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发展仍是实现小康社会的短板。人均GDP过低。平凉市经济总量小、基础差、底子薄,2017年平凉市地区生产总值388.9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8450元,增长3.4%。与省内其他市州(例如兰州市,2017年生产总值2523.5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7822元)相比差距明显,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平凉市由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政府用于城镇化建设的投资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城镇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低。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仅为0.12%,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平凉市在用于科技创新及技术研究等方面的支出还远远不够,比重较低,科技创新基础较差,而大部分企业产业技术科技含量同样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服务业增加值差距明显。平凉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全省及省内其他市州相比,服务业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2017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与平凉市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4050.8亿元、186.58亿元,平凉市占全省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5%。可见,经济发展一直是平凉市的薄弱环节,严重地制约了平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进程。
2.民主法治有待提高。2016年,平凉市共有律师107人,比2010年增加46人,年平均增加10人。律师人数与小康目标要求还差314人,小康监测目标实现25.44%。据此,至2020年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可达到0.7人,只能完成小康目标的35%,小康指数预期为0.7%。因此,从2017年起,每年需要增加律师80人左右,保持20%的增长速度,才能完成小康目标。每万人口拥有律师数大幅增长难度较大。
3.文化产业总量小,增长慢。“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对平凉市经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同时也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然而,根据对平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占GDP比重指标完成度的测算,近5年的小康指数均低于50%,这也说明平凉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很低的。这是由于平凉发展文化产业意识淡薄,公共文化财政支出低导致的,为此,平凉市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www.daowen.com)
4.民生事业任重道远。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大。2018年1—6月,平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013元。由此可见,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平凉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平凉市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政府投入少,因此面临着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范围小、最低生活保障建设缓慢等多重问题。脱贫攻坚任务重。平凉市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率为69.63%,与实现全面小康还有一定距离。平凉市贫困村与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一些农业基础较差、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致贫成因复杂、低保兜底和易地搬迁任务重的地区,例如关山林缘区、干旱山塬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黑河流域。因此解决这些区域和人口的贫困问题,成本高、难度大,是一些最难啃的硬骨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推进,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工作推进落实难度将越来越大。
5.生态基础比较脆弱。尽管资源环境小康指数2016年已实现93.78%,但其中环境质量指数包含的子指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的监测体系不完备、覆盖不全面,目前仅反映地级城市空气、水监测情况,其实际值只是略超小康目标,且非常容易反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标准值还差8.04个百分点,虽然离监测体系确定的目标差距不大,但推进难度非常大。同时,与资源环境方面其他指标小康指数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经过多年攻坚克难,2016年平凉市亿元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降为181.43公顷,但仍然是全面小康目标的两倍,小康指数仅为52.36%,且多数县区这一指标难以达到小康标准。这些问题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就必须加以重视,采取可持续的有效措施,推进生态文明稳步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