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析信息食物链现象:网络比价购物中介服务的兴起

探析信息食物链现象:网络比价购物中介服务的兴起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艾祖奥尼的“信息食物链”的概念并不是伴随网络旅游中介的出现而产生的,他所指的主要是当时正在流行的网络比价购物中介服务。

艾派迪和旅游城这些20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万维网出现的旅游中介是通过摄取和处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的全球分销系统的数据来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后来稍晚出现的奥比兹也是从各大航空公司的数据库里获得数据后通过整理来提供服务。这种电子商务信息系统里通过提取处理其他信息系统的数据来产生新服务的现象被称为“信息食物链”。

1996年,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奥闰·艾祖奥尼(Oren Etzioni)在美国人工智能年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信息食物链”的概念,他把当时的索引擎门户网站比喻成互联网食草动物,因为这些网站直接获取最基本的互联网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然后他提出互联网时代已经进入“食肉动物”的发展阶段,这就是专门对这些搜索引擎所处理过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搜集网站加工过的信息进行处理的新型软件智能代理服务[90]。艾祖奥尼的“信息食物链”的概念并不是伴随网络旅游中介的出现而产生的,他所指的主要是当时正在流行的网络比价购物中介服务。

最早出现的网络比价购物中介服务是台湾二代移民邱泽堃研发的KillerApp.com。1993年,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邱泽堃在帮其父亲的加州泛美出版公司升级计算机系统寻找合适的计算机硬件时,发现不得不翻查上百本计算机零件的零售商品目录和杂志来查找和比较价格,非常不方便。于是他把这些杂志的商品目录一张张撕下来,然后把零件名称、规格和不同杂志提供的价格全部输入到自己设计的数据库里,这样比较起来就方便多了。后来随着万维网技术的普及,很多计算机零售商在网上设立了简单的商品目录网页,邱泽堃就编写了一个网络搜索程序自动地将这些网站标明的价格收集起来,然后存储到自己的数据库里。1995年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正随着成立不到一年的雅虎所获得的300万美元融资的传奇而逐渐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是台湾移民的雅虎创始人之一杨致远的成功也引起了邱泽堃的注意。于是他也在1995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和KillerApp.com的域名,开始通过万维网提供对计算机零件价格的搜索服务,这使邱泽堃成为网络比价购物中介领域的最早创业人。他的软件中介通过不停地搜索各类网站,平均每天有150个价格更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网站就拥有了50万用户。这些用户每个月访问KillerApp.com网站1400万次,给他网站涵盖的360多个商家带来15万个销售点击。

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邱泽堃先后为他的网站进行了两轮融资,投资人包括王永庆的两个女儿。KillerApp.com的流行引起了通过它吸引顾客的计算机杂志出版商们的注意。1998年,拥有《个人电脑》(PC Magazine)的出版商兹夫·戴维斯(Ziff Davis)向邱泽堃出价,试图收购其网站和服务。大概是因为出价过低,邱泽堃拒绝了收购要求,并同时开始了与其他潜在收购公司的谈判。通过与微软、德意志银行、雅虎、科技资讯网(CNET)、Excite、Lycos以及因托米等当时主要的门户网站的谈判,邱泽堃最后决定将KillerApp.com以50万股科技资讯网股票的价格(当时的价值为2千万美元)卖给了科技资讯网公司,他随后负责该公司的商业服务工作,不过不久就移居香港

KillerApp.com并不是当时唯一的比价购物网站。1995年当邱泽堃在扩展他的KillerApp.com网站服务时,得克萨斯州的圣安东尼市的一个头脑敏锐的西裔美国人麦克·塞斯(Michael Garces)也产生了开发比较购物服务的想法。不过他的市场进入方式比邱泽堃更加灵活。他没有编写网络搜索器去主动搜寻价格信息,而是建立起一个网上价格输入系统,让计算机部件零售商通过他的网站提交价格信息。赛斯的这一服务吸引了很多小计算机零部件零售商。他给自己创立的网站起名为Pricewatch.com,成为互联网上第二家价格比较网站。塞斯一直很低调,他既没有将网站卖掉,也没有扩展生意和上市,而是一直将这一服务以当时的规模延续到如今,成为电子商务领域为数不多的仍在运营的早期电子商务公司。

