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建筑师能够在乡村这一广阔领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这是中国的建筑学最重要的历史机遇之一。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11篇37章内容中,仅有3章属于建筑学领域,即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和人居环境改善,占比很小。各行各业都在参与乡村振兴,但这并不排斥建筑师主导的乡村振兴,反而可能有独特的优势。
除了村庄规划和建筑设计,更主要的是由于互联网传播对乡村产业营销方面的促进,建筑环境、造型及室内的视觉效果变得非常重要,甚至超过建筑功能的实用性,这正是建筑师的优势,互联网以这种方式赋予了建筑学额外的优势。虽然建筑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但建筑业本身的投资占比、物质空间的基础性功能也让建筑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宿舍
美食坊
书店
美丽生活中心
儿童馆
乡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综合性和整体性非常突出。这需要建筑学扩展到全产业链,如EPC(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制度就有利于建筑师控制建造全过程品质并增加小建筑的总营业额。建筑学在综合性、实践性方面有学科优势,很多乡村项目甚至连投资、策划、运营、基础设施、视觉标识、家具用品全部由建筑师执行,这给了建筑师新的机会,也对实践学生的建筑教育有明显的补充作用,甚至可能产生一种新的乡村建筑学。
高岗村的建设就采取了建筑师与当地施工企业联合进行EPC的方式,并由建筑师团队与当地国企合资进行后期的运营。村内所有的设计也由建筑师承担。
高岗村的整体美丽乡村规划由清华同衡规划院承担,其中大量的调研、访谈工作由学生实践完成。村内原有约20栋村民住宅整体长租给当地国企,需要进行建筑改造。清华实践学生中的建筑、艺术专业的学生设计了其中的工作站、学生宿舍、美食坊和咖啡馆的建筑和室内乃至家具、视觉、产品的方案设计,也帮助村民进行了部分农宅的改造设计;参与的10多名96级校友分为6组完成了其余的10多栋建筑改造设计,包括全村的服务站、戏台、展厅、书店、接待中心、书画教室、儿童馆、烧烤店、赋能中心以及两栋民宿。(www.daowen.com)
所有改造设计均基本保持原建筑的外轮廓,对外立面的改造也较为克制,大部分建筑的原有木结构做了较完整的保留。但由于部分建筑最初建造时没有做好结构基础,墙体构造强度也极低,因而对其基础和墙体做了翻建。主要的室内装修也进行了一体化设计,由于其中的5栋由建筑师团队直接运营,对其具体运营功能都做了详细安排。
同时对全村的景观和场地都进行了系统性的重新设计,包括雨污水系统的改造升级。
在整个村内改造的建设过程中,依托前期学生实践和政府民生工作的良好基础,村民给予了较好的配合。施工方面因为设计相对复杂,当地施工班组难以适应,最终通过学生和设计师长时间驻场协助,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建设方和政府对项目高度关注并有较强的主见,对村民、施工队以及工程技术问题都很有经验,建筑师团队考虑到乡村的多元性与当地的主体性,进行了大量协商和修改,最终的呈现代表了多方的意图,总体情况非常复杂细碎,这也是乡村建设的本来特征。
通过基础设施完善、景观环境美化、村内建筑改造,村内环境和建筑基本改造完成并投入使用,单体虽然有较多修改,但尚能符合设计要求。整体环境和建筑群体效果更好,也符合村落混合运转的实际情况,诚实、多元,并不标新立异,但在宏观层面应能经得起长期的考验。
别院民宿
在高岗实践和更长的乡土设计经历中,笔者对乡村建筑的美学也有一些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指出:“大力提升农房设计水平,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但在近年来大量的乡村振兴案例中,也有很多不同的路线。美学本身并没有绝对的高低对错,但不同的美学体系有各自的源流和立场,也有强弱之分。而其源头往往来自于社群组织、经济产业、技术功能等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力量的长期影响。作为建筑师,重要的不是喜欢哪一种审美,而是知道每一种审美从何而来,本质如何,受众是哪些人,不同审美体系之间是何种千丝万缕的关系,并如何共同构筑整个文明的审美生态演化体系。
在面积广袤、历史深厚、地区差异极大的中国乡村,乡村建筑更多承载的是乡土社会的集体认同以及真实的乡村生活需求。忘却个人的风格偏好,积极推广适合的现代建筑材料技术但避免强推其美学风格,真诚地从村民的主体性出发关注其生活质量与成本,让建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植乡村,这些本体因素将会自然生长出属于当地的乡村美学。
本文原刊发于《世界建筑》2021/08
原文题目《乡村振兴中的高岗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