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强培训实效,确保“走得出、留得住、赚得多”。创新培训模式,转变劳务培训格局。整合人社、农牧、畜牧、团委、妇联、扶贫、科技等各级各类培训资源、项目和资金,形成大培训格局,按照一业一训,一技一训,小班额,多课时,点菜式培训要求,突出劳务技能培训,实现全市劳务输出由苦力型、体力型向智能型和科技型转变。加强培训项目管理,采取政府采购招标,专人监管督查,第三方机构审计等方式,全面落实培训,确保农民真正学到适合自己创业就业的技术。探索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用工企业联合培养劳动力人才模式。加强劳动力市场前瞻分析,瞄准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引导支持职业院校建设与劳务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加大对在校学生新增劳动力的预备培训。开展订单式培训,不拘泥于培训时间和形式,以符合用人单位岗位用工需求为标准,签订委托招工协议,确保培训后能立即上岗。
突出培训针对性,增强劳务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劳动力就业能力为目标,整合优化培训平台、项目、人才和资金资源,坚持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培训与技能鉴定和就业相结合,落实需求-培训-就业-收入的精准对接,重点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整市脱贫,突出职业技能、农业实用技术和精准扶贫培训。大力实施管理、技术、服务人才建设及培养计划,开展各类人才的职业技能竞赛,使务工人员接受系统专业的行业知识培训,获取专业的技能鉴定证书,提高务工的技术含量和工资收入。
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劳务技能。对市内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用工密集型企业进行评估认定、挂牌命名为务工实训基地,开展政企合作,以点对点协作方式,精准开展协约化技能培训和岗位实战练兵,以形成劳务产业发展与输转的网络化格局。坚持理论讲解、实践操作、政策法规培训相结合,把“课堂”搬到村社、果园、菜棚、牛棚、工地,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
2.强化权益维护,确保“两头管得着、两头都能管”。完善维权机制,维护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合同和录用备案等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规范和提高用工协议的签订率;建立和完善劳动报酬谈判机制,实行同工同酬待遇;建立有效的工资支付监控、社会保障、劳动保障和职业防护等制度,有效遏制克扣和拖欠工资现象,妥善解决务工人员子女上学、就医、工伤等问题,有效维护劳动者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量身打造行业规范和规章制度,杜绝侵害劳动者利益的规章制度;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及时妥善地解决劳动者的维权诉求。
加大监管力度,及时应对问题。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法,在服务中实现管理,特别要重视专业化农民工季节性输出的服务引导,加强与输入地的管理工作对接。加强劳务监察执法,确保劳务人员流动的有序性、务工合同签订的有效性和社会保险缴纳的时效性,保障雇用双方的共同利益。同时,强化教育培训,引导务工人员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www.daowen.com)
兜牢就业底线,转变帮困机制。政府在兜底保障扶持就业的同时,重点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因人施策,鼓励支持发展农家乐、家庭作坊,开发剪纸、荷包、刺绣、纸织画等民俗文化产业和养生系列产品,抱团取暖创业,带动吸纳就业,实现自力更生稳定脱贫。着力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和劳务带头人,示范和引导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增加务工收入,增强脱贫信心。抓住东西部对口协作的有利时机,加大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引导输出。
开展关爱行动,排解后顾之忧。在务工相对集中的劳务基地建立驻外劳务工作站,督促用工单位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和政策规定,协调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户籍、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老保险、司法援助(劳务纠纷和拖欠工资)、民工救助、工伤(亡)事故等方面的难题。同时,深入广泛地开展对“三留人员”(儿童、妇女、老人)的社会关爱行动,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安心就业、踏实工作,推动劳务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抢抓战略机遇,确保“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内抢“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引导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技术、资金向农村流动,实现“农民进城”向“回乡创业”转变。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招商引资,力争项目落地,扩大劳动力就地转移空间。建立和完善“政策扶持、服务保障、创业培训”等吸引外出人员回乡创业的工作机制,以他们拥有的先进技术、成功经验和资金积累创办实体,掀起“人回乡、厂回迁、钱回流”的创业潮,并在小额贷款、创业扶持资金、创业园区建设和创业典型培育上加以扶持,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引导本地务果、种养大户向企业化经营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土地流转,让愿意发展产业者适度规模经营,对长期闲置的土地适度调整。重视集体土地储备,对落户乡村的企业提供适当的土地、税收、财政补贴等优惠,吸引企业投资。大力宣传创业成功人士回报家乡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氛围,促进返乡创业企业周边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务工就业。
外抓“一带一路”战略时机,拓宽劳务基地和务工空间。积极创建劳务基地,不断拓宽劳务市场,实现劳务就业领域多元化。主动与劳务输转对口部门、用工单位加强政策协调、信息沟通和劳务协作,首先在西兰银等邻近周边省会城市开拓劳务市场,其次瞄准以往输出基础好、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新疆等农民工输入重点地区,开辟有规模、有影响、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拓展劳务输出空间,增强外出务工人员的选择余地。组织劳务输转人员积极走出去考察劳动密集型企业或大型用工企业,主动与工资待遇高、就业环境好、维权有保障的用工企业进行沟通、协调、签约,帮助适龄青年实现就业。充分发挥劳务带头人联系市场紧密、获取信息快捷、组织灵活高效等优势的带动作用,有组织大规模地开展输转工作,带领广大农民务工创市场。培育评选劳务产业发展示范乡镇(村),大胆创新实践,创造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的先进经验,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培训创品牌、政府引导树品牌、后续服务亮品牌,不断提升特色劳务品牌影响力,使劳务品牌转化为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重要举措和走得出、信得过、走得远的一张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