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决出不去与留不住问题的方法

解决出不去与留不住问题的方法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技术型、知识型、复合型劳动力总量较小,与目前专业型、技能型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劳务输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部分务工人员自主择业意识不强,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新生代务工人员吃苦性差,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同时乡土观念重,离土不离乡,离乡不择业。劳动力培训缺位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解决出不去与留不住问题的方法

劳务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机制障碍。基层劳务机构力量薄弱,部分乡镇劳务工作站人员配备不足、身兼数职、变动频繁,不能专职劳务工作,无法提供精细化、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与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和劳务输转实名制工作需要形成强烈反差;没有明确的劳务工作补助政策,村级劳务信息员队伍难以建立;县乡部门间协作配合不够,工作部署、推进和落实环节存在不一致、不平衡现象,部分乡村和部门对发展劳务产业不够重视,主体作用还没有得到完全发挥,统筹安排、协作配合不够紧密,政策落实不够精准;劳务信息化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劳务信息发布不及时,用工信息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跟不上,劳动力输转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职能发挥滞后;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转移就业为主;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设投入不足,县乡村劳务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就业盲目性大;劳务中介队伍发展缓慢,带动输出能力弱,市场化运作水平低。劳务中介机构参与劳务输转积极性不高、输转面窄、人数较少,务工稳定性差,收入较低。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吸纳劳动力有限。农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工业、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村劳动力出现总量富余和季节性闲置问题;农村劳动力因无合适的工作、或照顾家庭、或年龄偏大无技能、或有收入来源无就业愿望,就业以土地为主。有的因种地解决吃饭问题,大量精力和时间放在农业生产上,不能放手出去从事其他产业,难以充分体现劳动力应有的价值。随着经济结构调整转型的加速,数目型增长的劳务输出模式具有不可延续性。技术型、知识型、复合型劳动力总量较小,与目前专业型、技能型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劳务输出在经济结构转型中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

劳动力素质偏低决定了择业的局限性。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基本属于体力型和经验型,较少具备现代化技术和能力,技术技能素质偏低,职业适应能力差,成为统筹城乡就业不可忽视的障碍,素质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们在行业选择上的局限,主要集中在城市人不愿干的所谓苦力累活或脏活行业。部分农村劳动力择业观念陈旧,急于外出务工挣钱,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参加技能培训,素质偏低,主要集中在劳务报酬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部分务工人员自主择业意识不强,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尤其新生代务工人员吃苦性差,就业要求不切合实际。同时乡土观念重,离土不离乡,离乡不择业。部分农民传统观念束缚,认为外出打工不光彩,外出务工积极性不高,尤其是一些没有专业技能的务工者有回流现象;一些城乡接合部农民因土地征用得到补偿,再就业意愿较低,少数务工人员没有从根本上完成由农民向工人的思想转变,纪律观念淡薄,受不了企业制度的严格约束而不愿到企业就业。

劳动力培训缺位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社会投资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作用未能发挥,培训机构的培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培训能力与务工需求矛盾突出,接受务工技能培训比例较低,培训质量不够高,加之务工地域分散、务工工种繁多,联系困难,造成现阶段各培训机构主要以在家人员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外出务工及高层次工种的培训较少;培训专业人才短缺,农民的培训需求与就业实际不能精准对接,按需求开展的培训工种不一定和实际务工行业相一致,不能完全满足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单位发展的需要;培训方式缺乏创新,务工人员认识不到位、缺乏主动性,技能培训不够精准,技能培训大多以果树栽培、畜牧养殖、蔬菜种植等传统产业为主,对外出务工需求较大的建筑电工焊工家政服务、厨师、保安等专业,因设施、师资力量缺乏而造成培训面窄。培训时间受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和受训个人因素等条件制约,很难达到培训时间要求,技能培训只能按7-10天来培训,培训效果不够明显;劳务人员流动大,教育培训难以及时跟上人员变动,培训“投入大、收效小、难组织”,很难做到全面覆盖。务工人员个人教育发展投资严重不足,而提供大量教育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增加了务工人员受教育的成本,务工收入的低状况与用工开发的高成本形成矛盾;企业重当前效益,轻人力开发,担心人才投资后不能为自己长期所用,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教育培训考核缺失,务工人员受训成效考核流于形式。(www.daowen.com)

劳务输转途径单一与空间狭小的制约。劳务输转缺乏与省内外企业合作的有效平台,务工人员习惯性于自主谋业、亲友介绍和随劳务带头人外出,通过政府有组织有规模的输转较少,靠社会中介等组织输转更少,劳务输转总体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缺乏高质量劳务基地,对外联系较少,劳务信息收集渠道不广,与发达地区的劳务用工对接不到位,没有形成固定劳务输转基地。

城乡一体化中非均衡保障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并未完全脱离农业,转移大都呈现出“有活就干,无活就散”的兼业性和候鸟式特点,属亦工亦农转移,只要企业不景气,工作不稳定,就回流到土地上来。多数务工人员缺乏长期安心城镇就业的信心,转移就业稳定性差;部分务工地点不确定,缺乏有效的培训平台和自我认识不足,自身技能难以适应企业技术用工需要,工资待遇较低;部分新生代务工人员择业要求与工作环境、待遇和保障愿望不切合自身实际,稍不如意就跳槽走人;有的因城市生活压力大,算起经济账、家庭账、亲情账,逐步转变就业观念,愿意留在家乡创业和工作;部分务工人员工龄短、经验少,服务满意度低,投诉较多,工资水平因罚款而降低,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低而流动;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自发行为较多,缺乏跟踪管理。农民工法制意识比较淡薄,用工单位没有认真执行劳动合同法,拖欠克扣工资、延长工时、增加劳动强度、劳动纠纷等时有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