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题目:和盛问卷:探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同发展

题目:和盛问卷:探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同发展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以土地整理为基础,怎样通过人地重组、生产要素重构来释放新的发展动能,来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现在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或者城乡协同发展,我认为核心是城乡格局形态的改变。

题目:和盛问卷:探讨乡村振兴和城乡协同发展

文:胡林

和盛家园董事长

天府新兴和盛田园东方项目

首先,和盛家园从十五年以前就开始从事农用地整理和依托土地综合整治的小城镇开发项目,既有成都周边的,也有相对偏远的区域,如资阳绵阳等区域,应该说已经积累了十五年农村一线的丰富工作经验

第二,自2010年成都市统筹城乡的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后,我们重点在成都二圈层东北方向的青白江区福洪镇和一圈层东南方向的天府新区新兴街道(也即和盛田园东方项目所在地)实施了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基础的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的项目,这是两大基地项目,在这两个项目上我们做了非常深度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第三,截至2017年底,和盛家园已依托土地整理项目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开发1500余亩,这个数据大约占全国的10%,约占成都的1/3。因为成都统筹城乡已经十年,关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使用的起步相对较早,一直专注于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整治工作;而全国33个试点县到目前为止也只试点了三年,时间较短、集体建设用地开发规模也不大。

通过多年来对农村土地利用涉及的城乡规划、产业规划以及农民与企业合作模式等问题不断研究学习、不断实践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镇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比如以土地整理为基础,怎样通过人地重组、生产要素重构来释放新的发展动能,来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协同发展,创造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要埋头拉车,也在抬头看路,这要得益于很多专家、智库单位对我们的指导、关心和支持。

和盛家园与专家智库的协作,第一是让我们参与了一些专业板块的课题研究,比如曾参与原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国家土地督查成都局《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成都市国土资源局《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增减挂钩项目效益分析》等课题的研究。我们也主动参与一些重要政策的跟踪和研究。

第二,和盛家园是成都市农委主管的集合乡村经济发展相关专家与企业交流的平台性组织——成都乡村创业发展促进会的会长单位,汇聚了相关人才数百名。乡创会成立于两年前,整合了参与成都市统筹城乡改革的相关专家、多年来在这个领域勇于探索的企业、镇村干部和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专业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和干部等资源,大家也都在不断地讨论探索和研究。

邛崃羊安镇项目

第三,与四川大学绿色创新区域经济学专家邓玲教授联合成立了“成都格润创新科技研究院”,邓老师整合了川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及博士研究生团队,正在进行绿色创新经济方面的系统研究,目前也已经有很多成果。

第四,和盛家园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签订了全国县域经济智力帮扶三十年的长期合作。北大国发院是北大的智库,是由周其仁、林毅夫等老师在1996年发起成立的智库型学院机构,聚合了北大乃至全球的研究资源,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农村建设、土地问题、国企改革、人口政策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诸多重大问题上,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并被政府采纳。我是北大国发院的研究生,有幸得到了城乡土地领域著名经济学家周其仁老师的深度指导。

总体来讲,这几年我们在实践中边做边研究边思考,结合本土实践经验以及北京的专家团队进行研究探索指导,所以实践结合理论研究,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目前我们的宏观认识有哪些?

本轮城乡格局改变是伟大历史进程。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五千年手工劳动的农业社会的历史,这五千年历史孕育了深入骨髓的农业社会文明,就是农耕文明,这是大的背景。跟发达国家不一样,发达国家以前农业多以游牧为主,而我们国家是以种植业为主,形成了定居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西方国家对农业文化、农耕文明的厚重感是不一样的。

我国全面推进工业化的时间相对较晚,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到现在也只有三四十年,跟五千年农耕文化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太短。而发达国家工业化开始得比较早,到目前已经有三四百年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历史。

现在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或者城乡协同发展,我认为核心是城乡格局形态的改变。这个改变我认为是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伟大,就意味着这是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这代人能够碰上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机遇,是能够做一番事业并产生特殊价值的。为什么呢?我们的生产力以前主要是农业,农业所形成的城乡格局,就是前些年比较普遍的农民散居,农民以手工劳动为主,就近劳动,是男耕女织这种小分工的生产方式。这套生产方式遭到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的巨大冲击,而且是不可逆的,当然这也是人类巨大的进步。近代史上的发达国家,也是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后,经济才得到高速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财富。目前中国工业化相对比较晚,高速的发展时间只有几十年,我们认为这是能够做一番事业的。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共识,乡村振兴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是一场必然的变革。这个变革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资本变革,中国历史上从没有过这种变革,而变革中的城乡发展建设就会很多。如果这一轮工业化城市化各种变革在我们这一代人基本完成以后,未来中国就可能就像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城乡发展变化建设会很少。我们这一代很幸运,刚好处在这么一个历史变革时期,各种机遇都比较多。我相信这是伟大的历史进程,一定会记入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www.daowen.com)