邱泽堃和塞斯的比价购物服务虽然从一开始就非常成功,但是却没有引起主流媒体过多的关注。倒是作为美国五大咨询公司之一的安德森(Andersen Consulting)在1995年的一次比较购物的实验服务吸引了更多的媒体关注。

1995年年初,安德森的电子商务研究人员发现当时遍地开花的电子商务零售网站有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像亚马逊那样投资巨额到网站的界面设计和产品信息提供上,试图用这种方法来吸引顾客访问,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另一种策略是靠薄利多销的低价来吸引客户,这类网站往往只采用最基本的网页技术,靠低价赢得客户,并没有投资太多到网站建设上。但是考虑到人们可以轻松地在不同网站之间转换和比较价格,一部分顾客很有可能会通过亚马逊这类网站了解了产品的详细信息后,直接到价格比较低的其他网站去购买。如果这种行为很普遍的话,那么亚马逊这类高端网站将无法生存。为了研究这种情况是否存在和有多少人会采取这种策略,安德森的几个研究人员做了著名的“找便宜实验”(BargainFinder Experiment)。他们首先开发了一个简单的价格比较网站,专门搜索和提供来自8个网上音乐CD零售商店的CD价格信息。只要用户输入歌手或者是唱片的名字,该网站就可以搜索这些商店,进而提供价格信息。用户在比较价格后可以点击其中任何一个商店的链接,直接到该商店购买查找到的唱片。1995年6月30日该实验上线后,收到了包括《华尔街日报》在内的各大媒体的关注。网站的访问量从最初的每天2000多人次到8月实验将要结束时的7万多人次。在抽样调查的9417名用户的点击分析中,他们发现其中有90%的用户选择了价格最便宜的网站,8%选择了第二便宜的网站,2%选择了第三便宜的网站。其中选择第二便宜价格网站的用户中有很多是在点击了提供最便宜价格的网站之后返回的。整个实验中有4200名用户接受了网上调查的邀请,回答了这些实验者迫切想知道的问题。其中有47%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愿意因为零售商提供额外的产品信息和网站特色而多付钱,29%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多付钱但是不超过1美元,7%的用户表示愿意多付10%~15%的商品价格,只有6%愿意支付零售商所要的合理溢价。当问到是否会使用比较购物网站来进行网购时,有10%的用户表示一定会,39%表示经常会,44%表示偶尔会,7%表示永远不会。

如果说用户对比较购物的态度比较一致的话,网络零售的商家态度则存在分歧。首先有不少网络零售商看到了这是一个吸引顾客的好机会,所以先后有6家没有被加到实验中的音乐网店联系安德森的研究人员,希望把它们的网站也加进去。因为时间比较紧迫,所以研究人员挑选了其中的一家加到了他们的实验中。而他们原先搜索的7家网站中,只有一家表现出比较积极的合作态度,还有三家持中立态度,另外三家干脆挡住了他们的价格搜索引擎的访问。这最后三家中包括曾经流行一时的日前唱片公司(CDNow)。该公司的创始人杰森・奥里姆(Jason Olim)认为该实验带来的太多的搜索,妨碍了网站服务其主要客户。另外,他们的网站服务是整个用户体验的重要一环,他们不想只跟其他网站在价格上竞争。奥里姆的反应显然在安德森的研究人员的意料之中[11]。安德森的实验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人们,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使用价格比较方式来购物。用户是否使用价格比较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可支配收入以及所购买商品的价格范围决定的。

网络零售业中价格并不是消费者唯一需要比较的信息,当面对成百上千的网络零售商时,许多网购顾客首先需要做出决定的是从哪一家购买。而这一决定和这些商家的信誉有着直接的关系,于是围绕着商家信誉这一信息,另一个数字中介在1996年出现了,这就是Bizrate.com。

