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苹果的牛顿:数字助理的开拓者

苹果的牛顿:数字助理的开拓者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先在个人数字助理方面进行尝试的是苹果公司的牛顿个人数字助理项目。在1992年1月的拉斯维加斯消费者电子产品展销会上,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展示了牛顿PDA的样品,首次使用了个人数字助理这一名称,并宣布该产品将在4月进入市场[18]。图11-1 研发耗资巨大的苹果牛顿数字助理1993年8月2日,牛顿PDA最终上市[19]。从1987年项目上马到1993年第一代牛顿个人数字助理产品上市,苹果公司一共在该产品研发上花费了一亿美元。

苹果的牛顿:数字助理的开拓者

最先在个人数字助理方面进行尝试的是苹果公司的牛顿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项目。牛顿项目始于史蒂夫·萨科曼(Steve Sakoman)。萨科曼是1984年被乔布斯惠普挖来负责苹果便携式计算机的开发的计算机人机互动技术专家。乔布斯被迫离开苹果后,萨科曼的便携式计算机项目也被取消。一开始他想离开苹果,但被苹果的技术总裁让-路易·加西(Jean-Louis Gassée)挽留,并受命研发一种革命性的新计算机来配合时任总裁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的公司策略。

萨科曼和他的研发小组经过研究提出开发一种跟A4打印纸大小差不多的掌上电脑,并以苹果公司最早的计算机商标“在苹果树下的牛顿”命名。但这一目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的限制下难以实现。萨克曼的研发小组虽然设计出了该计算机的最初版本,却需要三个微处理器来驱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该版本还包括价格昂贵的LCD显示器硬盘以及通过红外线上网的网络适配器,成本预算高达6000美元。除了硬件的成本昂贵以外,在软件方面牛顿项目也面临很多挑战。由于计算速度的局限,开发小组在手写字迹的识别方面一直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直到1989年,一个研发人员在莫斯科出差时得到一个俄罗斯神秘程序员提供的代码才得以完善。

1990年3月,因为苹果总裁斯卡利坚持走高价路线,苹果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在和康柏以及戴尔等新兴计算机公司的价格竞争下大幅下降,斯卡利面临巨大压力,技术总裁加西不得不辞职来做替罪羊。加西离开后也带走了萨科曼,于是牛顿项目面临严重挑战。加西走后,史蒂夫·斯布林德(Steve Splinder)成为苹果公司新技术总裁。当苹果公司在开发牛顿PDA时,公司内的另一个研发小组也在同时开发名为“口袋水晶”(Pocket Crystal)的智能手机产品和相应的操作系统。斯布林德于是派苹果的人机界面资深专家拉里·特斯勒(Larry Tesler)来研究一下是否需要继续牛顿项目。

尽管这时牛顿PDA的设计生产成本已经达到8000美元,但特斯勒在看完后还是对该计划给予了全力支持,并敦促研发小组将该产品演示给苹果总裁斯卡利看。斯卡利看完该产品的演示后非常满意。于是牛顿项目不但没有被取消,反而正式提升为苹果主要开发产品。口袋水晶项目则被苹果公司分离出去成为后来的通用魔术公司(General Magic)。口袋水晶项目负责开发操作系统的苹果雇员安迪·鲁宾(Andy Rubin)也随后从苹果公司离开加入到通用魔术。通用魔术公司虽然在1995年成功上市却因为当时的智能手机市场还没有成熟,最后被微软收购。鲁宾后来创立安卓公司,开发了智能手机的开源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成为15年后苹果公司移动平台最大的竞争对手。

由于牛顿PDA的人工智能系统设计复杂,在工程师皮塔德和加瓦里尼的建议下,苹果公司将原先使用的由AT&T提供的Hobbit微处理器改为使用由英国橡果计算机公司设计的ARM芯片,并为此与橡果计算机公司共同投资成立了安谋。虽然ARM芯片比原先的Hobbit快得多,但仍然无法满足牛顿软件编程语言的需求,于是原先的编程语言Ralph的功能被大幅削减,以满足性能要求。到了开发后期,由于编程语言的效率受限,苹果公司彻底放弃了Ralph编程语言,这使得很多应用程序不得不被重写。