之所以说这是极度复杂、认识冲突的变革,是因为农耕文明的历史很长,有几千年,而工业化、城市化的历史却很短。国外发展乡村的历史相对短,但它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间已经几百年了,而我们只有几十年。从时间上来讲,这就是差距。

爱尚商街

从专家学者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和生产力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以前是搞手工的,以农业为主;现在是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服务业为主,那就必然推动生产资源的分配方式要随之改变。如果还是传统农民散居、手工劳动的方式,明显不适合当前城市化带来的二、三产业高度繁荣的发展方向,所以生产资源的分配方式应该改,土地制度也应该要改。涉及乡村变革以后,中国这么大、人这么多,乡村该如何发展,如何能够有新兴产业进去,如何处理好乡村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都是需要关注和研究的。

实际上专家学者主要观察的有两个方向,前面我讲的主要偏发展的角度,以经济学的观念为主,还有很多的专家,是偏社会学方向的,对历史研究比较多。社会学研究比较多的专家,他们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觉得中国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不能在几十年的时间就去改变太多传统的东西。现在我们这一代,很多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然后再到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个过程,这一代的经历是个巨大的变化。从从小饿肚子到集体化劳动,然后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家都能够吃饱饭,到后来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大家能够富裕起来。人的一生经历变化太大,认识冲突很强,存在很多针锋相对、矛盾和冲突,所以有些专家的观点争论很大。

第二个我用监管部门这个词,实际上代表很多行业主管部门,他们站的角度更多从既要发展,又想稳定的角度,是很矛盾。发展就要调结构,必然要触及几千年农耕文明形成的稳定的乡村资源分配方式、乡村治理方式。都希望能够保住农民的地,保护好农民的房,包括农民的权利,又要推动优秀的资本、优秀的企业下乡,但又担心资本下乡对农民利益产生损害,担心社会的稳定问题。同时还有对乡村建设强度的控制、涉及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的资源资产等问题。所以一般也习惯于上面没有命令就不能动乡村的这么一种观点。作为监管部门,他们处于比较复杂的状态和心态中,在发展和稳定之间很难去平衡,所以这个矛盾冲突也很大。

对守土一方的基层政府来讲,现在推动乡村发展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乡村振兴?那是因为乡村衰败、城乡二元矛盾加剧。乡村为什么衰败?因为城市化工业化主要的经济活动、主要的经济增量、主要的人的去向都是在城市。越大的城市,聚集度越高,对大家的吸引力越强,乡村的人在流动,经济活动也在流动,但地方政府是属地管理,有准确的行政区划,跟目前人口流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系也是很明显的矛盾。因为政府管理有以前几千年的经验,他属地管辖的这些人民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户口管理在乡村,春运大潮反映出的流动人口在乡村。平时一半的人可能不在乡村,他们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不在乡村,甚至他孩子的教育,也并不在属地。人口流动、经济活动与行政的区域划分管理,存在守土一方的观念,实际上这个矛盾就很大。

关于乡村资源的调动,在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政府调动资源发展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政府,但是这里面又涉及方方面面的要素,涉及矛盾冲突,也就涉及各种人群的矛盾。

还有我们发现,乡村投入、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地方政府的各种资金投下去,其产出效率往往很难与投入成正比,也很难形成可持续增长、滚动发展的模式,它需要持续的输血,特别是相对偏远的乡村,就算持续输血,也产生不了多大的价值。比如花了300万元修一条路,修好了却没有几个人在走,修路的钱比把农户搬到镇上建房子的成本还要高。

