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微特联盟的由来及重要作用

微特联盟的由来及重要作用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特尔和微软联盟的形成以及后来取代IBM对PC兼容机市场的控制与其说是早有预谋,倒不如说是IBM的一系列策略失误让这两家公司走到一起。但是麦金塔计算机用的是摩托罗拉的微处理器,所以英特尔的葛洛夫一直担心麦金塔的流行会侵蚀甚至有朝一日取代IBM计算机及其兼容机的市场份额。所以与康柏的合作不但让英特尔取得了垄断利润,而且为微特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

英特尔和微软联盟的形成以及后来取代IBM对PC兼容机市场的控制与其说是早有预谋,倒不如说是IBM的一系列策略失误让这两家公司走到一起。

个人计算机的公开架构从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IBM PC的流行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后,由于不断增长的用户市场需求,内存和硬盘关键公开架构部件出现性能周期性提升和价格周期性下降的现象。以内存为例,虽然英特尔以制造内存起家并且在70年代初创造了只读存储(EFORM)和动态内存(DRAM)市场,但是不久就被包括日立、富士、东芝和NEC在内的更加注重生产质量的日本半导体公司迎头赶上。这些日本公司因为采取了全面质量管理,能够更严格地控制生产过程,所以同一块硅片上的芯片产出率在70年代末达到80%,相比之下英特尔等美国公司的产出率只有50%。于是,日本的半导体生产商能够以更低的单片价格来进行竞争,使英特尔等美国半导体生产商在每一块内存上的利润从10~20美元迅速减少到10美元以内。内存利润空间的急速萎缩使得英特尔不得不将研发资源逐渐转向技术含量和利润空间更高的微处理器市场。

不过日本半导体生产商主导内存产业的时间也不长。1984年美国开始了新一轮商品经济危机,64K内存的价格从1984年年初的4美元跌到了1985年的30美分。这次危机不但使得英特尔等美国半导体生产商基本放弃了内存市场,也让日本公司纷纷削减了对内存生产的投资和产量,结果导致了以三星为代表的韩国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三星在1987年经济复苏后推出了256K内存。恰好这时日本和美国政府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倾销与反倾销争端上达成日本自我限制内存出口的协议,这使得三星一举占据了美国的256K内存市场。随后伴随着韩国与日本在内存市场上的不断竞争,内存容量不断上升,价格则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这种内存商品化趋势涵盖了个人计算机的所有硬件,也迫使英特尔把研发重点从内存全面转向了微处理器。经过这番公司内部政策调整,英特尔在1985年10月开发出新一代386微处理器[22]。不过这一款本来为IBM PC准备的处理器却帮助康柏战胜了IBM,使后者成为当时个人计算机的最大集成商。

在其他早期计算机生产商被IBM PC和其兼容机全面挤出市场的情况下,唯一能够对前者构成威胁的是苹果公司的麦金塔计算机。麦金塔计算机是当时市场上唯一流行的基于图形界面的个人计算机,尽管价格是IBM兼容机的两倍还多,却依然受到专业用户和高收入家庭的青睐。但是麦金塔计算机用的是摩托罗拉的微处理器,所以英特尔的葛洛夫一直担心麦金塔的流行会侵蚀甚至有朝一日取代IBM计算机及其兼容机的市场份额。而这将导致英特尔最后赖以维持生计的微处理器市场跟着萎缩乃至消失。面对这一危险,英特尔在开发386微处理器后一直劝说IBM采用这一款新的微处理器。但是IBM的想法却与英特尔完全不同。

IBM兼容机生产商们一直以低于IBM计算机30%左右的价位不断蚕食IBM的个人计算机市场。为了有效地遏制这种蚕食,IBM决定在新机型的开发上使用至少50%的自我研发技术。这样就可以基本防止非授权的兼容机的竞争。另外IBM不想过快提高个人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因为这样会影响到IBM中端乃至高端计算机的销售。在IBM看来,个人计算机是其整个IBM商用计算机产品链的末端部分,这一入门级产品应该提供的是与中高端计算机相比更加简单的应用。

正是出于以上想法,IBM曾经在1983年一度向市场上推出了成本极为低廉,售价仅为699美元的一款个人计算机,结果推出没有几个月就因为质量太差而从市场上撤回。不过IBM没能吸取教训,拒绝采纳盖茨的使用英特尔386微处理器和视窗操作系统推出新机型的建议,坚持在1984年推出了基于286和DOS 3.0操作系统的XT机型。由于286的设计缺陷,新机型在向后兼容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DOS 3.0操作系统也因为286有限的计算能力而不能支持更丰富的应用程序。1985年IBM与微软开始合作研发OS/2图形界面操作系统,准备用在新一代机型PS/2上。但在微处理器的选择上,IBM仍然坚持使用286。