在1992年1月的拉斯维加斯消费者电子产品展销会(CES)上,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展示了牛顿PDA的样品,首次使用了个人数字助理(PDA)这一名称,并宣布该产品将在4月进入市场[18]。牛顿PDA(见图11-1)的出现受到了媒体的好评,一度成为业界模仿的对象,引来了不少竞争对手,其中包括从苹果独立出去的通用魔术、微软以及英国的阿姆斯(Amstrad)。阿姆斯的PDA尽管在功能上没有牛顿PDA先进,后来却比苹果领先一步以较低的价格推出了类似的产品。

978-7-111-50777-2-Chapter11-1.jpg

图11-1 研发耗资巨大的苹果牛顿数字助理

1993年8月2日,牛顿PDA最终上市[19]。从1987年项目上马到1993年第一代牛顿个人数字助理产品上市,苹果公司一共在该产品研发上花费了一亿美元。但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由于受到当时硬件和软件的限制,尤其是微处理器性能的局限而无法满足理想的设计要求。接下来的1993年到1996年,随着PC对市场的绝对性垄断,苹果公司经历了发展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情形直到1997年乔布斯重返苹果公司才得以扭转。牛顿PDA并没有给苹果公司带来预期的利润。由于牛顿是斯卡里执掌苹果公司时创立的项目,当乔布斯重返苹果后就果断地停止了牛顿PDA的研发和生产,为该产品画上了句号。

1992年,在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销会上出现的牛顿PDA虽然没能打开市场,却引发了PDA市场的竞争。微软开始了代号为“飞马”(Pegasus)的视窗CE操作系统的开发,试图像控制个人计算机市场那样来通过CE操作系统控制正在形成的PDA和其他智能掌上电脑市场。与此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国,许多创业公司也开始研发PDA和具备PDA功能的手机,包括英国伦敦的一家靠开发软件起步的赛安公司(Psion)[20]

赛安公司沿袭了传统计算机公司的垂直整合产品发展策略,通过软件应用起步后,在1984年研制出赛安个人助手(Psion Organizer)掌上电脑,希望通过这一产品进入计算机硬件市场[21]。1986年成功推出第二代赛安个人助手后又进行名为SIBO的多任务16位PDA操作系统的开发并在1993年向市场推出了基于该操作系统的第三代赛安个人助手赛安系列3(Psion Series 3)[22]。赛安系列3的成功让赛安公司的工程师们开始思考如何开发下一代PDA,并且把软件系统目标定位在了32位操作系统上,这就是EPOC项目。1994年12月赛安的工程师考林·迈尔斯(Colly Myers)等三个人开始设计新操作系统的内核,并在1995年夏天开发和测试成功。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IBM和苹果公司这样的采取垂直整合产品策略的公司正经历着穷途末路,大行其道的是微软和英特尔所代表的水平整合,也就是通过占领计算机产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来主导市场竞争的方式。水平整合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产品以授权使用的方式来扩大市场。另外90年代初的欧洲正经历着诺基亚在手机通信领域的迅速崛起和新的数字移动通信标准GSM的流行。赛安的创始人大卫·波特此时已经预见到具有电话和通信功能的PDA,也就是后来的智能手机的市场前景。不过他需要决定是通过垂直整合还是选择水平整合的策略来进入这一市场[23]

考虑到水平整合在节省研发成本方面的优势,波特把EPOC授权给其他公司使用的可行性问题交给赛安的硬件总工程师马克·格莱顿(Mark Gretton)来考虑。作为波特左膀右臂的格莱顿虽然也认为这一思路可行,但是却没有实际经验。恰好这时通过公司另外一个工程师的介绍,波特认识了刚刚把自己的软件公司卖掉的企业家斯蒂芬·兰德尔(Stephen Randall)。后者和格莱顿一起为赛安公司提出了将公司一分为三的策略,也就是将软件部门、硬件部门和专门给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的部门分割成三个独立公司。这一提议一开始遭到了以工程师为主的赛安管理层大部分成员的反对。只有当时正在伦敦商学院读MBA的市场部经理尤哈·克里斯滕森(Juha Christensen)对这一方案表示支持。虽然公司董事会一度也表示反对这一方案,但后来还是决定将公司分拆。