Bizrate.com的主要创始人是伊朗移民法哈德·莫希特(Farhad Mohit)。莫希特1991年从加州洛杉矶大学毕业后在安德森咨询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1995年去了沃顿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96年1月,他和另外两个同学—黎巴嫩裔的亨利·阿西里(Henri Asseily)还有大卫·夏勒(David Schaller)一起为一次课堂作业编写了一份80页的电子商务商业计划。这份计划的核心创意是为网上商家的信誉进行评估然后提供给用户使用[12]。不过任课的教授显然并不十分欣赏这份作业里面的创意,只给了他们相当于C的成绩。倒是有一个商学院的教授非常欣赏他们的创意,这就是大卫·鲁宾斯坦(David Reibstein)。他不仅肯定了莫希特的想法,还投资了他们后来的公司,并且担任了公司顾问

1996年6月从沃顿毕业后,莫希特回到洛杉矶准备根据计划创业。当时和他一起编写这份计划的同学—计算机编程高手阿西里和夏勒也跟随而来,他们和教授鲁宾斯坦一起投资了22万美元作为创业资金,然后利用莫希特父母住宅的一个空房间作为公司总部,成立了BCE(Binary Compass Enterprises)公司。1997年,他们公司的Bizrate.com网站正式上线,成为第一个评估网络商家信誉的服务。通过通宵达旦地开发软件和做消费问卷调查,Bizrate.com很快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访问量。1998年,他们雇用了第一个员工。同年4月,公司获得了4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在盈利模式方面,公司80%的收入来自通过收集的信息而整理的研究报告,购买这些报告的包括麦卡锡等咨询公司、需要了解商家信誉的信用卡公司和各类进行市场研究的商家。除此之外,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将问卷服务以授权的方式提供给其他公司使用的授权费用和用户从他们网站点击到商家的网站的中介费用。

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1999年他们将公司更名为Bizrate.com。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互联网圣诞节销售热季,他们在10月推出了比价购物的搜索引擎,使用户可以一边搜索商品的价格,一边比较出售该商品的各个商家的信誉和其他信息。他们在全国范围的电视上播出了广告“Don’t Get E-Screwed”,来提醒用户在网上购物时使用他们的商家声誉信息,这一宣传使得他们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吸引了1500多家网络零售商的加入和3300多个商家使用Bizrate提供的用户调查表来收集用户意见。尽管由于基础设施的薄弱,1999年的圣诞销售期间很多网络零售商没能按时配送顾客的订单,但是对Bizrate这种中介商业模式来说,这是只赚不赔的生意。

2000年5月,Bizrate在比价购物的基础上参考了几年前Overture搜索引擎使用的点击搜索信息付费的方式,推出了比价购物的“点击付费”(Cost-Per-Click)商业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当用户使用Bizrate提供的比价信息做出决定从某一个商家购买某件商品并点击该商家的链接后,该商家就会根据商品门类的不同支付给Bizrate从几美分到几美元不等的中介费用,该模式很快成为其他提供比价购物服务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

2000年3月,Bizrate获得了5千万美元的第二轮风险投资,使得这个成立不到4年的公司的价值达到5亿美元。此时,莫希特他们已经把目标定位在了扩大比价购物方向上。2002年,Bizrate第一个采用笑脸来表示商家信誉。2003年,Bizrate更新其比价购物系统和搜索引擎,实现了可以将上千家网站的多达一亿多件商品进行索引以方便用户查询。在做好了这些准备工作后,Bizrate公司在2004年10月将比价购物服务从原来的商家信誉评定业务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一个新的比较购物网站品牌,这就是Shopzilla.com。同一年Shopzilla.com开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同时提供比价购物服务[13]

