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维基经济:自由软件的礼物经济模式》

《维基经济:自由软件的礼物经济模式》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斯托曼在他1983年为自由软件运动撰写的《自由软件宣言》中还解释了整个社会可以通过“礼物经济”的方式使程序员通过编写自由软件维持生计,比如程序员除了通过提供软件教育和维护服务来谋生外,还可以通过编写实用软件,让用户募捐等运作模式来获得收入。尽管GNU项目推出后在黑客群体中得到支持,但最终并没有开发出一个稳定的操作系统。

《维基经济:自由软件的礼物经济模式》

1983年美国的计算机学界出现了一股潮流,这就是在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工作的理查德·斯托曼(Richard Stallman)发起的自由软件运动(GNU Project)。

1953年在纽约出生和长大的斯托曼和与其同时代的盖茨和乔布斯等人同属黑客一族。上高中时他用课余时间为IBM在纽约的研发中心编写程序。大一在哈佛读物理专业时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兼职做程序员。1974年毕业后他来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攻读物理学博士,不过一年后就停止攻读,转为全职在人工智能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和编程工作。在斯托曼的高中到大学阶段,美国的计算机用户主要是科技人员,很多应用软件是科研人员自我开发然后通过阿帕网分享产生的,所以那个阶段的网络空间非常像一个乌托邦社会,大家按照自己的需要编写软件,然后免费与其他人分享,黑客(Hacker)成为这些程序员的群体称谓。20世纪70年代末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计算机软件的黑客群体发生了分化,尽管在校园里传统黑客习惯仍然是主流,但盖茨等人倡导的软件商业化开始随着苹果和IBM个人计算机市场的不断发展而成为大众社会主流。当后来商业化趋势逐渐通过个人计算机的使用进入大学,与斯托曼等传统黑客群体持有的软件共享理念发生了冲突时,斯托曼发起了自由软件运动[1]

在斯托曼看来,软件生产的商业化所带来的社会代价之一是使用的限制,这使得软件这种不需要复制成本的产品无法被更多需要的人使用,而且有编程能力的用户也失去了修改和提高软件的权利。另外,由于软件商业化所带来的市场和开发成本压力,软件质量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自由软件的开发方式则可以让所有需要软件的人免费使用,而且编写程序的乐趣和看到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东西被公众使用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一个程序员写出好程序的最佳动力,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程序质量往往最高。

斯托曼在他1983年为自由软件运动撰写的《自由软件宣言》(GNU Manifesto)中还解释了整个社会可以通过“礼物经济”(Gift Economy)的方式使程序员通过编写自由软件维持生计,比如程序员除了通过提供软件教育和维护服务来谋生外,还可以通过编写实用软件,让用户募捐等运作模式来获得收入。如果一个社会团体需要自己的软件,他们可以通过征收会员费来与程序员签约开发软件。斯托曼最富创新的想法是将软件看作“公共产品”(Public Goods)[2],基础软件产业可以通过联邦政府以类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科研项目的开发方式来进行系统开发,然后提供给每一个公民使用,开发所需资金可以通过向每一台售出的计算机征收软件税来收集。

尽管斯托曼的想法带有不少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他对软件商业化的弊病认识非常深刻。他指出商业化并没有让程序员多赚钱,主要的利润都让软件公司的投资人和销售人员赚去了。而且利益驱动的软件开发注重市场营销,忽视质量,使得程序员失去了创造的乐趣,成为被动的高级技工。最后的总效应是整个社会为软件多付出了开发成本,但真正得益的既不是用户也不是程序员。

发动起自由软件运动后,斯托曼身先士卒开始了GNU操作系统计划(革奴计划)。这一计划的目标是开发出一套无版权限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基本应用程序,使用户可以通过使用这一套自由软件满足工作和日常需要。尽管GNU项目推出后在黑客群体中得到支持,但最终并没有开发出一个稳定的操作系统。20世纪80年代的普通计算机用户还不具备足够的软件知识和网络技能能够方便地获得和轻松地使用斯托曼他们提供的自由软件。90年代,微软已经全面掌握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市场,并通过授权使用的方式使个人计算机都预装了视窗操作系统,形成了类似于斯托曼提出的“软件税”的软件开发和使用模式。既然普通的计算机用户在购买计算机时就已经有了操作系统,而且后来的视窗系统越来越容易使用,就没有动力再去下载和安装自由软件了。另外,微软以及很多大型商业软件公司通过免费提供软件给大学让学生使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用户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这就进一步锁定了商业软件的用户群。所以自由软件运动的中坚用户后来只剩下黑客群体以及大学等研究机构的部分计算机师生。而这些人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在计算机用户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影响力也相对封闭,导致了GNU计划的缓慢发展。

自由软件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普通大众的认知障碍。自由软件运动的英文名称为“Free Software”。斯托曼用“Free”这个词,是想表示用户可以自由地将软件与其他人分享的意思。但是Free这个词在美国很多场合是“免费”的意思。很多商家在促销时,用买一赠一(“Buy One Get One Free”)的口号,通过搭配滞销或者是廉价产品的方法来推销,老百姓都知道这只是商家促销的噱头,并没有真正的免费午餐(Free Lunch)。所以自由软件运动在很多不明就里的普通用户眼里被看成了劣质软件的代名词。为了改变这种形象,1998年一部分自由软件运动的发起人在加州帕洛阿尔托开会将“自由软件”改为“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并提议以这一新的名称来推广自由软件运动。后来,“开源软件运动”逐渐出现在媒体中并进入大众视野。