情况复杂的还有当地农民。当地人本应是乡村发展的主人,但年轻人外出打工居多,偏远的土地荒芜情况比较严重,同时还有孩子上学的问题,老人看病的问题,很难解决。我之前就介绍过为什么乡村的人都走了,因为这里挣不了钱,人是跟着钱走的,哪里能挣钱他们就往哪里去。乡村的聚集度低,就业机会少。我跟朋友聊天,经常谈到玩笑的话题,发现了个奇怪的情况,就是中国的女生占比偏少,男生偏多,但在城里面单下来的女生很多,男生反而不多。城里面女生要找到称心如意的另一半相对难,反而男生很紧俏,最早在公司也是这样,我发现我们公司就没有剩下来的优秀男生,只有剩下的优秀的女生。为什么中国男生多女生少,怎么男生反而紧俏呢?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城市化带来的人口流动找答案。我的观察是这样:男生进城立足相对难,女生进城留下相对容易,因为女生哪怕做基础的服务员工作,她能挣3000块钱每月的工资,那么她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就需要对方得有稳定的、能让一家人吃饱饭的工作,得有个小房子。但是要求男生要有个稳定的工作、有个房子,这个标准就高了,符合这个标准的比例就相对少很多。很可能是进城的50%的男生在竞争90%的女生,这是结构性矛盾。去一些偏远的乡村看,农村单身男生比单身女生多得多。成都平原不典型,远的山区就很典型。如果偏远地方的男生不出去,在本地真的会讨不到媳妇。

现在说城市好,但是农民又舍不得放弃乡村,这也存在很多的矛盾。比如大家都知道城市的优点,因为事实摆在那,都往城里面走,但是为什么有很多农民对农村户口、农村土地价值看得极其重?还有很多农村年轻人在城里面干了几十年,辛辛苦苦挣几十万块钱,回老家去建300平米到500平方米的房子,外表很壮观,内部装修很简陋,这种情况很普遍,特别是以前。建完之后来干什么?如果父母在住,他们也就春节回去住。那这些房子未来怎么办?辛辛苦苦一辈子挣的钱就供在那儿了。这里面有很多深度的矛盾,有几千年对衣锦还乡这种传统的向往,也有因为城市留不下,还是要回农村才心里踏实,但是回去以后发现没有事干,挣不了钱。

涉及土地的一些权益,应该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有大量的人口流动,但是大家又舍不得放弃农村户口和农村土地财产,那这些矛盾也是当前一些政策宣传和政策配套之间形成的共同认识。话说土地很值钱,你看在城里面打工的农民,每家人都是分了几套安置房,每家都是几百万,收入都很高,对吧?每天坐着喝茶钱就来了,农民就愿意等着让城市发展到自己的老家,被征用了,就富了,所以一定把它留着,一定把这个资源库守好。所以这个矛盾冲突就很大。目前在农民权益这个上面,现实、理想、情怀之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想象力,矛盾冲突是很大的。

涉及市场。不懂市场资源,对乡村特别是对农村集体土地的认识不够,怎么来用?想进去又不知道怎么搞。现在乡村振兴热,大家都想去乡村,想去深入参与,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或者是怕做。另外,也会遇到政府行政效率的问题。市场资源进去乡村,很多事情离不开政府的行政审批,市场发现没有城市开发那么简单,乡村发展的行政问题就严重影响了市场的积极性。所以从研究的角度,专家学者、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内外,以及农民主体和市场之间,就主要存在这些矛盾。大家都处于一种认识模糊的状态,这些矛盾决定了乡村的发展就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事件。

和盛田园东方爱尚田园的和省城乡书院外景

乡村振兴,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不是单一学科、单一办法可以解决的。简单列了一些,这些都涉及一些具体的操作,涉及区域经济、规划管控、地方财政资金支持、社区治理的历史矛盾等,这是复杂的体系,不是单一的学科、单一的知识面就能够阐释清楚的。

这是全面的社会经济的生态体系,涉及的板块很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在2009年从原来传统的农村土地整治、小城镇开发,升级到做集体建设用地的整治、田园综合体建设,在乡村产业链开发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些问题。我们发现,要把乡村资源盘活,涉及的面很多。所以企业被迫成立了很多专业部门,涉及规划设计、合作机制、土地研究、营销推广全链条。为什么要这样?因为商业模式要成立,资源要盘活,必须要涉及这么多的问题,同时又没有太多成熟的案例和成熟的团队可以用。中国的工业城市化已经有三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有很多的经验和成熟的流程,也有很多专业的单位;但真正的乡村发展时间还很短,所以只能自己不断地去深度探索、学习、研究,它不是单一学科能够解决的。

和盛书院红砖透光天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