莫希特并不是唯一将比价购物模式做大的企业家。1996年的互联网网页内容已经在以指数速度增长,雅虎因为能够通过分类技术帮助互联网用户从这些内容中寻找需要的信息而一跃成为门户网站。不过互联网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来收集和整理分布在不同网站上的信息,然后展示给用户使用。比价购物只是其中的一种,在这之上的是一种能够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技术,这类技术的实现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和敏锐的逻辑编程能力,还需要对数据库技术的灵活掌握。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研究数据库的两个印度裔博士生成为第一批关注这一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硅谷企业家。(www.daowen.com)

凡基·哈里那亚安(Venky Harinarayan)和阿南德·拉贾罗曼(Anand Rajaraman)是本科毕业于同一个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的师兄弟。他们先后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系的博士学位,师从数据库领域的专家杰弗里·乌尔曼(Jeffrey Ullman)。1996年他们合写的《有效地实现数据立方体》一文成为计算机领域引用最多的600篇论文之一[91]。而这一领域正好和互联网的数据搜索和收集有很强的联系。

1996年,他和拉贾罗曼联合其他三位印度裔的朋友(这5个人中有4个是毕业于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一起成立了Junglee公司,开发了虚拟数据库技术(VDB)[14]。该技术的核心是关系数据库和信息搜索包装器(Wrapper)两大部分。关系数据库用来整合各种网络搜集的信息,然后根据用户的搜索条件提供相应的结果。搜索包装器用来为搜索不同网站的信息提供数据摄取的模式识别。Junglee通过自动分析HTML文法的方式为每一个包含目标信息的网站生成一个对应的包装器,这样当需要搜索该网站的信息时,搜索程序就可以使用对应的包装器来从网页上摄取信息然后存储到Junglee数据库中对应的数据表上,每一张数据表都包含从不同网站获得的同一类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

1996年4月,他们开发出了Junglee的原型,6月注册成立了公司。随后,公司从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华盛顿邮报两家公司获得了66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1997年,他们的技术开始被用于华盛顿邮报网站的分类广告,并引起了其他媒体的关注。公司本身通过该技术的授权实现了盈利。1998年8月,亚马逊看中了Junglee技术,以当时价值2.5亿美元的亚马逊股票收购了后者[15]

Junglee在1998年被收购后,更多有技术背景的计算机创业人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了比价购物这一处在信息食物链高端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上。更多有移民背景的计算机创业人进入这一领域,这里面包括一对硅谷亚裔创业人迈克·杨(Michael Yang)和尹汝杰(Yeogirl Yun)创办的我的西蒙(MySimon.com)公司,以及在以色列的另一对类似的创业伙伴纳洪·沙芬(Nahum Sharfman)和阿米尔·阿什凯纳兹(Amir Ashkenazi)在美国市场创立的DealTime.com。

具有核物理科学家背景的沙芬在创办DealTime之前是另一个创办于1991年的以色列的计算机技术公司CommTouch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以鉴别网络垃圾邮件技术而著名,并且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沙芬的搭档、年轻的阿什凯纳兹则是该公司在以色列的程序员。阿什凯纳兹首先想出了开发一种可以下载的比价购物软件的商业模式。这一软件可以帮助用户不断自动监视他们想要购买的商品在网站上公布的价格信息,一旦价格降至他们预期的范围,就会通知他们。沙芬看到了这一想法的商机,于是投资并且和阿什凯纳兹在1998年联合创办了DealTime。创立公司后,他们将下载模式改成基于网络的模式。用户可以通过他们的DealTime网站搜寻想要购买的产品,然后输入希望购买的价格并提供电子邮件地址、传呼机号码等信息。一旦价格降至他们希望的范围,他们就可以获得通知。这一模式虽然对用户很有帮助,但是与后来更为成功的实时比价购物模式相比较,显然稍逊一筹。不过沙芬在1999年聘请了在万事达信用卡公司的以色列裔高管丹尼尔·赛博林(Daniel Ciporin)担任了公司的总裁[16]。有了他的加入,DealTime在2000年开始了一系列扩张和融资,包括在英国、德国、西班牙、日本等国建立分站。其中,德国媒体巨擘贝塔斯曼也成为DealTime的投资公司