分拆后的软件公司成立了一个小组来研究新操作系统的授权问题。小组起初把合作的目标定位在诺基亚上。诺基亚公司是当时在智能手机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它在1991年就申请并获得“可携式个人计算机和移动电话设备”的智能手机专利,在1996年推出了将GSM 通信技术和PDA功能相结合的通信者9000(Communicator 9000)智能手机[24]。另外,赛安公司和安谋公司在1994年11月曾经联合向诺基亚公司提议共同开发一款将移动计算机和手机结合在一起的设备。赛安公司负责提供操作系统,安谋公司负责提供微处理器的设计。诺基亚当时对这一提议表示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两年多考虑后,在1996年12月派人访问了赛安公司的伦敦总部,并在1997年1月达成在未来的通信者系列中采用赛安的EPOC操作系统的初步意向[25]

正当一切都按照计划进行时,却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波特在1998年4月提议下一代塞安PDA设计中放弃EPOC系统,转为采用微软的CE操作系统。原来微软公司从1995年开始飞马项目时就订购了几百部赛安系列3 PDA把它们分发给微软工程师分析,作为PDA的未来趋势样板,随后微软在1996年推出了32位CE操作系统。与赛安的EPOC系统相比,微软CE系统在性能和耗电量方面并不占优势,但是凭借着微软1995年在计算机市场如日中天的实力和影响力,卡西欧等大公司纷纷与微软签订了CE系统的合作协议。1997年赛安将32位EPOC正式推入市场后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但是却因为媒体缺乏关注而无法打开市场。面对着微软有可能用CE很快统一PDA操作系统市场的威胁,波特才产生了在下一款赛安PDA系列中采用微软CE的想法,希望在采用CE后通过硬件方面的优势来参与竞争。

波特的想法遭到了公司其他人的反对,因为赛安PDA的优势在于软硬件的紧密结合。根据赛安工程师自己的测试,当把CE安装在赛安的PDA上后,其耗电量是安装EPOC系统的4倍,所以如果赛安PDA采用微软的CE系统,将失去很多优势。面对董事会其他人的抵制,波特给了和赛安软件公司的代表60天的时间来为EPOC寻找出赛安以外的新客户,如果找到,就取消跟微软的合作。

在这一紧要关头,公司分拆后加入赛安软件的兰德尔和克里斯滕森同其他两个公司主要人员组成了一个四人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客户搜寻工作。当时还在利用业余时间读MBA的克里斯滕森提出了刚学到的一个策略,这就是联合数家企业共同利用EPOC操作系统平台来开发一个智能手机新市场的想法。他们于是联系了诺基亚和爱立信,提出将EPOC操作系统分离出来,作为赛安的知识产权和这两家公司共同投资,联合成立一个新公司,用EPOC软件作为大家的共同操作系统平台,在此基础上,利用诺基亚和爱立信的手机市场优势,再联合其他移动设备公司,开发智能手机的新市场。

同样感到微软的CE系统威胁的诺基亚显然对这一提议感兴趣,于是诺基亚和爱立信在1998年4月7日派代表访问了赛安公司,正式确立了合作关系。一个月后,诺基亚、爱立信和赛安三公司领导者在诺基亚公司进行了会谈,敲定了合作细节,为了保密他们决定暂时不通知当时手机市场的另一个重要公司摩托罗拉[26],而是等一切商议好后,再通知后者,然后把后者也拉进合作项目中。面对可以同时和世界上三大手机公司合作的前景,波特改变了原来对微软的畏惧。他招聘来的金融顾问对新公司的市场价值的评估达到一亿英镑。6月17日新公司准备宣布成立前两天,兰德尔通知了摩托罗拉公司这一消息,并给对方48小时的时间决定是否加盟。

摩托罗拉同意了加盟,不过摩托罗拉的半导体分部要求EPOC能够在其基于简单指令集的32位微处理器M-Core上运行,并将这一决定写进新闻发布会相关文件中[27]。于是正式成立的日期推迟到了1998年6月24日。在这一天名为塞班(Symbian)的新公司正式成立。诺基亚的副总裁将这一消息通知给微软的盖茨后,盖茨表示非常不满意,但木已成舟。这一事件为15年后微软用特洛伊木马计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收入囊中埋下了伏笔。