IBM的所作所为显然让英特尔不得不另外寻找更可靠的合作伙伴。恰好在这一时期受到IBM威胁的康柏与英特尔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并在1986年10月率先推出了基于386芯片的新一代PC兼容机Deskpro 386。康柏新机型在市场上的畅销使得其他兼容机生产商纷纷联系英特尔购买386芯片,作为唯一供货商的英特尔发现自己一下子获得了兼容机产业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的垄断地位。286芯片因为有超微半导体公司提供的同样芯片的竞争,售价只有40美元,而386芯片因为只有英特尔一家公司提供,售价高达150美元。所以与康柏的合作不但让英特尔取得了垄断利润,而且为微特联盟奠定了重要基础。IBM则因为这一策略失误而失去了个人计算机市场领头羊的地位,IBM在与英特尔的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此终结。

IBM与微软的分道扬镳则是发生在4年之后的1990年。在此之前,IBM仍然与微软在OS/2的操作系统上展开了密切合作。1985年IBM和微软签订了一项长期合作开发合同,希望微软能够开发出一款基于286的新操作系统,既能向后兼容基于DOS的应用程序,又能与IBM的大型机实现互联,这样就可以把个人计算机纳入到整个IBM的传统计算机系列,从而充分利用平台优势[23]。盖茨意识到这一策略的缺陷,但为了配合IBM他还是全力以赴投入人员进行了OS/2的开发。不过与此同时,他也调拨了一小部分精干的编程人员继续从事微软基于DOS系统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 OS)的开发[24]。(www.daowen.com)

各操作系统的竞争如图4-4所示。

978-7-111-50777-2-Chapter04-4.jpg

图4-4 操作系统的竞争(左上:DOS 2.11右上:苹果Lisa中下:微软视窗3.1)

1986年,随着麦金塔计算机销量的回升,IBM发现了图形界面系统的重要性,于是同意了盖茨的建议,决定也在OS/2操作系统上加载视窗系统,提供与麦金塔计算机类似的图形界面,但是IBM将其改名为“Presentation Manager”。洛也同意了使用386微处理器来为图形界面提供更好的运行效果。1987年4月IBM和微软联合向媒体公布了OS/2操作系统以及PS/2新机型。但是在4款公布的PS/2的新机型中,只有一款使用386芯片,其余的仍旧使用286芯片。

1988年OS/2上市后虽然得到IBM和微软在媒体的大力推荐,但是销量一直不好。原因来自多方面,除了售价过高外(是DOS系统的两倍还多),用户的系统需要升级才能使用,而且没有什么应用程序也是一方面。一年下来OS/2的市场份额不到1%。在同一年推出的微软的视窗2.0版本在386的支持下,开始逐渐吸引用户和应用程序的开发人员。视窗的图形界面虽然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比麦金塔稍逊一筹,却因为价格便宜和仍然可以使用DOS操作系统的软件而迅速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盖茨开始把OS/2以及展示管理程序(Presentation Manager)的开发人员逐渐调拨到视窗3.0版本的开发中。微软的做法引起了IBM的不满,尤其是负责IBM PC项目的负责人洛此时离开了IBM,接手该项目的策略与发展高级副总裁吉姆·卡纳维努(Jim Cannavino)对盖茨的不信任进一步导致了双方合作的裂痕[36]。

1990年,微软正式推出了售价为150美元的基于DOS操作系统的视窗3.0版。该版本上市不到4个月就售出了超过100万的拷贝。很多IBM PC兼容机的用户高兴地发现在花2500美元购买一台兼容机后,只要再安装视窗3.0就可以同样获得4000美元的麦金塔计算机的图形界面效果,而且基于DOS系统的软件都可以使用。这些因素使得微软视窗系统的市场份额迅速提高。视窗系统的流行吸引了大批第三方程序开发商,就此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平台开始形成,不仅取代了IBM的OS/2与Presentation Manager,成为公开架构的标准操作系统,而且逐渐将麦金塔操作系统挤出市场。1991年微软正式退出了OS/2的开发团队。

就这样微软和英特尔两个公司在先后4年时间里摆脱了IBM的控制,反过来开始影响和控制整个IBM PC及其兼容机的市场发展方向,形成了微特同盟。在微特同盟中微软的主导性更强,因为它的操作系统平台介于微处理器和应用程序之间,在以后十几年时间占据超过90%的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市场份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