生,让年轻人喜欢的问题颇具指导意义。陈桂讲道:“黎苗文化、传承技艺,每一个非遗的背后,都有流传的故事值得挖掘,比如黎锦中的图案,是黎族人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或者是千百年来流传的故事以图案的形式去表达,在创作中我们要先去了解我们所运用到的元素蕴含的内容,再去做相关的衍生”;贾田表示,“黎苗文化,昌江三宝(昌江玉、沉香、黄花梨),黎苗技艺传承品,黎陶、黎锦、民歌......这些都是昌江的特色元素,但在进行非遗文创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清楚消费者要的是微创新,而不是颠覆,同时要注重调整传统文化的时间属性,把传统文化以年轻人喜欢的形式展现给他们,并让他们HIGH起来”;梅苑从情感连接、用户认知、差异化三方面进行分析讲解,提出具备以上三个条件,才能构成最基本的IP组成单元

创意设计只是第一步,一个好IP要具备落地的实操性与商业的可变现价值的。三位导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对于“一个好的IP如何做”这项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经过在地踏勘以及导师的分享与指点,从创意定位,到IP设计,再到落地推广方案的策划,参赛者们收获了新的灵感和创意。

黎苗非遗文创市集

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的举办,让一批优秀的IP和文创产品被发掘,但正如在工作营的探讨中得出的结论:让大家主动接受、喜欢的IP,才能落地、生根、发芽,让其中承载的文化价值得以延续。于是,竞赛评审团从获奖作品中再次挑选了15个文创团队的创意作品打样落地,在“三月三”节日期间,直接呈现于2020年“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五一黄金周旅游推介活动中,并在文创市集上集体亮相,直观呈现创意作品的市场价值,真正实现从设计到落地的突破。

王下乡,隶属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曾经是海南省最偏远、贫困的乡镇之一,但这里有着都市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受不到的山水田园、诗和远方。2018年底,根据省委“百镇千村”工作部署要求,昌江县结合林青提出的策划方案高位谋划,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王下乡打造成“黎花里”文旅小镇。王下乡的自然美景和独特的黎族文化成为两大“王牌”,通过王下乡·黎花里的文旅项目,带动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王下乡的非遗文创市集将民族、野生、小众的元素集聚在一起,从素雅精致的黎纹项链、丝巾,再到黎纹元素碰撞的抱枕、帽子、笔记本、布袋等文创单品,既有趣味性又有实用性,不仅能满足买买买的欲望,还能品味满满的“黎族文化”。这一次呈现出的不只是热闹的文创市集,更是与在地多元的生活方式结合,对黎苗生活方式的传承。市集一经推出便受到外来游客、当地村民的一致欢迎,纷纷帮忙代言宣传,形成口碑传播。

除非遗文创市集之外,在这次五一活动中,还有歌舞恣情的篝火晚会,待客最高礼节的长桌宴,野奢的民宿体验等,可以让到访的人们一次性感受王下乡的自然风光与黎族璀璨的民族文化,展现出当地文旅融合的发展成果,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