新成立的塞班的管理层由两部分组成,其中董事会由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的相关人员组成,波特在里面担任名义董事。而公司运作管理则全部由赛安的人员组成,其中包括担任董事长的迈尔斯,还有兰德尔、克里斯滕森等人。换句话说,塞班的董事会成员全部是塞班产品的用户。这一组织方式和诺基亚在其中的主导地位给后来几年塞班的产品开发和推进造成了重大的负面影响。

塞班成立之初,在计算机和移动通信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尽管塞班从未上市,当时的金融分析人士对其估值却一度高达110亿英镑。塞班也与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等公司签订了协议,以每部智能手机5英镑和通信器10英镑的价格将塞班操作系统,也就是EPOC,授权给这些公司使用。(www.daowen.com)

塞班总裁迈尔斯把研发用户界面作为塞班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因为未来的智能设备主要是用户与系统界面的互动,以及各种基于系统之上的应用程序的开发。前者将吸引用户使用,后者将为塞班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但是为一个企业联盟开发用户界面意味着需要满足联盟成员的不同要求,于是塞班的管理团队决定开发6种用户界面来满足各自的需求,但是这一计划由于技术不成熟、成员公司在发展策略上的顾虑和市场大环境的恶化这三方面的原因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28]

在技术方面,塞班面临来自不同硬件和软件组合的双重压力。当时为诺基亚手机设计和生产芯片的主要是得州仪器公司,爱立信的芯片合作伙伴则是美国加州的VLSI公司,摩托罗拉当时有自己的芯片设计和生产部门。所以塞班要兼顾来自三个不同芯片生产商的技术细节问题。得州仪器和VLSI设计出的芯片有很多细节错误使得塞班不得不通过软件方式来修正这些错误带来的影响。设计有效的用户界面需要一套统一的基础构件,而塞班的6种不同的界面因为要求不同而无法用统一构件来实现[29]。另外,每一个公司的手机都需要与塞班操作系统进行耦合(Base Porting),所以塞班需要根据每一个型号的手机的硬件设置来进行软件的配置[30]。更糟糕的是,诺基亚等公司要求塞班将系统耦合的软件部分保留不开发,而由它们的公司自己开发,这给塞班操作系统留下了很多软件空洞,结果给使用塞班的其他公司造成了困难,成为塞班系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严重问题。

在公司策略方面,诺基亚在促成塞班联盟后不久就意识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与迈尔斯一样,诺基亚的管理层也意识到未来的智能手机主要是依靠界面平台来与用户产生互动,所以如果让塞班来全面掌控诺基亚的智能手机界面的话,那么塞班对未来移动市场的影响力将逐渐超过诺基亚。尽管诺基亚是塞班的股东之一,但是真正的权力将被赛安公司所掌握。出于这一顾虑,诺基亚开始拖延塞班在建立跨公司的统一界面方面的努力,并在诺基亚内部悄悄开发了另一套智能手机的界面系统S60。

如果说技术和策略的困难只是暂时的话,市场大环境的恶化则是无法逾越的发展障碍。1998年塞班刚成立时,正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泡沫膨胀时期。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泡沫开始破裂。2001年整个计算机和信息市场出现萎缩,消费者花几百美元购买智能手机这类新产品的市场前景出现低迷。此时电信商们已经花费了上百亿美元在第三代通信标准(3G)的基础设施配置上。本来期望通过智能手机的新市场来创造利润的诺基亚、爱立信、索尼等公司只好推迟了智能手机的研发和生产计划。爱立信甚至选择了逐渐退出智能手机市场的策略[31]。这一大环境因素再加上前面两个内部因素使得以塞班为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的出台一再推迟。

就这样在塞班公司成立4年后的2002年,第一部以塞班操作系统为主的智能手机诺基亚通信者7650才上市,而且这部手机的界面采用的是诺基亚后来自己开发的S60界面。尽管经过了很多波折,2002年后的塞班终于开始逐渐成为智能手机市场的主要操作系统之一。最终根据使用厂家的界面不同出现了三个主要版本。其中诺基亚、韩国三星和韩国乐金的手机使用的是S60界面的塞班版本,索尼爱立信和摩托罗拉使用的是从塞班独立出来的石英界面演变成的UIQ界面版。而富士通和夏普日本公司使用的是日本移动通信网公司开发的MOAP(S)开源界面版。所以尽管塞班到2010年为止一直是世界上市场份额最大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却从没有形成自己的用户界面系统。