2001—2002两年,由于互联网危机和资金来源的减少使得DealTime不得不改变公司发展策略,包括解聘大批员工和收缩德国以及日本的分站。不过赛博林及时扭转了局面,除了推出以比价购物为主要商业模式的新模式外,还开发出了网络零售商以竞价形式获得更好的用户搜索结果显示位置的拍卖技术平台。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公司在2003年1月重新实现盈利和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03年5月,DealTime收购了当时以收集用户产品评价为主的Epinion.com网站,作为其比价购物的新特色。9月,DealTime将整合了Epinion.com内容和DealTime比价功能的网站重新命名为Shopping.com[17],随后在各种媒体上进行了一系列广告推广,使其一度成为仅次于易贝和亚马逊的用户访问最多的消费者商业网站。2004年10月,Shopping.com成功上市,不到一年被易贝以6.34亿美元的价格在2005年6月收购。收购后的Shopping.com整合了易贝的贝宝支付系统并且不断设立海外分站。

与DealTime的一老一少两个创始人的创业经历非常类似的是同一时期诞生于硅谷的比价购物网站“我的西蒙”。该网站的亚裔创业人之一迈克·杨(Michael Yang)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先后在硅谷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鹰图(Intergraph)、三星等公司工作过。1995年,他担任硅谷的一家濒临倒闭的为个人计算机生产硬件多媒体配件的创业公司爵士多媒体(Jazz Multimedia)的主管时,结识了年轻的从斯坦福大学毕业的编程高手尹汝杰(Yeogirl Yun)。后者将他的软件卖给了前者的公司,然后也加入进来。该公司在杨的管理下扭转了局面。1998年爵士多媒体被收购后,杨投入了2.5万美元和尹汝杰开始了我的西蒙的创业。

比价购物这种商业模式在1998年已经从理念上相对成熟。前面提到的邱泽堃和塞斯等人已经在计算机零配件这一商品门类上验证了这一模式的可行性。而Junglee这类普遍信息搜索、分类和比较的架构的出现和被收购也意味着在技术上实现多门类商品的价格比较已经成熟,所以杨和尹把我的西蒙的商业模式定位在跨百种商品门类和跨千家网上零售商的大规模应用上。这使得我的西蒙成为互联网上最早实现的大规模价格信息自动收集和比较服务的创业公司。因为杨娴熟的商业和市场运作经验以及1998年到2000年年初的互联网电子商务泡沫的影响,该公司得到迅速扩张,先后融资3千万美元,雇员也增加到80人,其商业模式被《商业周刊》《时代》《福布斯》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所报道,这一切运作使得该公司在2000年2月,也就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被曾经收购邱泽堃的KillerApp的科技资讯网以7亿美元的股票价格收购[18]

或许是因为比价购物相对于其他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有更高的技术含量,所以在我的西蒙出现前后,有更多的移民创建的以中介为基础的互联网公司在经历了一段不成功的商业模式后,纷纷把目标集中到了比价购物这一模式上。其中,伊朗裔移民坎门·坡占绛尼(Kamran Pourzanjani)创建的PriceGrabber.com和印度裔移民浦南多·欧嘉(Purnendu Ojha)及拉丁裔移民拉斐尔·奥尔蒂斯(Rafael Ortiz)创建的NexTag.com是与shopping.com以及mysimon.com比肩的大型比价购物搜索引擎。

坡占绛尼的公司一开始选择的商业模式是软件零售,他们设想在各大购物中心设置一些软件自动贩卖机。用户可以在联网的计算机上选购各种软件,然后自动贩卖机自动将这些软件的最新版本刻录到光盘上由用户使用。这一模式虽然在小范围内取得了成功,但因为没有获得微软等大型软件公司的支持而无法发展起来。恰好在这段时间,也就是1999年年初,公司的几个程序员在闲暇时间编写的一个从网站上自动下载价格的软件吸引了坡占绛尼的注意力。这时比较购物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于是公司将原来的业务卖给了其他公司,开始了PriceGrabber.com的开发。在仅获得1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的支持下,该公司成功地渡过了互联网泡沫的冲击,并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该公司被总部在欧洲的Experian信息公司以4.85亿美元收购。

