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部门财政预算收支为对象,对照设定的绩效目标任务指标,以预算收支分配过程中实现的产出和结果为依据,以促进政府部门履职透明、高效为目的开展的绩效管理活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要将各级政府、各部门、各单位的收支预算、财政投资项目、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全部纳入绩效管理中。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涉及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执行绩效跟踪管理、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预算绩效结果和应用管理等内容,贯穿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全过程的综合管理活动。
(二)当前财政投资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观念缺乏,绩效意识淡薄。自2018年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实施以来,由于时间短、范围广、基础弱,各地各部门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观念扎根不深。预算仍然重财政资金分配,轻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和效益,只花钱不问效,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究其原因,还是各级预算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够,意识淡薄,且长期以来重视投入与支出,忽视过程管理和绩效,导致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停留在应付财政部门层面,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优越性得不到重视。(www.daowen.com)
(2)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缺乏工作合力,主动性不够。一直以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仅由财务人员完成,各预算部门领导和其他人员都认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财务人员的工作,与其他人员无关,导致其他部门人员只管支出报账,不管支出效果,进而导致其主动配合和参与财务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全面预算绩效管理脱离实际,精细化程度低。受传统观念影响,预算管理“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项目预算管理粗放,资金浪费严重,年末突击花钱现象普遍;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与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脱节。同时,预算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不规范,部门不同、项目不同、衡量标准不同,定量指标细化难度大,定性指标主观性较强,且实行多样化标准,最终导致预算绩效评价的任意性强。此外,各部门简单自设的量化指标缺乏客观的标准及支撑数据,很难保证预算执行总体情况的真实性。
(4)全面预算执行监督机制不健全,绩效结果缺乏应用性。由于无专门的监督部门全过程、全方位参与预算全过程的监督考核,预算单位存在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监控的情况,偏离预算绩效目标的现象普遍存在,且出现目标偏离的问题无法进行调整和修正。另外,按照增量基础编制预算,利用上年度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对本年预算进行调整相对比较困难,导致相关绩效考核和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性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