塞班操作系统随着苹果智能手机iPhone在2007年的问世而开始走向衰落。诺基亚在2008年6月收购了塞班公司,将塞班软件变为开源软件,然后将塞班公司重新注册为非营利的塞班基金会,而三大界面的拥有公司也纷纷将界面代码提供给塞班基金会作为免费软件使用,试图在此基础上开发完整的塞班系统来与苹果公司对抗。2010年2月整合后的塞班操作系统以开源软件的形式正式上网,不过这时已经大势已去[32]

在智能手机方面除了前述的赛安等欧洲公司的努力外,美国的高科技市场也出现了一些试图进入移动智能领域市场的公司。这些公司也是从研发个人数字助理入手,其中第一个全面打开大众用户市场的并不是在技术上占优势的公司,而是最了解用户需求的公司,这就是1996年4月上市的奔迈(Palm)[33]

奔迈从产品创意到进入市场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但它的发明人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的准备工作却长达15年。霍金斯1979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并获得电子工程专业学位。毕业后他在英特尔工作了三年,因为对公司主要根据年龄来晋升的条件不满意而跳槽到了硅谷的一个专门研制微型计算机小公司GRiD。在GRiD工作期间,霍金斯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研究如何模拟大脑认知上。他边读理论边编写模拟大脑认知的软件,试图设计一种可以模拟人脑的计算机。在GRid工作了4年后,在妻子的劝说下他决定申请在硅谷附近的斯坦福大学或者是伯克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样可以更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课题。最终,伯克利大学的生物物理专业接受了他的申请。在随后的三年时间里,他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关于大脑智力产生的理论[34],但由于找不到教授愿意做他的导师而不得不在1988年放弃学业,离开伯克利大学。不过在伯克利大学学习期间,他通过研究神经网络模式识别开发出了一套可以识别手写笔迹的算法,并取得了专利。他给这一算法起名为“PalmPrint”。这一算法成为后来他创立奔迈的基础。

离开伯克利大学后,霍金斯为了谋生重回GRiD,通过授权给GRiD他的手写笔迹识别专利,霍金斯成为公司的研发副总裁,负责手写识别硬件和软件产品的开发[35]。一年半后,霍金斯的研发小组开发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套以手写识别为基础的计算机GRiDPad。尽管GRiDPad庞大臃肿而且速度慢,它的出现却引起了包括IBM、NCR、NEC、三星在内的大公司的关注,这些公司纷纷表示要推出类似产品。硅谷的凯鹏华盈投资7500万美元创立了GO公司,试图一举成为这一新领域的领导公司。苹果公司的斯卡利则继续投入大笔资金在牛顿项目上,并在1992年1月给这种微型计算机正式起名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tant,PDA)。

1992年1月雄心勃勃的霍金斯离开了GRiD开始了自己的创业。通过硅谷的两个创投公司MPAE和萨特希尔(Sutter Hill Ventures),他获得了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再加上从GRiD的母公司坦迪获得的30万美元,他和几个合伙人一起成立了奔迈公司。

公司创立不久,他通过投资人的介绍结识了当娜·杜宾斯基(Donna Dubinsky)[36]。霍金斯与杜宾斯基一见如故,两人的密切合作成为奔迈最终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包括奔迈在内的数家宣布推出PDA的公司纷纷加快进度,试图最先推出自己的PDA产品。1993年8月苹果公司最先推出了牛顿PDA,但很快因为其功能的复杂和书写识别技术不过关而受到了市场的批评。两个月后霍金斯的团队推出了同样功能复杂,而且售价高达700美元的Zoomer PDA,也成为失败产品。随后,惠普、夏普、GO和东芝推出的类似产品都没能打开市场。1994年年末,尽管创投公司已经向PDA市场投入了将近10亿美元的资金,却没有一款能够吸引大众的PDA出现。GO在1994年破产关门。苹果公司仍然继续推出新的牛顿系列产品,但购者乏陈。