GNU虽然没有取得最后的成功却影响了新一代黑客,催生出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大批开源软件,其中Linux操作系统迅速成为新一代开源软件运动的代表。

Linux是模仿UNIX操作系统由开源软件志愿者共同开发出的一套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软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将UNIX原版本修改成为伯克利软件分布版本(BSD)后在世界各大学广为传播。后来在国防部高级计划署的资金支持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对UNIX的BSD版本的网络接口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修改,使其成为联入阿帕网的小型机工作站的主要操作系统,后来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米康革新中衍生出的各种工作站计算机的主要操作系统。(www.daowen.com)

1984年,随着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的分割完毕,UNIX源代码不再成为免费版本[3]。于是很多BSD版本的使用者不得不支付越来越昂贵的授权使用费。此时斯托曼的自由软件运动在大学和黑客群体中已经深入展开,为了让BSD版本免受带有版权的源代码限制,很多志愿者开始考虑为BSD版本重新编写代码。首先取得突破的是网络连接部分的源代码,这部分完全出自开源软件运动的编码在1989年成为BSD Net/1。在取得了初步成果后开源软件志愿者开始改写更多的UNIX源代码,并在1991年6月推出了Net/2版,该版本替换了绝大部分UNIX源代码。

接下来一批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BSD版本开发人员离开伯克利,创立了伯克利软件设计公司BSDi(Berkeley Software Design Inc.),并根据Net/2版开发出了适用于英特尔架构的功能更强大的BSDi商业版本,不过这一版本的推出引发了美国电话电报公司UNIX系统实验室对伯克利软件设计公司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知识产权诉讼。这一诉讼使得伯克利的UNIX版本失去了成为个人计算机开源操作系统的关键时机[4],为另一个模仿UNIX架构但是完全由志愿者开发的全新的个人计算机开源操作系统的流行提供了机会,这就是1991年4月在芬兰出现的Linux。

20世纪80年代中期,UNIX操作系统成为欧洲很多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主要范例。但是由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推出的UNIX 7版本开始限制教学使用和征收版权费用,引起了包括荷兰计算机教授操作系统专家安德鲁·塔尼鲍姆(Andrew Tanenbaum)在内的一批计算机教授的不满。深谙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的塔尼鲍姆决定彻底摆脱UNIX的版权限制,自己编写一个模仿UNIX 7版本功能的操作系统来为学生讲解操作系统原理。于是他用业余时间编写了一款模拟UNIX的操作系统的MINIX操作系统,并且在1987年将其作为课件开源软件与自己编写的操作系统教材一起发布[70]。MINIX很快就在欧洲吸引了一批对操作系统感兴趣的计算机开发人员和学生。不过MINIX是16位的,不能有效利用当时已经上市的英特尔32位386微处理器,所以大家都希望有一款适合386微处理器的开源操作系统软件,尤其是受到塔尼鲍姆的MINIX操作系统启发的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生李纳斯·托沃兹(Linus Torvalds)。

1991年,托沃兹开始琢磨在MINIX的基础上开发出一款32位字元的开源操作系统。他首先在MINIX操作系统上用GNU的C语言编译器开发出了UNIX的终端模拟器连接学校里的UNIX服务器。不久托沃兹就发现他实际上已经在编写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于是干脆开始正式编写内核。8月25号把内核基本编写完成后,他在USENET上关于MINIX的群组讨论中宣布了自己的新程序。他本来给自己的项目起了一个叫“Freax”的名字,有免费UNIX(Free X)的寓意。后来他的朋友在把内核源代码上载到赫尔辛基技术大学的FTP服务器上时觉得Freax的名字不好听,于是将其改成了Linux。

托沃兹的Linux项目立刻吸引了很多开源软件志愿者。擅长编程的志愿者开始为Linux添加不同的模块和新功能,计算机新手或者是用户则负责系统的测试工作。随着新功能和模块的不断增加,Linux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达到每天一个新版本。为了让Linux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发展方向,托沃兹他们设立了Linux管理小组,对志愿者提供的新功能模块进行筛选,把挑选符合发展方向的模块融入到Linux的下一个正式版本。不久,托沃兹的Linux内核通过几百名志愿者的共同开发成功地发展成一个功能丰富的操作系统。Linux的可靠性因为数千名志愿用户的不断使用和反馈而远远高于同时期的视窗操作系统。开源软件运动也因为Linux的成功而被广泛认知,对此埃瑞克·雷蒙(Eric Raymond)在他总结开源运动的《大教堂与市集》(The Cathedral and the Bazaar)一书中有着详细的描述。

20世纪80年代开源软件运动的主要支持者是在校学生,这批人在90年代末成为互联网创业人和主要技术人员。他们逐渐将Linux以及相应的开源服务器软件和程序开发环境引入主流信息产业来取代UNIX系统。后来随着谷歌等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发展,Linux平台被进一步开发成为以集群技术为核心的云计算平台的基础构件。2000年后Linux开始逐渐挑战并取代微软在软件产业的主导地位,尤其是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移动计算使用了以Linux为内核的安卓操作系统。这一发展趋势使开源软件逐渐在电商服务领域取得了主导地位并以移动计算为突破口,进一步向消费计算领域延伸,对微软以及苹果这两大封闭的操作系统构成了很大威胁。

开源软件思想对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最重要影响是Web 2.0模式的出现。2001年,网络泡沫破裂后靠资本大量投入而维持的B2B和B2C模式的发展暂时告一段落。Web 2.0模式不需要太多的资本投入,主要通过大众参与创造互联网内容,所以2000—2005年这段时间,先是博客和维基百科,然后是Delicious、Flickr以及YouTube等各种大众参与创建和维护的服务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