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辽源迈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辽源迈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90年代,辽源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四大会议精神,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以改以放开路、以优以多取胜、以活以快发展,加快改革实践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开创了辽源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企业破产重组取得了初步成绩,辽源市电子大楼等9户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并依法终结。

辽源迈入现代化建设新时代

20世纪90年代,辽源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四大会议精神,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以改以放开路、以优以多取胜、以活以快发展,加快改革实践步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开创了辽源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92年12月23日,市委召开二届四次全体会议,市委书记赵永吉作了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开创我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讲话,强调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改革,促进发展,为全市实现经济上新台阶目标而奋斗。辽源市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以党的十四大精神为指导,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推动辽源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1992年是辽源市经济上新台阶的起步年,总的奋斗目标是农业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化体系,改善工业企业组织结构、技术装备、产品结构,增强国营重点企业活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干部作风有较大的转变,党群关系更加密切,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取得巩固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在巩固治理整顿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解决经济领域中的深层次问题,适时加大了改革力度。企业改革不断深入,以改革推动发展,加速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推动企业面向市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促进全市经济迈上新台阶。

1992年至1993年,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3项制度(即人事、用工、分配改革)为重点内容的企业内部改革不断推进。改革力度的加大,使企业更加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单位。进一步落实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完善经营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3项制度改革,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过程中,放开经营试点和股份制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创立了3户股份制企业和5户股份合作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简政放权,制定了搞活城乡经济和科学技术的3个“三十条”、发展商品经济的“六十条”、下放企业权力的“四十条”等项规定。各部门还结合本职工作下放了一些权力,强化了管理职能,强化了服务功能。各级党政机关都制定了一些多服务、少干预的规定,取消了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繁多的会议,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基层服务上,使企业有更多时间抓生产经营。

1995年,全市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路,开展建立企业制度试点和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工作。面对工业各类原材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生产流动资金极度紧张、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重重困难和压力,市委、市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生产的领导,层层落实了责任,实行了目标管理,使工业生产在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基本遏制了持续滑坡的势头,国省营企业生产速度回升,县区工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41亿元,比1994年增长10.8%,比1993年增长18.6%,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273034万元,比1994年增长23%。到1996年,辽源市又以多种形式推进企业改革,制定并出台了《辽源市放开搞活市直中小企业实施方案》,全年共批准组建企业集团8户,小型企业改革分别以股份、租赁、承包、出售和国有民营等形式全面推开,全年实行改革的总数达99户。企业破产重组取得了初步成绩,辽源市电子大楼等9户企业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并依法终结。通过资产重组又组建为新机制企业,结束了辽源市几年来企业破产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的局面,正式拉开了实施序幕。1994年辽源市股份制企业协会宣布成立,首批会员单位108户。

市委、市政府逐步加大了推进企业改革的力度,实行抓大放小,转机建制,一方面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另一方面放开放活小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宜租则租,宜破则破。市直60户国有企业改制33户,占55%。以资产为纽带、以产品为龙头,进行资产重组。通过改革,市直多数国有企业实现了体制转换和机制创新,真正成为了独立的法人实体。

农村改革全面发展。党的十四大以后,辽源市农村改革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改革之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加强了乡村集体经营层次的职能和实力,逐步形成多成分、多层次、多形式、组织配套、功能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县、乡、村农业发展基金制,多渠道、多层次增加农业投入。全市进行了“十强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确定了东辽县渭津镇等13个乡(镇)为首批试点单位,赋予其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推进了县级综合改革,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各项配套改革都有了新进展。全面贯彻了“积极扶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努力探索以镇带村、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农村科技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适应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向着多层次、多形式和实体化的方向发展。宝丰集团等带动了养鹅业的发展,苇塘村的规模养鸡、近郊的大棚蔬菜及小四平的果树等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为繁荣经济、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用武之地。此外,与农业相关的林业水利以及供销、土地使用制度等也相继进行了改革。

1997年,辽源市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建设,粮食增产、农村增效、农民增收的现代化生态农村发展之路。以建设“三大一强”的农村经济为目标,以产业化为主线,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了畜牧业、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发展。粮食生产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到71万吨。黄牛、生猪、鹅、羊的饲养有所增长。乡镇企业完成产值53.6亿元,比1996年增长26.6%。以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新成绩。

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的5年间,除工业、农业的改革不断深入、继续发展以外,全市各项事业都有了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按照“扩大开放、敞开市门,借外兴内、振兴辽源”的工作思路,加大了对外开放的力度,明确了招商引资的对象和重点,层层落实了招商引资的目标和责任。1997年全市“三资企业”发展到58户,外资实际到位1788.2万美元,利用域外资金8.6亿元人民币,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150万美元。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工业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98.5%,商品辐射到了26个国家和地区。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199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4.1%,个体工商户发展到了71846户,从业人员达到88014人;私营企业发展到了1176户,从业人员达到12633人;投资或产值、营业额超百万元的企业发展到了51户,超500万元的25户,100万元以上的有4户。新建了工业生产资料市场,旧物交易市场改建,扩建了证券、蔬菜、水果、建材、车辆等15个市场。全市城市集市贸易额实现了8.9亿元,营业额超亿元,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市场已达5个。(www.daowen.com)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后,系统地实施了基础教育、职工教育和成人教育,各方面都取得了进展,促进和改善了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等。1996年,辽源市在“科教兴市”战略实施过程中,为促进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科教兴县(乡)工程等工作全面展开。1997年,辽源市共争取到国家级火炬项目2项、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3项,省火炬计划项目12项、省星火计划项目6项、省工业科研攻关项目4项,安排市级科研项目97项。技术交流交易活跃,签订技术交易合同62个,交易金额达1200万元。新增民营科技机构6个、科技企业7户。宏观经济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重点是价格、财税、国有资产和营运体制、强化法律法规等,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外贸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

20世纪90年代,辽源市紫禁城香皂厂赴泰国合资建厂函件。

外贸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果。外贸改革向建立外贸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方面发展,并积极推行代理制,加强工资、农贸、商贸、技贸的结合。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实施,推动了外贸企业走向事业化、公司化、集团化。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展较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事业保险和住房保险有了基本保障。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成立市、县社会保障委员会。实施了“再就业工程”,保障了职工的基本生活。住房制度推行了城市住房公积金制度,提高了租金,出售了公有住房。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等社会保障工作成绩显著。

工商、税务金融、审计、劳动等各个领域全面实行改革。市、县、镇的综合配套改革进展迅速,配套改革全面启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还有待加强。受西方某些腐朽意识的影响,一部分思想意识薄弱的干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扭曲,从而滋生了丑恶和腐败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积极开展了专项治理和纠风工作,从严治党、端正党风、反腐倡廉、标本兼治。在创建文明行业、企业政治思想工作、军民共建、拥军爱民、安全文明小区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惩治了一批腐败分子,教育了广大干部,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强化了反腐败斗争和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的改革开放,使辽源的各项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