面对这一局面,奔迈公司开始对购买了Zoomer PDA的用户做了深度的市场调查。通过调查,他们发现这些购买Zoomer的用户基本都已经有了个人计算机,他们购买Zoomer的主要目的是将其作为个人计算机的辅助设备,并不想用PDA取代个人计算机,而是取代纸张。他们希望PDA能够方便地与计算机之间交换数据,而且简单实用。这些发现对奔迈的霍金斯等人当初设计PDA的理念大相径庭。显然PDA用户根本不需要他们的PDA具有强大的计算机功能,也不需要发送传真和打印,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与计算机实现数据同步,而且能够暂时保存和提供信息的一个简单工具。

霍金斯在这段时间还另辟蹊径对处理手写识别的计算瓶颈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对当时的PDA而言,手写识别的处理速度是导致系统反应慢的一个主要屏障。因为每一个人的笔迹不同,所以识别软件需要通过复杂的计算才能准确地做出识别。而PDA所使用的微处理器因为能耗的限制,无法提供相应的运算速度,导致了当时所有PDA对手写识别的反应速度慢的问题。于是霍金斯采取了逆向思维。这就是给用户规定一套简单但是统一的类似于速写的字母书写规则,这样用户可以通过这一规则,快速输入字母。根据书写规则写出的字母可以让PDA迅速地确认,从而提高反应速度。于是霍金斯通过不断的实践,编写了一套由26个字母和主要符号组成的书写规则以及相应的识别软件,并将其起名为Graffiti。霍金斯的想法起初受到奔迈的其他开发人员的怀疑,不过当这些人把这套软件给家人和朋友试用后,发现他们很快就掌握了。于是大家同意采用这一方案来设计新一款PDA。随后霍金斯又在系统的简化上费了一番心思,将不必要的功能全部去掉,只选择了日历、通信录、工作清单和记事本4项功能,最后这款使用普通7号电池并且可以塞进上衣口袋的新PDA的售价被定为300美元。

1994年8月,奔迈公司设计出了新PDA的原型,但这时公司流动资金已经出现了紧缺。霍金斯和杜宾斯基虽然通过现金加股份的方式吸引了一批硬件商合作生产出了这一产品,但是随后而来的市场营销所需的500万美元的资金没了着落。杜宾斯基前后联系了40多家投资公司,但没有一家愿意再投钱进来。1995年年初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杜宾斯基偶然发现了一批潜在投资者的名单,并在上面找到了当时通过制造调制解调器而获得市场成功的美国机器人公司(U.S.Robotics)。总部位于芝加哥郊区的美国机器人公司正准备驻足硅谷,该公司的业务发展副总裁对奔迈的新产品非常满意,一口答应杜宾斯基500万美元投资的要求,并同意两星期内在硅谷见面商讨合作事宜。等到双方第二次会谈时,美国机器人公司正式提出收购奔迈,并最终以价值4400万美元的公司股票收购了奔迈,奔迈的新产品也有了一个名字“领航者”(Pilot)。奔迈领航者在1996年上市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第一款正式为大众所接受的掌上电脑(见图11-2)。一年后美国机器人公司被三联公司以78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奔迈领航者也成为拥有5000多名第三方程序开发人员和200多家硬件附件开发商的平台。

978-7-111-50777-2-Chapter11-2.jpg

图11-2 奔迈领航者成为1996年最流行的掌上电脑

奔迈领航者的成功引起了微软的注意。1998年1月,微软宣布以视窗CE操作系统为平台,正式进军掌上电脑产业,并给其产品起了一个与奔迈相似的名字,掌上电脑(Palm PC)。在奔迈的抗议和诉讼下,微软最终将其改名为口袋电脑(Pocket PC)。

虽然领航者取得了市场的成功,霍金斯、杜宾斯基等人却选择了在1998年年初离开了三联公司,创立了一个新公司Handspring[37]。霍金斯等人离开后,三联在1999年将奔迈独立出来,并推出了具备无线上网功能的Palm VII。2000年3月1日,奔迈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每股价格达到95.06美元,但随之而来的互联网泡沫破裂使得奔迈的股票在一年后跌到了不足原来的10%[38]。2003年,奔迈收购了霍金斯等人后来创立的Handspring。但这时奔迈系列已经不再是市场上唯一受青睐的掌上电脑品牌了,因为从手机领域杀出的一款结合掌上电脑功能的移动智能产品开始席卷整个北美市场,这就是来自加拿大的黑莓手机(BlackBerry)。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