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柯林斯与杰里·波拉斯在写作《基业长青》一书时,对美国长寿企业作过一系列著名的调研,至今仍被津津乐道,他们发现:
高瞻远瞩的公司从内部人才中培养、提拔和慎重选择管理人才的程度,远远超过对照公司,他们把这件事当成保存核心要素的关键步骤。
从1806年到1992年间,只有两家高瞻远瞩的公司曾经直接到公司外面聘请CEO,比率是11.1%,却有13家对照公司直接聘用外人当CEO,比率是72.2%。我们持有资料的高瞻远瞩的公司113位CEO中,只有3.5%直接来自公司外,对照公司的140位CEO中,却有22.1%直接来自公司外。也就是说,高瞻远瞩的公司提升内部人当CEO的可能性是对照公司的6倍。
换句话说,他们发现,在高瞻远瞩的公司加起来总共1700年的历史中,只有4次外人直接接任CEO角色的个别案例。
久负盛名的通用电气CEO韦尔奇,被称为当代公认的首屈一指的企业变革大师。与外界想当然的联想相悖,他不是从外面吸收的“新鲜血液”,而是一名纯正的通用电气人。他研究生一毕业,就进入公司服务。他在通用电气连续工作20年后,才成为CEO,像每一位前辈一样,他也是从通用电气深处崭露头角的。
通过内部晋升保存核心,是卓越企业共同的特质。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自主培养的人才团队作为内生动力,更能适应企业的经营模式,更能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创价值。
苏宁互联网转型之初,在苏宁易购刚刚成立时,一下子从内部各体系抽调出10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是“1200”。当时,这1000多人所面对的是全新业务,但他们是在苏宁文化、苏宁管理之下,训练有素的铁军,在面临新挑战,新问题时,能迅速进入状态,帮助苏宁及时地完成了至关重要的转型。
这1000多名被选用的精兵强将,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呢?简单而言,他们具备苏宁所提倡的“创业、创新、创优”的发展意识和发展能力。
创业,在竞争激烈的今天,需要以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需要以创业的昂扬状态奋斗苏宁当下的事业。
张近东以身作则,现在仍然保留着创业时的工作激情与严格自律。他说创业是一种终身的职业,企业还在发展,对苏宁人来说,还没到享受成果的时候,如果不努力、倦怠,每天只想着安安逸逸的朝九晚五,就一定会被淘汰。
创新,是突破思维束缚,为企业持续注入发展活力。苏宁的发展史既是一部创业史,也是一部创新史,创新是苏宁成功的核心要素。
张近东曾对“1200”说:(www.daowen.com)
创新并不神秘,变革并不困难,关键是要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自觉地观察我们自己每一天的工作、体验工作过程、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分析工作中的得失、判断工作方法的对错,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改进措施和实现途径,我们就会有创新的灵感、变革的源泉。好比一股股细水,最终汇聚成小溪,再流入江河,这就是最好的创新与变革。
郭良,苏宁文创集团苏宁影城公司副总裁。2005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向苏宁投了简历,最终成为苏宁“1200”管培生。
刚加入公司,他便得到参与对接大型战略品牌的业务合作机会。2008年,郭良随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出席德国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展会,并与三星集团高层领导亲密会谈。
14年时间里,他从苏宁一名采购实习生成长为总裁。
对于这个结果,郭良表示这都得益于苏宁成熟广阔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持。“在苏宁,只要你有敢拼会拼的毅力,你便可以获得广阔的平台,甚至和CEO、董事长亲密交流,获得宝贵的经验。”郭良说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30年来,苏宁的发展是张近东“以不变应变、以变应变、以变应不变”思想的具象写照。如果只是因循守旧、没有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苏宁。同时,正是因为有了“1200”,苏宁才会有转型成功的底气和创新的活力。
创优,则是对创新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要建立起结果意识。
张近东勉励苏宁人,苏宁鼓励先创新后瞄准,不代表就是漫无目的地创新、随意地犯错,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创优、创造价值。
绩效管理能够体现出一家企业对员工综合评定的公正性,为企业所重视。苏宁坚持以结果为导向考核员工,建立了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价体系,流于表面的发展、昙花一现的景象都不是苏宁人追求的,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注重效果。人才必须为组织创造价值,苏宁判断人才的标准是为企业贡献的大小,而不是学历、资历或文凭。
目前苏宁已有一大批“1200”,年纪轻轻就身居高层管理职位,这正是苏宁注重结果、大胆提拔的“用才”文化的缩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