欧嘉和奥尔蒂斯的NexTag.com成立于1999年,一开始他们的商业模式是网络拍卖,但是在2000年危机时负债一度高达70万美元,濒临破产。为了挽回局面,欧嘉进行了减薪和裁员。在重新融资后,公司转为比价购物模式。当时的比价购物市场除了已经有前面的这些成规模的比价购物网站外,还有包括Yahoo Shopping和谷歌的Froggle等免费比较购物网站的竞争压力。为了生存,他们除了对普通消费品进行比价外,还把目标放在了当时还没有被涉足的房屋贷款、旅游、汽车以及房地产和网上教育等领域。这些新比价门类的中介费用高达几十甚至上百美元。为了进一步吸引用户,他们还提供了价格历史数据等信息服务。这些努力使得该公司的利润持续增长。2007年,该公司以8.3亿美元的价格将2/3的股份卖给了私募基金公司Providence Equity Partners,使得该公司的市值达到12亿美元。

2010年前后,比价购物已经成为一种相当成熟的商业模式,主要是通过从谷歌等搜索引擎购买用户流量到自己的比价购物引擎,然后再通过出售给零售商带来的用户流量所获得的利差来赚取利润。由于在模式上没能有新的突破,无法形成能与谷歌或者是亚马逊竞争的门户网站。另外,谷歌等门户网站也纷纷通过收购或者是自我研发的方式推出了自己的比价购物服务,比如谷歌在2002年推出的Froogle(后来更名为Google Shopping),雅虎通过收购欧洲比价购物网站Kelkoo.com推出的雅虎比较购物服务等。

网络零售领域里比价购物的创新引发了旅游中介服务向信息食物链高端发展的趋势。如果说旅游城、艾派迪和奥比兹这三大互联网旅游中介构成了旅游信息食物链的“食草动物”,那么新一代旅游中介服务则将创新重点放在了对这些网站和其他旅游服务网站的信息搜索与整理上,开始占据食物链上的高端位置,成为旅游中介里的“食肉动物”。这些新服务在技术领域的名称是“元搜索”(Meta Search)或者是“搜索整合”。类似的服务最早从2000年前后就开始出现,但是早期的元搜索主要是通过下载软件提供(比如SideStep)。还有一些则直接为商业用户或者旅游公司提供票价搜索和订购服务(比如Farechase)。一直到2004年,直接通过万维网提供的类似服务才开始出现,最有代表性的包括凯亚克(Kayak.com)和莫比萨摩(Mobissimo.com)。前者是由原三大旅游中介网站的创始人和高管成立的[19],能够同时搜索包括三大旅游中介网站和各大航空公司网站在内的200多个网站;后者则是由三个具有移民背景的年轻人共同创立的,可以同时搜索180多个网站。

尽管这些元搜索服务的设计特点和数据收集方式能够给用户带来很多方便,却在一定程度上对航空公司和处于信息食物链中低端的中介造成了威胁。比如Farechase公司在成立不久就受到了来自美洲航空公司的诉讼,后者控诉前者未经授权便从其网站上直接获取机票价格信息。有的航空公司(比如西南航空公司)索性用技术手段挡住了这些元搜索引擎的访问。像前面的比价购物网站一样,这些新型旅游中介出现后不久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往往要么被收购,要么被兼并。比如Farechase在2004年被雅虎收购,另一个提供机票比价和价格预测服务的Farecast被微软收购,SideStep.com则被其竞争对手凯亚克以1.96亿美元在2007年收购。凯亚克在2012年7月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不过同年11月被限价网以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尽管如此,随着云计算和数据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领域的创新将不断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